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題目】視力正常的小明把凸透鏡貼近眼睛,觀察遠處的房屋,眼前“模糊”此時來自遠方房屋的光會聚在視網膜的 (選填“前”或“后”)方.如圖所示,他又伸直手臂通過凸透鏡觀察到房屋清晰的 (選填“實”或“虛”)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鏡的 (選填“左”或“右”)側.

【答案】前;實;右

【解析】

試題分析: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凸透鏡成像情況跟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有關:

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像異側.

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像異側.

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像同側.

解:視力正常的小明把凸透鏡貼近眼睛,由于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因此此時來自遠方房屋的光會聚在視網膜的前方,所以小明看到眼前“模糊”;

用它觀察遠處的房屋,房屋在凸透鏡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此時物像異側.像的位置在凸透鏡的右側.

故答案為:前;實;右.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阻力臂為動力臂4倍的杠桿是________選填“省力”或“費力”杠桿。若該杠桿受到的阻力為20N,則當動力為________N時,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利用“替代法”測量一;ㄉ椎拿芏,實驗過程如圖所示.

(1)在下列空格中填寫適當內容.

①選擇一粒飽滿的花生米放入裝有適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發(fā)現(xiàn)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如圖(甲),此時花生米所受的浮力 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往杯中逐漸加鹽并攪拌,直至觀察到花生米 ,隨即停止加鹽,如圖(乙).

③取出花生米,用調好的天平測杯子和鹽水的總質量,如圖(丙),天平的讀數為 g.

④將玻璃杯中的鹽水全部倒入量筒,如圖(。,量筒的讀數為 mL.

⑤利用密度公式計算出鹽水的密度,即為花生米的密度.

(2)實驗中若加鹽過量,可進行如下操作:

(3)實驗中遺漏了重要的一步,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人坐在家門口看小說,看得正起勁時,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人在庭院外走動,他馬上摘除眼鏡,認出了這個人是誰.那么,此人摘除的眼鏡應是(

A. 平面鏡 B. 凹透鏡 C. 凸透鏡 D. 變色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電功這一物理量的單位是

A. 安培 B. 伏特 C. 焦耳 D. 歐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地震發(fā)生時,選擇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確的是

A. 在室外的立即跑到樓內躲避 B. 迅速進入室內搶運貴重物品

C. 迅速遠離高壓電線和陡坡 D. 高樓層的人們應立刻乘電梯撤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的電路,電源電壓保持不變,燈泡L1標有“6V 3W”字樣,燈泡L2標有“6V 6W”字樣,關于這個電路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 該電路不可能讓兩盞燈同時正常發(fā)光

B. 開關S、S1閉合、S2斷開,變阻器滑片Pab端滑動時,電壓表示數變小,電路中總功率變小

C. 開關SS1、S2均閉合,把變阻器滑片P放在a 端不動,如果斷開S1,此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均變小

D. 如果讓變阻器滑片P滑到中點不動,只閉合S、S1時,電壓表的示數比只閉合S、S2時電壓表的示數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學校物理老師設計了一個巧妙測出不規(guī)則固體密度的實驗.
1)該實驗的主要步驟如下(取g=10N/kg):

①將兩個已調好零刻度的彈簧測力計懸掛在鐵架臺下,將一溢水杯和另一空杯用細線拴在測力計下,向溢水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水滿過溢水口流入空杯中;

②當水不再流出時,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G1和G2;

③將一不溶于水的小石塊用細線拴住并慢慢放入溢水杯中,此時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另一杯中,當水不再流出時,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G3和G4

④根據以上數據,通過計算得出小石塊密度

(1)上述實驗中,他測得G1=0.94N,G2=0.40N.G3和G4的讀數如上圖 (b)所示,則G3= ____N,G4=____N;

(2)實驗中,小石塊排開水的重量是____N,小石塊的體積是____m3;

(3)小石塊的重量是____N;

(4)通過以上數據,他得出小石塊的密度是____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文明校創(chuàng)建中,學校提倡在公共場所輕聲說話,這里的輕聲是指聲音的(

A. 響度小 B. 音調低 C. 頻率低 D. 音色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