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圖1中,電阻箱的讀數(shù)為2008Ω.圖2電能表的讀數(shù)為931.6kW•h.

分析 (1)電能表是測量用電器在一定時間消耗電能多少的儀表,計量單位一般是kW•h,并且讀數(shù)的最后一位是十分位;
(2)電阻箱的讀數(shù)方法,用△所對的數(shù)字乘以下面的倍數(shù),然后把他們相加,就得出電阻箱的示數(shù).

解答 解:電阻箱的示數(shù):R=2×1000Ω+0×100Ω+0×10Ω+8×1Ω=2008Ω;
由圖知:從電能表上可以看出電能表的示數(shù)為35898,最后一位是小數(shù),單位是kw•h,故電能表的讀數(shù)為931.6kW•h.
故答案為:2008; 931.6;

點評 在初中階段,物理實驗中使用到很多的測量工具,如:刻度尺、彈簧測力計、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電能表等,但只有刻度尺在使用時,測量結(jié)果一定要有估讀值,其它沒有明確要求.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如圖所示,圖1電阻R和滑動變阻器組成并聯(lián)電路,此電路有(填“有”或“沒有”)發(fā)生短路的可能.圖2所示的旋盤式變阻箱,顯示的阻值為3204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能用其他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產(chǎn)生紅色光
B.黑色物體能吸收所有色光
C.綠光照到紅紙上,人看到的紙是綠色的
D.投影儀的屏幕不用粗糙的白布而用光滑的白布也能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若將2kg的水倒掉一半,則剩下的水的比熱容是4.2×103J/(kg•℃);雨水滴在荷葉上呈圓珠形,主要是因為分子間有引力的絕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在裝著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面(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氣密度),倒扣一個空瓶子,使兩個瓶口相對,兩瓶口之間用一塊玻璃板隔開(圖甲).抽掉玻璃板后,最終發(fā)現(xiàn)兩瓶內(nèi)氣體顏色基本相同(圖乙).
請問:
(1)這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答:擴散現(xiàn)象.
(2)它說明了什么?答:組成物質(zhì)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3)在丙、丁兩圖中,演示物體對外做功本身內(nèi)能減少的實驗是。ā氨被颉岸 保@個實驗中容器內(nèi)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有白霧出現(xià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某同學采用如圖1所示的方法測定硬幣的直徑,測得硬幣的直徑是1.88cm;常用體溫計的刻度部分為三棱體,橫截面如圖2乙所示,其正面呈圓弧形.進行計數(shù)時,若分別沿A、B方向觀察,其中A方向觀察易于讀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中,所用凸透鏡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畫一直線并標明刻度,將透鏡固定在50cm處,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

(1)當把點燃的蠟燭放在20cm刻度處時,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調(diào)整蠟燭、凸透鏡、光屏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重新調(diào)整后,保持蠟燭、凸透鏡的位置不變,為了找到清晰的像,應將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60~70cm的刻度范圍內(nèi),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
(3)當把蠟燭移到35cm刻度處時,移動光屏可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這三種光學儀器正常使用時,與這種成像規(guī)律相同的是投影儀.小明做完實驗后,想進一步研究透鏡成像的情況.他又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筆畫了個表盤及指針的位置,然后把這個玻璃板放在蠟燭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對著玻璃板上的表盤照射,如圖乙所示.移動光屏直到成清晰像為止.此時表盤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應是圖丙中的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如圖,將燈泡L1、L2和干路的電流分別為I1、I2和I,且I:I1=3:1,則I1:I2為( 。
A.3:1B.1:3C.2:1D.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甲、乙兩車分別從P、Q兩點同時同向運動,它們的s-t圖象分別如圖(a)(b)所示,經(jīng)過3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別為v、v;P、Q間的距離為S,則(  )
A.v>v  S=8mB.v<v  S=8mC.v>v  S=4mD.v<v  S=4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