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3+、-CH3(甲基)、CH3-都是重要的有機反應中間體,有關它們的說法正確的是
 

A、它們均由甲烷去掉一個氫原子所得
B、它們互為等電子體,碳原子均采取sp2雜化
C、CH3-與NH3、H2O+互為等電子體,幾何構型均為三角錐形
D、CH3+中的碳原子采取sp2雜化,所有原子均共面
E、兩個-CH3(甲基)或一個CH3+'和一個CH3-結合均可得到CH3CH3
(2)鋅是一種重要的金屬,鋅及其化合物有著廣泛的應用.
①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②葡萄糖酸鋅〔CH2OH( CHOH) 4 COO]2Zn是目前市場上流行的補鋅劑.寫出Zn2+基態(tài)電子排布式
 
,葡萄糖分子[CH2OH(CHOH)4CHO]中碳原子雜化方式有
 

③Zn2+能與NH3形成配離子[Zn(NH34]2+.配位體NH3分子屬于
 
(填“極性分子”或“非極性分子”);在〔Zn(NH34]2+中,Zn2+位于正四面體中心,N位于正四面體的頂點,試在圖1中表示出〔Zn(NH34]2+中Zn2+與N之間的化學鍵.

④圖2示鋅與某非金屬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晶胞,其中Zn和X通過共價鍵結合,該化合物的Zn與X的原子個數(shù)之比為
 
;
⑤在④的晶胞(圖2)中,如果只考查X的排列方式,則X的堆積方式屬于金屬晶體堆積方式中的_
 
堆積;設該晶胞中Zn的半徑為r1 cm,其相對原子質量為M1,X的半徑為r2cm,其相對原子質量為M2,則該晶體的密度為_
 
g/cm3(寫出 含有字母的表達式)
考點:晶胞的計算,判斷簡單分子或離子的構型,原子軌道雜化方式及雜化類型判斷
專題:化學鍵與晶體結構
分析:(1)A.甲烷去掉一個氫原子不能得到CH3+、CH3-
B.CH3+、CH3-、CH3-分別具有6個、7個和8個價電子,不是等電子體;
C.CH3-與NH3、H3O+均具有10個電子,互為等電子體,所以空間構型相同;
D.CH3+中的碳原子采取sp2雜化;
E.兩個CH3-或一個CH3+和CH3-結合都能得到CH3CH3
(2)①Zn的原子序數(shù)是30,在第四周期,ⅡB 族,ds 區(qū);
②葡萄糖里有兩種碳原子,葡萄糖是無羥基醛,所以,一種是以sp3雜化(接羥基的碳),一種是以sp2雜化(醛基里的碳);
③同種元素之間形成非極性共價鍵,不同元素之間形成極性共價鍵,分子中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從整個分子來看,電荷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不對稱的,這樣的分子為極性分子,以極性鍵結合的雙原子一定為極性分子,以極性鍵結合的多原子分子如結構對稱,正負電荷的重心重合,電荷分布均勻,則為非極性分子;[Zn(NH34]2+中Zn2+與N之間的化學鍵是配位鍵;
④利用均攤法可計算出晶胞中原子個數(shù),據(jù)此得出原子個數(shù)比;
⑤根據(jù)晶胞結構圖可知,X原子分布在晶胞立方體的頂點和面心上,是面心立方最密堆積,根據(jù)ρ=
m
V
,可算出密度.
解答: 解:(1)A.甲烷分子變成CH3+、CH3-、CH3-時,失去的分別是氫負離子、氫離子和質子,空間構型也不再與原來的分子相同,故A錯誤; 
B.CH3+、CH3-、CH3-分別具有6個、7個和8個價電子,不是等電子體,中心碳原子的價層電子對數(shù)不同,故空間構型不同,故B錯誤;
C.CH3-與NH3、H3O+均具有10個電子,互為等電子體,幾何構型均為三角錐形,故C正確;
D.CH3+中的碳原子采取sp2雜化,所有原子均共面,故D正確;
E.兩個CH3-或一個CH3+和CH3-結合可得到CH3CH3,故E正確.
故選CDE;
(2)①Zn的原子序數(shù)是30,其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63s23p63d104s2,由電子排布式可知該元素為第四周期,第ⅡB族,故答案為:第四周期第ⅡB族;
②Zn2+基態(tài)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63s23p63d10或[Ar]3d10,葡萄糖里有兩種碳原子,葡萄糖是無羥基醛,所以,一種是以sp3雜化(接羥基的碳),一種是以sp2雜化(醛基里的碳),故答案為:1s22s22p63s23p63d10或[Ar]3d10;sp2、sp3;
③配位體NH3分子中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從整個分子來看,電荷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不對稱的,是極性分子;[Zn(NH34]2+中Zn2+與N之間的化學鍵是配位鍵,
故答案為:極性分子;;
④根據(jù)晶胞結構圖可知,晶胞中鋅的個數(shù)為4,X的個數(shù)為
1
8
+6×
1
2
=4,所以鋅原子與X原子的個數(shù)比為1:1,故答案為:1:1;
⑤根據(jù)晶胞結構圖可知,X原子分布在晶胞立方體的頂點和面心上,是面心立方最密堆積,在每個晶胞中含有4個鋅原子和4個X原子,在晶胞結構中,晶胞的體對角線長度為4(r1+r2),所以晶胞的邊長為
4(r1+r2)
3
,根據(jù)ρ=
m
V
,可知密度為
4(M1+M2)
NA
[
4(r1+r2)
3
]
3
g/cm3=
3
3
(M1+M2)
16NA(r1+r2)3
g/cm3,故答案為:面心立方最密;
3
3
(M1+M2)
16NA(r1+r2)3
點評:本題考查判斷簡單分子或離子的構型、極性分子、晶胞的計算、原子軌道雜化方式及雜化類型判斷、晶體類型的判斷等,難度較大,掌握晶胞的計算是解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L 0.2mol/L的KI溶液中,含溶質KI的物質的量是( 。
A、0.2 mol
B、0.5 mol
C、2 mol
D、5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金剛石與石墨是碳的兩種同素異形體,在100kPa時,1mol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1.895kJ的熱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金剛石比石墨穩(wěn)定
B、1mol石墨比1mol金剛石的總能量低
C、1mol石墨比1mol金剛石的總能量高
D、石墨比金剛石穩(wěn)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給容量瓶檢漏時,向容量瓶中注入適量水,左手托住瓶底右食指頂住瓶塞,倒置數(shù)次,觀察是否漏水
B、具有腐蝕性的藥品,必須放在玻璃器皿里稱量,其他固體藥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盤上稱量
C、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時,蒸餾水洗凈后容量瓶未干燥,不影響測定結果
D、配制硫酸溶液時,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體積的水,再在攪拌下慢慢加入濃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比較下列各組熱化學方程式中△H的大小關系:
(1)S(s)+O2(g)═SO2(g)△H1
S(g)+O2(g)═SO2(g)△H2△H1
 
