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地理 > 題目詳情

20世紀80年代,大量人口遷往深圳、珠海,主要原因是

[  ]

A.文化教育的差異
B.發(fā)展內地的經濟
C.經濟布局的改變
D.經濟特區(qū)的建設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1: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09年2月26日發(fā)布的“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08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2 8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7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 608萬人,出生率為12.14‰;死亡人口935萬人,死亡率為7.06‰;自然增長率為5.0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0.56。

材料2:我國未來五十年人口發(fā)展趨勢預測圖

材料3: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進入“人口紅利”期,“人口紅利”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社會撫養(yǎng)指數(shù)相對較小,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較大。

材料4: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時期變動情況圖(出生人口性別比是指活產男嬰數(shù)與活產女嬰數(shù)的比值,通常用女嬰數(shù)為100時所對應的男嬰數(shù)來表示)。

(1)材料1和材料2反映現(xiàn)階段我國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屬于   型,我國人口今后將維持    趨勢,在此過程中將先后迎來    、        等三大高峰。

(2)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紅利”期提前到來的主要原因是 

(3)材料4反映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有何變化特點?談談此現(xiàn)象產生的后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圖19是20世紀80年代南京城市圖,圖20是1500年前南京城市圖。閱讀圖19和圖20和下列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圖19                          圖20

資料1:

梁都之時(圖20所示),城中28萬余戶,西至石頭城,東至倪塘(方山北),南至石子崗,北過蔣山(鐘山),東西南北各四十里,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秦淮河北岸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其各津渡處大致都是市場區(qū)。

資料2:

南京是江蘇省的省級行政中心。該城市地處中緯度,1月平均氣溫為2℃,7月平均氣溫為28℃,年降水量為1031毫米。氣溫適度,降水適中。

資料3:

隨著近代修筑港口、制造船舶技術的發(fā)展,使水流條件復雜的長江沿岸可建筑港口,大型船舶也可抵住長江風浪,在長江港口?。

(1)讀圖20,梁都時南京城市選址的區(qū)位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讀圖20和資料1,梁都時南京城商業(yè)區(qū)主要集中在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方位),圖20中能夠反映出影響其商業(yè)區(q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圖19和資料3中可以看出,與梁都時南京城相比,20世紀80年代的南京城區(qū)在古城的基礎上向__________________方向發(fā)展。導致這種變化的區(qū)位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年山西省平遙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文科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東吸引了大量的民工涌入。但是,2005年廣東民工短缺數(shù)量超過100萬人,形成“民工荒”現(xiàn)象。據此回答問題。
【小題1】大量民工曾經涌人廣東的主要原因是

A.廣東文化教育水平高B.民工遷出地農村勞動力過剩
C.廣東自然資源豐富,自然災害少D.民工遷出地自然環(huán)境惡劣
【小題2】2005年廣東出現(xiàn)“民工荒”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有
A.廣東勞動人口大量減少B.民工遷出地經濟條件比廣東好
C.民工工資福利待遇相對較低D.民工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提高
【小題3】從積極因素方面看,“民工荒”現(xiàn)象可以
A.保證民工遷出地人口不斷增長B.促進廣東地區(qū)勞動密集型企業(yè)的轉型
C.延緩廣東地區(qū)產品的升級換代D.促進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年吉林省長春外國語學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理科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某城市的成長模式圖,回答以下18--19題。

1.下列有關圖中城市內部結構變化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A 中心城區(qū)人口密度過大,弊病增多

B 政府在大城市周邊地帶修建了大量的廉價住宅

C 經濟衰退使人們移往城市的周邊地區(qū)

D 為避免工業(yè)通勤路線太長,企業(yè)部門移往周邊地區(qū)

2.城市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城市中心便會衰退。20世紀80年代西方一些國家為了防止大城市中心區(qū)繼續(xù)衰退,實行了城市復興計劃——再城市化。下列措施符合再城市化的是

A 采取行政手段,將人口遷入大城市      

B 發(fā)展紡織、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產業(yè)

C 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和服務業(yè)     

D 改善城市中心區(qū)環(huán)境,發(fā)展城市旅游業(y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人口遷移特點是

A、人口主要從北方遷往南方地區(qū)

B、人口遷移的規(guī)模較小,但頻率較高

C、年平均遷移量較20世紀80年代后大

D、自發(fā)的人口遷移和流動較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