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關于兩立、兩至含義的正確表達是( 。

A. 立春表示我國春季的來臨 B. 立秋表示我國秋季的結束

C. 夏至表示我國夏季的到來 D. 冬至表示我國冬季的結束

【答案】A

【解析】

立春、立秋表示春季和秋季的開始,A正確;夏至和冬至表示太陽直射點位于最北點和最南點,不表示季節(jié)的到來或結束。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有關該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圖中未能表示出來的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是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B. 圖中未能表示出來的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是蒸發(fā)和植物蒸騰

C. 該設計只適合缺水地區(qū)

D. 該設計只有經(jīng)濟效益,沒有環(huán)境效益

2下列情形與有利于促進蒸發(fā)無關的是(  )

A. 空氣濕度大 B. 風速大

C. 光照強 D. 氣溫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某理想大陸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丙、丁四地中與N處自然帶相同的地區(qū)是 , N處的自然帶名稱是。
(2)乙區(qū)域?qū)儆谝环N氣候類型,但x、y兩河流量存在差異,請分析其原因。
(3)M為一島嶼,1月份島嶼的西側月均溫大于0 ℃,且降水較多。試分析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我國江南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圖中等高距為50米,據(jù)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甲、乙、丙、丁四地,觀日出效果較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站在最高點上瞪望甲、乙、丙、丁四地,看不到的地點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圖示區(qū)域內(nèi)最大高差可能為( )
A.850米
B.960米
C.1042 米
D.1100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MON表示晨昏線,非陰影部分與陰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圖中陰影部分夾角為120度,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線速度:P=Q=M=O>N
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蝕嚴重
C.MO 為昏線
D.NO 為昏線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Q 點的地方時為17時
B.N點地方時為6時
C.若陰影部分日期是5日,則非陰影部分是4日
D.再過8小時全球為同一日期
(3)據(jù)圖可以推斷( )
A.P、Q晝長相等
B.M晝夜等長
C.非洲好望角炎熱多雨
D.潘帕斯草原綠草茵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我國西部大開發(fā)的過程中,應該

A. 向西部大規(guī)模移民,以減輕東部的環(huán)境壓力

B. 在西部大范圍墾荒,興建大型商品糧基地

C. 加速開發(fā)西部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并向南部輸送

D.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市中心遠近遞減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競爭環(huán)境下,城市的每一塊土地用于哪種經(jīng)濟活動,取決于各種活動的( )

A.規(guī)模的大小 B.重要的程度

C.付出租金的高低 D.由政府的決策

(2)土地租金高低取決于( ) (雙選)

A.距離市中心的遠近 B.土地利用方式

C.交通通達度 D.企業(yè)的付租能力

(3)市中心應為圖中A、B、C中的 ,這里最適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應為 區(qū),因為這里接近最大的 ,故租金最 。

(4)圖中B區(qū)最適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 區(qū),其原因是這里既有利于 ,又方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北半球冬至日甲、己、丙、丁四地晝夜長短比例示意圖(陰影部分表示夜長).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甲、己、丙、丁四地地球自轉(zhuǎn)線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確的是( )

A. 甲、丁、丙、乙 B. 甲、丙、丁、乙

C. 丁、甲、丙、乙 D. 乙、丙、甲、丁

2地球表面做水平運動的物體發(fā)生右偏的地點是( )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丁和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示意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及卑爾根和巴黎氣候資料。據(jù)此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巴黎和卑爾根兩地氣候特征的差異性。
(2)說出上述兩地氣候特征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3)以北海為界,概括溫帶海洋性氣候在歐洲大陸南北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