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jax.js
5.如圖所示的兩個電路中,電源電壓相等且保持不變.閉合開關S,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都向右移動時,燈泡L1和L2的亮度變化情況是L1變暗,L2亮度不變.

分析 先分析兩圖中燈與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方式,當滑片移動時,判斷電阻的大小變化,再根據(jù)歐姆定律及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可以判斷通過燈的電流或燈兩端電壓的變化,最后判斷出燈的實際功率的變化,就可知道燈亮度的變化.

解答 解:對于L1所在電路來說,L1與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當滑片P向右移動時,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大,根據(jù)歐姆定律I=UR可知,通過燈L1的電流變小,則燈的實際功率(P1=I2R)變小,故L1變暗;
對于L2所在電路來說,L2與滑動變阻器并聯(lián),無論滑片如何移動,燈L2兩端電壓始終等于電源電壓,不發(fā)生變化,根據(jù)P2=U2R可知,燈L2的實際功率不變,故燈L2亮度不變.
故答案為:L1變暗,L2亮度不變.

點評 本題考查了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以及通過滑動變阻器的變化分析電路變化情況,注意燈的亮度與實際功率有關,實際功率越大,燈越亮,注意判斷實際功率時選用合適的公式.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如圖,電源電壓不變,電鍵K閉合,伏特表的示數(shù)將( �。�
A.不變B.變?yōu)榱?/td>C.變大D.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將圖中三種儀器的測試結果(數(shù)值及單位)填寫在下表相應的空格中.
物體的長度天平的讀數(shù)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所示的實驗現(xiàn)象表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主要是通過空氣傳播的.釣魚時,河岸上的腳步聲會把魚嚇跑,這說明大地和水能夠傳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兩個力同時作用于同一物體,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為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在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時,小明作出了如下猜想:導體的電阻可能與①導體的長度有關、②導體的橫截面積有關、③導體的材料有關.實驗室提供了4根電阻絲,其規(guī)格、材料如表所示.
編號材料長度/m橫截面積/mm3
A鎳鉻合金0.50.5
B鎳鉻合金1.00.5
C鎳鉻合金0.51.0
D錳銅合金0.50.5
(1)按照圖所示“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因素”的實驗電路,在M、N之間分別接上不同的導體,則通過觀察電流表示數(shù)來比較導體電阻的大小.
(2)為了驗證上述猜想①,應該選用編號A、B兩根電阻絲分別接入電路進行實驗.
(3)分別將A和D兩電阻絲接入圖示電路中M、N兩點間,電流表示數(shù)不相同,由此,初步得到的結論是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材料有關.
(4)要進一步研究導體材料的導電性能,就需要測量導體的電阻,小明的實驗方案和操作過程均正確,但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電流表指針偏轉過小,這樣會導致偏大,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是增大電源電壓.
(5)小亮覺得原來的電路有點復雜,想去掉燈泡,小明不同意,其理由是增大電路中的電阻,減小電路中的電流,避免由于電流過大燒壞電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在進行測量時,測得的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是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叫誤差,誤差不能消除,只能減小,常用求多次測量求平均值辦法來減小誤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甲乙兩同學分別在一跟鐵管兩側,鐵管長153米,甲在其一端敲擊了一下,乙同學聽見了兩次聲音.已知聽到兩次聲音的間隔為0.42秒.求聲音在鐵管中傳播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小明用凸透鏡、蠟燭、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1)為了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小明同學講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側,改變凸透鏡與光屏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xiàn)了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圖所示,則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
(2)小明將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燭焰的像,原因可能是蠟燭在凸透鏡的一倍焦距以內(或焦點上).
(3)實驗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蠟燭變短了,要使蠟燭火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應該將蠟燭上移動,或者凸透鏡下移動,或者光屏向上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鍏� 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