△H2(填><或“=”,下同);
(2)CH4(g)+2O2(g)═CO2(g)+2H2O(l)△H1
CH4(g)+2O2(g)═CO2(g)+2H2O(g)△H2△H1
 
△H2;
(3)4Al(s)+3O2(g)═2Al2O3(s)△H1
4Fe(s)+3O2(g)═2Fe2O2(s)△H2△H1
 
△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石蠟油(含17個碳原子以上的液態(tài)烷烴混合物)分解實驗按照如圖進行

(1)石蠟油分解實驗產(chǎn)生的氣體的主要成分是
 
(填寫序號,下同)
①只有甲烷、谥挥幸蚁、弁闊N跟烯烴的混合物
(2)裝置Ⅱ廣口瓶中的冷水作用是
 
,試管底部有
 
產(chǎn)生.
(3)裝置Ⅲ盛裝的稀高錳酸鉀溶液,隨反應進行,可以觀察到裝置Ⅲ的試管內溶液顏色的變化是
 
,這說明裝置I試管的反應產(chǎn)物中有
 
產(chǎn)生.
(4)裝置Ⅳ中盛裝的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該溶液的顏色變化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稱取4.99g膽礬晶體(CuSO4.5H2O)溶于水制成100g溶液,并將所得溶液用惰性電極進行電解.電解一段時間后,測得陰極增重0.254g.問此時:
(1)陽極上一共產(chǎn)生了多少體積氣體(標準狀況)?
(2)留下的電解質溶液中,硫酸銅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實驗小組設計用50mL 1.0mol/L鹽酸跟50mL 1.1mol/L氫氧化鈉溶液在如圖裝置中進行中和反應.在大燒杯底部墊泡沫塑料(或紙條),使放入的小燒杯杯口與大燒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燒杯之間填滿碎泡沫塑料(或紙條),大燒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紙板)作蓋板,在板中間開兩個小孔,正好使溫度計和環(huán)形玻璃攪拌棒通過.通過測定反應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可計算中和熱.試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中用稍過量的NaOH的原因教材中說是為保證鹽酸完全被中和.試問:鹽酸在反應中若因為有放熱現(xiàn)象,而造成少量鹽酸在反應中揮發(fā),則測得的中和熱數(shù)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2)該實驗小組做了三次實驗,每次取溶液各50mL,并記錄如下原始數(shù)據(jù).
實驗序號         起始溫度t1/℃ 終止溫度(t2)℃ 溫差(t2-t1)℃
鹽酸  NaOH溶液 平均值
1 25.1 24.9 25.0 31.6 6.6
2 25.1 25.1 25.1 31.8 6.7
3 25.1 25.1 25.1 31.9 6.8
已知鹽酸、NaOH溶液密度近似為1.00g/cm3中和后混和液的比熱容C=4.18J(g?℃)則該反應的中和熱為△H=
 

(3)若用等濃度的醋酸與NaOH溶液反應,則測得的中和熱的數(shù)值會
 
(填偏高、偏低或不變),其原因是
 
;
(4)影響中和熱測定結果的關鍵因素在于:
 
,為減小實驗誤差,可采取的措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測定稀硫酸和稀氫氧化鈉中和熱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中和熱為57.3kJ?mol-1):
 

(2)取50mL 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進行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溫度
實驗次數(shù)  
起始溫度T1/終止溫度T2/溫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溶液NaOH溶液平均值
126.226.026.130.1 
 
227.027.427.233.3
325.925.925.929.8
426.426.226.330.4
①請?zhí)顚懴卤碇械目瞻祝海ㄒ阎葻崛轂槭?克溶液升高1℃所需要吸收的熱量)
②近似認為0.50mol?L-1NaOH溶液和0.50mol?L-1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熱容c=4.18J?g-1?℃-1.則中和熱△H=
 
(取小數(shù)點后一位).
③上述實驗數(shù)值結果與57.3kJ?mol-1有偏差,產(chǎn)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實驗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體積時仰視讀數(shù)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燒杯中
d.用溫度計測定NaOH溶液起始溫度后直接測定H2SO4溶液的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