【題目】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實驗中,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鉤碼的方法,分別做了甲、乙、丙3組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

次數(shù)

鉤碼重/N

動滑輪重/N

鉤碼上升

的距離/cm

彈簧測力計

的示數(shù)/N

彈簧測力計

上升的距離/cm

機械效率

1

2

0.8

5

1

15

66.7%

2

4

0.8

5

1.7

15

\

3

6

0.8

5

\

15

83.3%

(1)在實驗操作中應該使鉤碼____(選填快速緩慢”)上升;

(2)進行第2次測量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約為____(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3)進行第3次測量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____N,滑輪組做的有用功是____J;

(4)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實驗小組得出的實驗結論是: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____有關;

(5)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F≠,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6)某次實驗時將繩子自由端勻速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記為F,鉤碼重記為G,動滑輪重記為G’,繩自由端移動距離記為s,鉤碼提升高度記為h,不計繩子重及摩擦.則下列關于滑輪組機械效率的計算關系中錯誤的是__

Aη= Bη= Cη= Dη=1﹣

【答案】(1)緩慢;(278.4%;(32.4;0.3;(4)提升鉤碼的重;(5)拉動過程中需克服滑輪的轉軸處的摩擦;(6BCD

【解析】試題分析:(1)在實驗中要向上緩慢、勻速拉動測力計.

2)根據(jù)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應用效率公式求出滑輪組效率.

3)由圖示測力計確定其分度值,讀出其示數(shù),然后應用功的計算公式求出有用功.

4)在分析數(shù)據(jù)時,要注意機械效率的變化是由哪個物理量的變化引起的,從而得出結論.

5)從阻力的角度分析答題.

6)不計繩子重及摩擦時,滑輪組做的額外功為克服動滑輪的重力做的功,根據(jù)W=Gh表示出有用功和額外功,根據(jù)W=Fs表示出總功,以及W=W+W,結合效率公式即可得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解:

1)在實驗過程中,應緩慢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2)有表中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可知,滑輪組的效率:η===×100%≈78.4%

3)由圖示測力計可知,其分度值為0.2N,示數(shù)為2.4N;有用功:W=Gh=6N×0.05m=0.3J

4)從實驗數(shù)據(jù)看,鉤碼上升的高度無規(guī)律的變化,所以機械效率不斷增大不是由于被提升高度的變化而引起的.

鉤碼重不斷增大,機械效率不斷提高.所以可以看出增大被提升物體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5)由于拉動過程中需克服滑輪的轉軸處的摩擦,所以F≠

6有用功為W=Gh,總功為W=Fs,所以η==,故A正確;

用功為W=Gh,總功為W=G+G′h,所以η===,故B錯誤,C錯誤;

額外功W=G′h,總功為W=Fs,有用功W=W﹣W=Fs﹣G′h,所以η===1﹣,故D錯誤.

故選BCD

故答案為:(1)緩慢;(278.4%;(32.4;0.3;(4)提升鉤碼的重;(5)拉動過程中需克服滑輪的轉軸處的摩擦;(6BC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次郊游中,小明拾到一塊顏色特別的石塊,他想通過實驗測出這塊石塊的密度.

(1)調(diào)節(jié)天平橫梁平衡時,小明發(fā)現(xiàn)指針靜止在分度盤上的位置如圖甲所示,此時應將平衡螺母向_______ (選填“左”或“右”)移動.

(2)用調(diào)節(jié)好的天平測石塊的質(zhì)量,當右盤中加入20 g和5 g的砝碼后,發(fā)現(xiàn)無論如何移動游碼,指針靜止在分度盤上的位置始終如圖乙所示.這時應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若天平再次平衡時測得石塊的質(zhì)量是24g.把石塊用粗塑料繩栓好,再用量筒測出石塊的體積如圖丙所示,則石塊的體積是_________cm3,此石塊的密度是____________g/cm3

(3)請你觀察圖分析:運用上述實驗操作,測量的密度值會_____(偏小或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發(fā)光二極管制成的LED燈具有發(fā)光效率高、使用壽命長等優(yōu)點.如圖甲所示是一個定值電阻R和一個LED燈的電流與其兩端電壓關系的圖象.

(1)觀察圖象可知,R的阻值為__________Ω.

