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2015年7月,阜寧某學生李瀟在水塘中看到形狀特殊的“蝦”.

(1)如圖甲所示,他看到的“蝦”是因為光的 而形成的 像,真正的蝦在水中 (填“C”“D”“E”或“F”)處.他用激光筆從A點向 (填“B”“C”“D”“E”或“F”)處射出光束,即可把蝦照亮.

(2)拍照得到蝦的膠片后,他用如圖乙所示的幻燈機展示給同學們看.

①膠片上蝦的頭部朝 (填“上”或“下”),并將膠片放在凸透鏡的 (“一倍焦距內(nèi)”、“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間”、“二倍焦距外”).

②測得膠片到凸透鏡的距離為8cm,則該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A.2cm B.7cm C.9cm D.10cm

③要使像變得更大,應將幕布向 (填“左”或“右”)移,并將凸透鏡向 (填“左”或“右”)移.

【答案】(1)折射;虛;E;B;

(2)①下;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間;②B;③右;左.

【解析】

試題分析:(1)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會發(fā)生折射,光線遠離法線,人逆著光線看去物體的位置會偏高.根據(jù)光路的可逆性,可用激光筆照亮物體;

(2)凸透鏡成實像時,像與物是相互倒立的;投影儀的原理是物距大于f小于2f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根據(jù)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可判斷幕布、透鏡移動的方向.

解:(1)根據(jù)光的折射現(xiàn)象可知,他看到的“蝦”是因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虛像,真正的蝦在水中更深的位置,即在E處.

根據(jù)光路的可逆性,他用激光筆從A點向B處射出光束,即可把蝦照亮.

(2)①凸透鏡成實像時,像與物是相互倒立的,因此,膠片上蝦的頭部應該在下方;

根據(jù)投影儀的原理是物距大于f小于2f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可知膠片放在凸透鏡的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間;

②因為投影儀的原理是物距大于f小于2f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故f<8cm<2f,

則4cm<f<8cm,只有B選項中7cm符合題意;

③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要想使像變大,應應將幕布向右移,并將凸透鏡向左移.

故答案為:(1)折射;虛;E;B;

(2)①下;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間;②B;③右;左.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蓮蓮家的汽車尾部上標有“2.0T”的字樣,其中“T”就是“渦輪增壓”,是利用高溫、高壓的廢氣去沖擊“廢氣渦輪”高速旋轉(zhuǎn),來帶動同軸的“進氣渦輪”也高速旋轉(zhuǎn),從而增加吸氣沖程的進氣量并增大進氣氣壓,使汽油燃燒更充分,燃氣壓強更大,同時也減少了廢氣中的有害物質(zhì),達到提高發(fā)動機效率和減少廢氣污染的目的.這輛汽車的最低油耗可達0.2kg/(kWh),已知汽油的熱值為4.6×107J/kg.(溫馨提示:最低油耗是指燃燒最少的汽油獲得最大有用功的能量;0.2kg/(kWh)表示獲得1kWh能量消耗0.2kg汽油).

求:(1)0.2kg的汽油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為多少?

(2)該汽車發(fā)動機的效率最高可達多少?(結(jié)果保留整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觀察量筒中水面到達的刻度時,要使視線與水面相平,量筒的水面是凹形的,觀察時要( 。
A.以凹形的上部為準
B.以凹形的中部為準
C.以凹形的底部為準
D.都可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軍參加體檢,測得他的身高1.70 , 他的質(zhì)量65(填單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開創(chuàng)的近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重要途經(jīng).
A.學習和研究
B.分析和論證
C.實驗和分析
D.觀察和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燕家進行了以下幾項裝修,你認為哪一項不能減弱噪聲( )

A.安裝空調(diào)

B.封閉陽臺

C.給臥室鋪地毯

D.安裝雙層玻璃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金屬材料的說法正確的是

A.鋁、鐵、銅都是銀白色

B.沙漠地區(qū)的鐵制品銹蝕較快

C.鋁土礦的主要成分是Al2O3

D.生鐵是純金屬,鋼是鐵的合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位初中生的身高大約在( )
A.15 cm ~17 cm
B.15 dm ~17 dm
C.1.5 km ~1.7 km
D.15 mm ~17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電路中要有持續(xù)電流應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電路中必需有 ,二是電路必須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