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反應A2+B2===2AB,破壞1 mol A2中的化學鍵消耗的能量為Q1 kJ,破壞1 mol B2中的化學鍵消耗的能量為Q2 kJ,形成1 mol AB中的化學鍵釋放的能量為Q3 kJ,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A2和B2的總能量之和大于生成的AB的總能量,則反應吸熱

B.若A2和B2的總能量之和小于生成的AB的總能量,則反應放熱

C.若該反應為放熱反應,則Q1+Q2<2Q3

D.若該反應為吸熱反應,則Q1+Q2<Q3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qū)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為了鑒定溴乙烷中溴元素的存在,試分析下列各步實驗:①加入AgNO3溶液 ②加入NaOH溶液 ③加熱 ④用稀HNO3酸化溶液,其中操作順序合理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吉林省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0.01mol氯化鉻(CrCl3•6H2O)在水溶液中用過量AgNO3處理,產(chǎn)生0.02molAgCl沉淀,此氯化鉻最可能為( )

A.[Cr(H2O)5Cl]Cl2•H2O

B.[Cr(H2O)4Cl2]Cl•2H2O

C.[Cr(H2O)6]Cl3

D.[Cr(H2O)3Cl3]•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吉林省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道爾頓的原子學說曾經(jīng)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學說中主要有下列三個論點: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②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zhì)和質(zhì)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從現(xiàn)代原子——分子學說的觀點看,你認為不正確的是 ( )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西省十三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一定條件下的定容密閉容器中,下列說法能表明反應A(s) + 2B(g) C(g) + D(g) 已達平衡狀態(tài)的是( )

A.混合氣體的壓強不再改變

B.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nmolA的同時,生成2nmol的B

C.C的生成速率是B的生成速率的兩倍

D.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西省十三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變化中生成物的總能量小于反應物的總能量的是( )

A.灼熱的炭與CO2反應

B.H—Cl → H + Cl

C.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D.C(s)+H2O(g)=CO(g)+H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蘇省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一定溫度下,在容積為V 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aN(g)bM(g),M、N的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

(1)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__________

(2)t1到t2時刻,以M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為:

(3)平衡時,N的轉(zhuǎn)化率為 。(提示:轉(zhuǎn)化率=

(4)下列敘述中能說明上述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A.反應中M與N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1

B.混合氣體的總質(zhì)量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C.混合氣體的總物質(zhì)的量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D.單位時間內(nèi)每消耗a mol N,同時生成b mol M

E.N的質(zhì)量分數(shù)在混合氣體中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蘇省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向鹽酸中加入適量氨水:H++OH-=H2O

B.鐵與足量稀HNO3反應:3Fe+ 8H++2NO3-=3 Fe 2++2NO↑+4H2O

C.氫氧化銅溶于硝酸:2H++Cu(OH)2=Cu2+ +2H2O

D.銅與稀HNO3反應:Cu+4H++2NO3- = Cu2+ +2H2O+2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吉林省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元素最高正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化學式是HnXOm,該元素在氣態(tài)氫化物中的化合價為( )

A. n-2m B. 2m-n C. 8+n-2m D. 2m–n-8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