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 三個課外實驗小組用Na2SO3溶液、FeCl3溶液及其它試劑做了一系列實驗:
第一組:燒瓶中盛裝滴有酚酞的 Na2SO3溶液,并放置在盛有水的燒杯中,然后向燒杯中加入濃硫酸,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燒瓶中溶液紅色_____(填“變深”、“變淺”或“不變”),下列有關(guān)敘述正確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溶液顯淺紅色是因為Na2SO3水解呈酸性B.水解反應(yīng)為放熱反應(yīng)
C.水解反應(yīng)為吸熱反應(yīng)D.升高溫度,Na2SO3水解程度增大
第二組:該小組討論Fe3和SO32之間發(fā)生怎樣的反應(yīng),提出了三種假設(shè):①是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yīng):2Fe3+SO32+ H2O = 2Fe2+ SO42+ 2H;②是發(fā)生雙水解反應(yīng):2Fe3+ 3SO32+ 6H2O = 2Fe(OH)3(膠體) + 3H2SO3;③是兩種反應(yīng)同時發(fā)生。為了驗證假設(shè),同學(xué)們進行了下列實驗,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br />(1)用試管取適量Na2SO3溶液,加入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鹽酸,沉淀全部溶解,然后再進行后續(xù)實驗。該實驗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5 mL FeCl3溶液于試管中,逐滴加入Na2SO3溶液,觀察到溶液顏色由黃色變?yōu)榧t棕色,無氣泡產(chǎn)生,無沉淀生成,繼續(xù)加入Na2SO3溶液至過量,溶液顏色最終變?yōu)榧t褐色。這種紅褐色液體是__________________。向紅褐色液體中加足量鹽酸,將所得溶液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加入KSCN溶液,溶液變成血紅色,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份加入BaCl2稀溶液,產(chǎn)生少量白色沉淀,白色沉淀為________(填化學(xué)式)。
(3)由上述實驗現(xiàn)象說明假設(shè)__________(填編號)是正確的。
第三組:用0.1000mol/L的酸性KMnO4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Na2SO3溶液,用堿式滴定管量取25.00mL Na2SO3溶液于錐形瓶,用_____式滴定管盛裝KMnO4溶液進行滴定,滴定終點顏色變化為:_____色變?yōu)開____色;重復(fù)三次實驗,測得消耗的KMnO4溶液體積平均值為20.00mL,則Na2SO3的濃度為____________mol/L。
(共18分)
第一組:  變深                         (1分)  
C D                            (2分)
第二組:(1)檢驗Na2SO3溶液是否變質(zhì)     (2分)
(2)Fe(OH)3膠體                   (1分)
Fe3+ + 3SCN    Fe(SCN)3   (2分)
BaSO4                                    (2分)
(3)③                       (2分)
第三組:酸                            (1分)
無色變?yōu)樽希t)色            (2分)
0.2000 mol/L                   (3分)
第一組:鹽類的水解為吸熱反應(yīng):SO32+H2OHSO3+OH;濃硫酸與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熱,促進了Na2SO3的水解,溶液堿性增強,紅色加深:
第二組:(1)Na2SO3易被氧化為Na2SO4,必須先檢驗其是否變質(zhì),否則將影響下面的SO42的檢測
(2)Fe(OH)3(膠體)為紅褐色;
鐵離子與SCN—可生成絡(luò)合物呈血紅色:Fe3+ + 3SCNFe(SCN)3
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一定為BaSO4
(3)綜合上面的實驗事實可知,兩物質(zhì)同進發(fā)生了兩種反應(yīng),故選③
第三組:KMnO4溶液具有強氧化性,可腐蝕橡膠管,故只能用酸式滴定管最。
KMnO4溶液本身具有紫色,當(dāng)?shù)蜗乱坏我后w,紫色不褪去,并且半分鐘不褪,則視為滴定終點;
由反應(yīng):2MnO4~5SO32可知,KMnO4的物質(zhì)的量為mol=0.002mol,SO32的物質(zhì)的量為0.005mol,Na2SO3的濃度為=0.2000 mol/L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操作與預(yù)期實驗?zāi)康幕蛩脤嶒灲Y(jié)論一致的是(  )
選項
實驗操作
實驗?zāi)康幕蚪Y(jié)論
A
將溴乙烷與氫氧化鈉溶液共熱一段時間,再向冷卻后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
檢驗水解產(chǎn)物中的溴離子
B
