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最近科學家冶煉出了純度高達999999%的鐵,根據你的推測,下列性質它不可能具有的是

A.硬度比生鐵低 B.在潮濕的空氣中放置不易生銹

C.在冷的濃硫酸中可以鈍化 D.與4mol/L鹽酸反應的速率比生鐵快

【答案】D

【解析】純度越高,硬度越小,雜質少,不容易腐蝕;和酸反應,生鐵表面可以形成無數個微小的原電池,加快化學反應速率。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火力發(fā)電廠釋放出大量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等氣體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對燃煤廢氣進行脫除處理.可實現(xiàn)綠色環(huán)保、低碳減排、廢物利用等目的。

(1)脫硝。利用甲烷催化還原NOx:CH4(g)+4NO2(g)=4NO(g)+CO2(g)+2H2O(g)△H1=-574kJ/mol CH4(g)+4NO(g)=2N2(g)+CO2(g)+2H2O(g)△H2=-1160 kJ/mol

甲烷直接將NO2還原為N2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2)脫碳。

將CO2轉化為甲醇的熱化學方程式為:CO2(g)+3H2(g)CH3OH(g)+H2O(g)△H3

①取五份等體積CO2和H2的混合氣體(物質的量之比均為1:3),分別加入溫度不同、容積相同的恒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反應相同時間后,測得甲醇的體積分數φ(CH3OH)與反應溫度T的關系曲線(見如圖),則上述CO2轉化為甲醇反應的△H3______0(填“>”、“<”或“=”)。

②在一恒溫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0.5molCO2和1.5molH2,進行上述反應.測得CO2和CH3OH(g)的濃度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請回答:0~10min內,氫氣的平均反應速率_____;第10min后,若升溫,將使c(CH3OH)/c(CO2)_____(填“變大”、“減小”、“不變”);判斷理由是_________;若向該容器中再充入1molCO2和3molH2,再次達到平衡時,則CH3OH(g)的體積分數將_________(“變大”、“減小”、“不變”)。

(3)脫硫。某種脫硫工藝中將廢氣經處理后,與一定量的氨氣、空氣反應,生成硫酸銨和硝酸銨的混合物作為副產品化肥。設煙氣中的SO2、N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1,則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若在0.1mol/L的硝酸銨溶液中加入等體積的0.09mol/L氨水,配制了pH=8.2的溶液,則該溶液中微粒濃度由小到大的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反應Ag+BgCg+D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該反應是_________反應(填吸熱放熱)。

2當反應達到平衡時,升高溫度,A的轉化率_______(填增大減小、不變)。

3反應體系中加入催化劑對反應熱是否有影響?_____(填、),原因是____。

4在反應體系中加入催化劑,反應速率增大,E1的變化是:E1____(填增大、減小、不變)。

、五氯化磷(PCl5)是有機合成中重要的氯化劑,可以由三氯化磷(PCl3)氯化得到PCl3(g)+Cl2(g) PCl5(g) H=0.930 kJmol-1 。某溫度下,在容積恒定為2.0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0 mol PCl31.0 mol Cl2,一段時間后反應達平衡狀態(tài),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t/s

0

50

150

250

350

n(PCl5)/mol

0

0.24

0.36

0.40

0.40

150~150s內的平均反應速率v(PCl3)=___________。

2該溫度下,此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的數值為___________可用分數表示)。

3反應至250s時,該反應放出的熱量為______________kJ。

4下列關于上述反應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無論是否達平衡狀態(tài),混合氣體的密度始終不變

b300s時,升高溫度,正、逆反應速率同時增大

c350s時,向該密閉容器中充入氮氣,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d.相同條件下,若起始向該密閉容器中充入10molPCl305molCl2,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n(PCl5)<020mol

5溫度T1時,混合氣體中PCl5的體積分數隨時間t變化的示意圖如下。其他條件相同,請在下圖中畫出溫度為T2(T2>T1)時,PCl5的體積分數隨時間變化的曲線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下圖裝置測定中和熱的實驗步驟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mL 0.25mol/L硫酸倒入小燒杯中,測出硫酸溫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 0.55mol/L NaOH溶液,測出其溫度;

③將NaOH溶液倒入小燒杯中,設法使之混合均勻,測出混合液最高溫度.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稀硫酸和稀氫氧化鈉溶液反應表示中和熱的熱化學方程式(中和熱數值為57.3kJ/m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入NaOH溶液的正確操作是:______。(從下列選項中選出)

A.沿玻璃棒緩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3A為泡沫塑料板,上面有兩個小孔,分別插入溫度計和環(huán)形玻璃棒,兩個小孔不能開得過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反應需要測量溫度,每次測量溫度后都必須__________

4實驗數據如下表:

溫度

實驗次數

起始溫度t1

終止溫度t2/℃

溫度差

t2﹣t1/℃

H2SO4

NaOH

1

26.2

26.0

29.5

2

27.0

27.4

32.3

3

25.9

25.9

29.2

4

26.4

26.2

29.8

①近似認為0.55mol/L NaOH溶液和0.25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熱容c=4.18J/g℃).則中和熱H=______取小數點后一位).