(2)如圖乙所示,將LED燈與R串聯(lián)在電路中,若LED燈的電功率為0.06W,則R中的電流為_____A,電路的總功率為_______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物理知識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晾衣服時要放在通風處是為了加快水分的蒸發(fā)

B.用高壓鍋煮食物更容易熟是因為鍋內(nèi)液面上方氣壓大,液體沸點低的緣故

C.睡席夢思床墊較舒服是由于人受到的壓強較小

D.騎自行車下坡時不用力蹬也越來越快,是由于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文同學通過以下的實驗過程,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

【提出問題】光的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有什么關系?

【設計與進行實驗】

(1)如圖甲所示,把一可沿ON折疊的白色硬紙板(作光屏)豎立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鏡上,使一束光緊貼硬紙板射向鏡面上的O點.

(2)當一束光貼著左側紙板沿AO方向射到O點時,在右側紙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線OB.實驗時,在紙板前不同方位都能看到光的傳播途徑,這是因為光在光屏上發(fā)了___________反射.

(3)讓光線逆著BO的方向射向鏡面O點,會發(fā)現(xiàn)反射想沿著OA方向射出,這表明: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具有____性.由(2)、(3)能發(fā)現(xiàn)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4)若將右側紙板向后折轉一定的角度,則在右側紙板上__(選填不能”)看到反射光線.

(5)再如圖乙所示,若將紙板傾斜,讓光線仍貼著紙板沿AO方向射向鏡面,則右側紙板上________ (選填不能”)看到反射光線.

【實驗中提到新的問題】

(4)、(5)中反射光線存在嗎?若存在,射向哪個方向呢?是否還是與入射光線共面呢?

【繼續(xù)實驗】在圖乙中過O點垂直于鏡面立一根鉛筆OM,仍以(5)中那條入射光線為入射光線,將紙板再豎立起來旋轉紙板,使入射光線與OM共面,再移開鉛筆,此時在紙板同一平面上呈現(xiàn)出反射光線.

【分析與論證】

(1)為了探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過入射點作與鏡面垂直的一條直線(用虛線)很有必要,我們物理學中把這根線叫做法線.

(2)經(jīng)過多次實驗發(fā)現(xiàn),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線中,反射光線、法線、入射光線都在_____

【評估與交流】探究出上述光的反射規(guī)律以后,小文同學在如圖甲所示中作出了法線,讓光線貼著紙板沿

AO法線射向鏡面,反射光線沿OB方向射出.測量出兩個角的大小都是40°,于是繼續(xù)補充光的反射規(guī)律,

得出結論:光反射時,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現(xiàn)請你對他這樣得出的結論及正確性作出評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束光線從空氣射入水中,在圖中標出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用虛線標出法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雞蛋碰石頭,石頭安然無恙,雞蛋卻碰破了,請問:

(1)雞蛋碰破了,這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_____

(2)碰撞時雞蛋與石頭受到的壓力誰大?_____;(選填雞蛋大”、“石頭大一樣大,下同)

(3)受力面積誰大?_____;受到的壓強誰大?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5年4月4日20時許,精彩的“月全食”天文奇觀如約而至,這是我國2018年前最后一次可見的月全食.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當晚在全球多地上空出現(xiàn)了如圖所示的“紅月亮”.從物理學角度來看,月食形成的原理是由于 形成的;發(fā)生月全食時,地球、太陽、月亮三者正好處于中間位置的是 .而此次月食現(xiàn)象中看到的是“紅月亮”,原因是由于陽光經(jīng)過大氣層折射,能到達月球表面的光主要是紅光,經(jīng)月球表面 (選填“發(fā)射”、“折射”或“色散”)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是婷婷同學設計的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

入射角

15°

30°

60°

反射角

15°

30°

60°

(1)如圖所示,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曉婷將一張白紙B放在水平桌面上,將一個平面鏡A垂直白紙放置,用激光手電貼著 (選填“A”或“B”)照射,并記錄下了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數(shù)如上表.通過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得到的結論是
(2)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她將平面鏡換成了 ,并取來了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在實驗過程中,隨著蠟燭的燃燒變短,蠟燭的像與用來找像的蠟燭 (選填“完全重合”或“部分重合”).此時所成的像與物大小 (選填“相同”或“不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