向苯乙烯中加入酸性高錳酸鉀,高錳酸鉀褪色
說明苯乙烯是苯的同系物
C
C2H5OH與濃硫酸170℃共熱,制得的氣體通人酸性KMnO4溶液
檢驗制得氣體是否為乙烯
D
向苯和酒精的混合液中加入金屬鈉
確定苯中是否有酒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8分)(1)下列實驗方法合理的是              (多選或錯選不給分)
A.用加熱法除去食鹽固體中的氯化銨
B.將碘的飽和水溶液中的碘提取出來,可用酒精進行萃取
C.實驗室制取Al(OH)3: 往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過量
D.往FeCl2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檢驗FeCl2是否已氧化變質(zhì)
(2)SiO2廣泛存在自然界中,其用途也非常廣泛,可用于制造光導(dǎo)纖維,也用于生產(chǎn)半導(dǎo)體材料硅。寫出工業(yè)上用石英制備粗硅的化學(xué)反應(yīng)方程式                              
(3)鋁是一種重要金屬:鋁與NaOH溶液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                        
(4)將10.7g氯化銨固體與足量消石灰混合加熱使之充分反應(yīng)。生成氣體在標(biāo)準(zhǔn)狀況下的體積是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化學(xué)儀器中,能加熱的是
A.試管B.容量瓶C.滴定管D.分液漏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要配制濃度約為2mol/L NaOH溶液100mL,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稱取8gNaOH固體,放入100mL量筒中,邊攪拌邊慢慢加入蒸餾水,待固體完全溶解后用蒸餾水稀釋至100mL
B.稱取8gNaOH固體,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適量蒸餾水,振蕩容量瓶使固體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蓋好瓶塞,反復(fù)搖勻
C.稱取8gNaOH固體,放入100mL燒杯中,將燒杯中加滿蒸餾水,同時不斷攪拌至固體溶解
D.用100mL量筒量取40ml 5mol/L NaOH溶液,倒入250mL燒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蒸餾水,不斷攪拌下,慢慢倒入燒杯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濃硫酸包裝上所帖的危險化學(xué)品標(biāo)志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配制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H2SO4溶液時,造成所配溶液濃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     
A.容量瓶中原來含有少量蒸餾水
B.燒杯中稀釋濃H2SO4后,未經(jīng)冷卻即轉(zhuǎn)移至容量瓶并洗滌燒杯和玻璃棒后立即定容
C.溶解濃H2SO4的燒杯沒有洗滌
D.向容量瓶中加水定容時眼睛一直仰視刻度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6分)
  
(1)①用1.0 mol·L-1鹽酸配制100 mL 0.10 mol·L-1鹽酸,所需的玻璃儀器有量筒、
100 mL容量瓶、燒杯、                  。
②用0.10 mol·L-1標(biāo)準(zhǔn)鹽酸滴定未知濃度的燒堿溶液時,酸式滴定管初讀教為0.10
mL,終讀數(shù)如右圖所示,則滴定所用鹽酸體積為____。
(2)如右圖所示,集氣瓶內(nèi)充滿某混合氣體,置于光亮處一段時間,
將滴管內(nèi)的水?dāng)D入集氣瓶,再打開止水夾,燒杯中的水會進入
集氣瓶。該集氣瓶中的氣體可能是      。
 
A.CO、O2
B.Cl2、CH4
C.NO2、O2
D.N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用量熱計測定中和熱時,為了操作方便,可用溫度計直接攪拌
B.將銅絲彎成螺旋狀,在酒精燈上加熱變黑后,立即伸入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中,重復(fù)幾次,完成乙醇氧化為乙醛的實驗
C.試管中先加入一定量濃硫酸,再依次加入適量冰醋酸、無水乙醇,再加熱制取乙酸乙酯
D.實驗室制取乙烯時,放入幾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熱沸騰時劇烈跳動
E.配制銀氨溶液時,將稀氨水慢慢滴入硝酸銀溶液中,產(chǎn)生沉淀后繼續(xù)滴加到沉淀剛好溶解為止
F.驗證溴乙烷水解產(chǎn)物時,將溴乙烷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加熱,充分振蕩溶液、靜置、待液體冷卻后,滴加硝酸銀溶液
G.向甲苯中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振蕩,紫色不能退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