②上述實驗數值結果與57.3kJ/mol有偏差,產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____

a.實驗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

b.用溫度計測定H2SO4溶液起始溫度后直接測定NaOH溶液的溫度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燒杯中. d.仰視量取酸堿溶液

5用相同濃度和體積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進行上述實驗,測得的中和熱的數值會___;(填“偏大、偏小無影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氰化鈉是一種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同時也是一種劇毒物質,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一旦泄露需要及時處理,一般可以通過噴灑雙氧水或硫代硫酸鈉溶液來處理,以減輕環(huán)境污染。

I.已知:氰化鈉化學式為NaCN,氰化鈉是一種白色結晶顆粒,劇毒,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堿性,

易水解生成氰化氫。

(1)CN-C元素顯+2,N元素顯-3,則非金屬性N_______C(“<”“>”==”),請設計實驗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CN用雙氧水處理后,產生一種酸式鹽和一種能使?jié)駶櫦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硫代硫酸鈉的工業(yè)制備的反應原理為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某化學興趣小組用上述原理實驗室制備硫代硫酸鈉,并檢測用硫代硫酸鈉溶液處理后的氰化鈉廢水能否達標排放。

【查閱資料】

。甆a2S2O3易溶于水,其稀溶液與BaCl2溶液混合物有沉淀生成。

ⅱ.Na2S2O3易被氧化;BaSO3難溶于水,可溶于稀鹽酸。

【實驗一】實驗室通過如下圖所示裝置制備Na2S2O3。

(1)實驗中要控制SO2生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寫出一條)。

(2))b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應開始后,c中先有淡黃色渾濁產生,后又變?yōu)槌吻,此渾濁物?/span>________(填化學式)。

(4)實驗結束后,e處最好連接盛__________(“NaOH溶液”、“”、“CCl4中的一種)的注射器,接下來的操作為__________,最后拆除裝置。

(5)為驗證產品中含有Na2SO3Na2SO4,該小組設計了以下實驗方案,請將方案補充完整。(所需試劑從稀HNO3、稀H2SO4、稀HCl、蒸餾水中選擇)取適量產品配成稀溶液,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沉淀未完全溶解,并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則可確定產品中含有Na2SO3Na2SO4

【實驗二】測定用硫代硫酸鈉溶液處理后的廢水中氰化鈉的含量。

已知:

廢水中氰化鈉的最高排放標準為0.50 mg·L-1;

②Ag++2CN-=[Ag(CN)2]-,Ag++I-=AgI↓,AgI呈黃色,CN-優(yōu)先于Ag+反應。

實驗如下:取20.00mL處理后的氰化鈉廢水于錐形瓶中,并滴加幾滴KI溶液作指示劑,用1.00×10-4mol·L-1的標準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的體積為1.50mL。

(6)滴定時1.000×10-4mol·L-1的標準AgNO3溶液應用_______(填儀器名稱)盛裝;滴定終點時的現(xiàn)象是_______

(7)處理后的廢水是否達到排放標準: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以來我國北方的霧霾污染日益嚴重。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項目針對北京強霾過程進行分析,強霾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含氮有機顆粒物。燃煤和機動年尾氣是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F(xiàn)在對其中的一些氣體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1)CH4催化還原氮氧化物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已知:

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H=-574kJ·mol-1

②O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1

③H2O(g)=H2O(1)H=-44.0kJ·mol-1

寫出CH4(g)NO2(g)反應生成N2(g)、CO2(g)H2O(l)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了減輕大氣污染,人們提出在汽車尾氣排氣管口采用催化劑將NOCO轉化成無污染氣體參與大氣循環(huán)。T℃,將等物質的量的NOCO充入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保持溫度和體積不變,反應過程中NO的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如下圖所示。

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0min內該反應的速率v(N2)=___________;該反應達平衡時CO的轉化率為___________;T℃時該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K=___________。

若該反應H<0,在恒容的密閉容器中,反應達平衡后,改變某一條件,下列示意圖正確的是________。

一定溫度下,在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一定量NOCO進行該反應,能判斷反應已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_____。

a.容器中壓強不再變化 b.CO2的濃度不再改變

c.2v(NO)=v(N2) d.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3)以燃料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的推廣使用能大大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如圖是一種甲醚燃料電池結構,請寫出該電池負極的電極反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之間的微粒稱為膠體
B.電泳現(xiàn)象可證明膠體屬于電解質溶液
C.利用丁達爾效應可以區(qū)別溶液與膠體
D.Fe(OH)3膠體帶正電荷,可以產生電泳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海帶中含有豐富的碘。為了從海帶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實驗(苯,一種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體):

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span>

(1)步驟①灼燒海帶時,除需要三腳架外,還需要用到的實驗儀器是_______(從下列儀器中選出所需的儀器,用標號字母填寫在空白處)。

A.燒杯 B.坩堝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燈 F.干燥器

(2)步驟③的實驗操作名稱是_______;步驟⑥的目的是從含碘苯溶液中分離出單質碘和回收苯,該步驟的實驗操作名稱是_______。

(3)步驟⑤是萃取、分液,某學生選擇用苯來提取碘的理由是_______。在分液操作中,應充分振蕩,然后靜置,待分層后________(填標號),以下略。

A.直接將含碘苯溶液從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B.直接將含碘苯溶液從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先將水層從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將含碘苯溶液從下口放出

D.先將水層從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將含碘苯溶液從上口倒出

(4)請設計一種檢驗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還含有單質碘的簡單方法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隨著各地限牌政策的推出,電動汽車成為汽車界的新寵。特斯拉全電動汽車使用的是鈷酸鋰(LiCoO2)電池,其工作原理如圖所示。其中 A 極材料是金屬鋰和碳的復合材料(碳作為金屬鋰的載體),電解質為一種能傳導 Li的高分子材料,隔膜只允特定的離子通過,電池反應式為:LixC6Li1xCoO2 C6LiCoO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該隔膜只允許 Li通過,放電時 Li從左邊流向右邊

B. 放電時,正極鋰的化合價未發(fā)生改變

C. 充電時 B 作陽極,該電極放電時的電極反應式為 Li1xCoO2xLixe=LiCoO2

D. 廢舊鈷酸鋰(LiCoO2)電池進行放電處理 Li進入石墨中而有利于回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