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列事實,找出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A.在溴水中存在如下平衡:,當加入NaOH溶液后顏色變淺
B.對平衡體系增加壓強使顏色變深
C.反應升高溫度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動
D.合成氨反應:,為使氨的產率提高,理論上應采取低溫高壓的措施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體缺乏維生素C(簡寫Vc)就會患壞血病.如圖為某種“維生素C”說明書的一部分,請回答:
(1)“Vc”屬于 (填“無機”或“有機”)化合物.
(2)“Vc”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是 .
(3)“Vc”中含量最高的是 元素.
(4)若正常成年人每天最低需要補充“Vc”60mg時,這些“Vc”完全由圖中“維生素C”來補充時,則每次至少服用________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酸性氫氧燃料電池為電源進行電解的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為負極,b為正極
B.若a極是鐵,b極是銅,b極逐漸溶解,a極上有銅析出
C.若a、b極都是石墨,在相同條件下,理論上a極產生的氣體與電池中消耗的O2體積相等
D.若電解精煉粗銅時,b極是粗銅,a極是純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許多金屬及它們的化合物在科學研究和工業(yè)生產中具有許多用途.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基態(tài)Ni核外電子排布式為________________, 第二周期基態(tài)原子未成對電子數(shù)與Ni相同且電負性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已知CrO5中Cr為+6價,則CrO5的結構式為 。
金屬鎳粉在CO氣流中輕微加熱,生成無色揮發(fā)性液體Ni(CO)n ,與Ni(CO)n中配體
互為等電子體的離子的化學式為 (寫出一個即可)。
銅是第四周期最重要的過渡元素之一,其單質及化合物有廣泛用途。已知CuH晶
體結構單元如圖所示。該化合物的的密度為ρg/cm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為NA,則
該晶胞中Cu原子與H原子之間的最短距離為 cm(用含ρ和NA的式子表示)。
(3)另一種銅金合金晶體具有面心立方最密堆積的結構,在晶胞中,Au原子位于頂點,Cu原子位于面心,則該合金中Au原子與Cu原子個數(shù)之比為__________,若該晶胞的邊長為a pm,則合金的密度為_________ g·cm-3(只要求列算式,不必計算出數(shù)值,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一定條件下,反應2HI(g) H2(g)+ I2(g)(正反應吸熱)達到平衡時,要使混合氣體的顏色加深,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增大氫氣的濃度 ②升高溫度 ③降低溫度 ④縮小體積 ⑤增大HI的濃度 ⑥減小壓強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CO合成甲醇(CH3OH)的化學方程式為CO(g)+2H2(g) CH3OH(g) ΔH<0,按照相同的物質的量投料,測得CO在不同溫度下的平衡轉化率與壓強的關系如右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溫度:T1>T2>T3
B.正反應速率:v(a)>v(c) v(b)>v(d)
C.平衡常數(shù):K(a)>K(c) K(b)=K(d)
D.平均摩爾質量:M(a)<M(c) M(b)>M(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及其離子的核外電子層數(shù)等于該元素所在的周期數(shù)
B.元素周期表中從ⅢB到ⅡB族10個縱行的元素都是金屬元素
C.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均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學生中和滴定實驗過程為:(a)取堿式滴定管;(b)用蒸餾水洗凈;(c)立即加入待測的NaOH溶液;(d)記錄液面刻度讀數(shù);(e)用酸式滴定管精確放出一定量標準酸液加入到只用蒸餾水洗滌過的錐形瓶中;(f)向錐形瓶中加入適量蒸餾水;(g)加入酚酞試液2滴;(h)滴定時邊搖動錐形瓶;(i)邊注視滴定管內液面變化;(j)當?shù)蔚饺芤河蔁o色變到粉紅色時,立即停止滴定;(k)記錄液面刻度讀數(shù);(m)根據(jù)重復兩次滴定的耗NaOH溶液體積平均值為22mL,上述實驗過程中錯誤之處有( )
A.c、d、f、j、k B.c、i、j、m
C.e、f、i、m D.c、e、f、i、j、m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