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組 | 溫度/℃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達到平衡所需時間/min | |
CO2 | H2 | CO | |||
1 | 800 | 4 | 2.5 | 1.5 | 5 |
2 | 830 | 2 | 2 | 1 | 3 |
3 | 830 | 2 | 2 | 1 | 1 |
分析 (1)首先計算出平衡時各物質的濃度,根據K=$\frac{c(CO)•c({H}_{2}O)}{c(C{O}_{2})•c({H}_{2})}$計算;根據v=$\frac{△c}{△t}$計算;升高溫度,向吸熱方向進行,據此分析;
(2)實驗3跟實驗2相比,溫度相同,濃度相同,但實驗3達到平衡所用時間少,反應速率更大,但平衡狀態(tài)一樣;
(3)化學平衡的標志是正逆反應速率相同,各組分濃度保持不變,衍生的條件滿足變量不變的原則分析判斷;
(4)某溫度下,平衡濃度符合下式:0.9•c(CO2)•c(H2)=c(CO)•c(H2O),據此計算平衡常數,進而判斷溫度;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移動,混合氣體的總質量不變,混合氣體的總的物質的量不變,據此分析;
(5)根據三段式計算出平衡時各組分的物質的量,從而計算平衡時CO的轉化率.
解答 解:(1)CO2(g)+H2(g)?CO(g)+H2O(g)
開始(c) 2 1.25 0 0
變化 0.75 0.75 0.75 0.75
平衡 1.25 0.5 0.75 0.75
K=$\frac{c(CO)•c({H}_{2}O)}{c(C{O}_{2})•c({H}_{2})}$=$\frac{0.75×0.75}{1.25×0.5}=0.9$;v(H2)=$\frac{△c}{△t}$=$\frac{0.75}{5}=\\;\\;0.15mol/(L•min)$ 0.15mol/(L•min);因為升高溫度,向吸熱方向進行,第二組溫度比第一組高,反應物物質的量比第一組減少,故正反應為吸熱反應,
故答案為:0.9;0.15mol/(L•min);吸;
(2)實驗3跟實驗2相比,溫度相同,濃度相同,但實驗3達到平衡所用時間少,反應速率更大,但平衡狀態(tài)一樣,應是使用了催化劑,由于反應前后氣體體積不變,則增大了壓強,平衡也不移動,也可能為壓強的增大,
故答案為:使用了催化劑或增大了壓強;
(3)a.混合氣體的總壓不變即總物質的量不再改變:該反應是氣體體積不變的反應,無論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氣體的總物質的量始終不變,無法根據混合氣體的總物質的量判斷平衡狀態(tài),故a錯誤;
b.混合氣體中c(CO ) 不變,濃度不變是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故b正確;
c.v(H2)正=v(H2O)逆,表示的是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且滿足化學計量數關系,說明正逆反應速率相等,達到了平衡狀態(tài),故a正確;
d.c(CO2)=c(CO),無法判斷正逆反應速率是否相等,無法判斷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d錯誤;
故答案為:bc;
(4)當溫度為830℃時,
CO2(g)+H2(g)?CO(g)+H2O(g)
開始(c) 1 1 0 0
變化 0.5 0.5 0.5 0.5
平衡 0.5 0.5 0.5 0.5
K=$\frac{c(CO)•c({H}_{2}O)}{c(C{O}_{2})•c({H}_{2})}$=$\frac{0.5×0.5}{0.5×0.5}$=1,該溫度下,平衡濃度符合下CO2(g)+H2(g)?CO(g)+H2O(g)的平衡常數k=$\frac{c(CO)•c({H}_{2}O)}{c(C{O}_{2})•c({H}_{2})}$=1,故為830℃,該反應正反應是吸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移動,混合氣體的總質量不變,體積不變,密度不變,
故答案為:830;正;不變;
(5)CO(g)+H2O(g)?CO2(g)+H2(g)
開始(mol•L-1):0.2 0.1 0 0
變化(mol•L-1):x x x x
平衡(mol•L-1):0.2-x 0.1-x x x
K=$\frac{c(CO)•c({H}_{2}O)}{c(C{O}_{2})•c({H}_{2})}$=$\frac{x×x}{(0.2-x)(0.1-x)}$=1,解得x=$\frac{2}{30}$
故平衡后CO的轉化率為 $\frac{\frac{2}{30}}{0.2}$=$\frac{1}{3}$=33.3%
故答案為:33.3%.
點評 本題考查化學平衡常數及影響因素、平衡移動、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等,難度中等,注意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選擇的物理量,隨著反應的進行發(fā)生變化,當該物理量由變化到定值時,說明可逆反應到達平衡狀態(tài).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選項 | 實驗 | 現(xiàn)象 | 結論 |
A | 將滴有酚酞的0.1mol•L-1氨水系稀釋成0.01mol•L-1 | 溶液顏色變淺 | 稀釋后NH3•H2O的電離程度減小 |
B | 將銅粉加入1.0mol•L-1Fe2(SO4)3溶液中 | 溶液變藍、有黑色固體出現(xiàn) | 金屬鐵比銅活潑 |
C | 用溴乙烷與NaOH乙醇溶液共熱產生的氣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 溶液褪色 | 產生的氣體為乙烯 |
D | 向1mL0.1mol•L-1 MgSO4溶液滴入2滴等濃度的NaOH溶液,片刻后再滴加2滴0.1mol•L-1 CuSO4溶液 |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變?yōu)樗{色沉淀 | Cu(OH)2的溶度積常數比Mg(OH)2的小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③ | B. | ②③ | C. | ②④ | D. | ①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時間(min) | 1 | 2 | 3 | 4 | 5 |
氫氣體積(mL)(標況下) | 50 | 120 | 232 | 290 | 31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容器內氣體顏色變淺,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 | |
B. | 平衡不移動,混合氣體密度增大 | |
C. | H2的轉化率增大,HI平衡濃度變小 | |
D. | 改變條件前后,速率圖象如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電解精煉銅時,當陰極析出32g銅時,轉移電子數小于NA | |
B. | 常溫下,1.0L 1.0 mol/LNaAlO2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數為2NA | |
C. | 等物質的量的干冰和葡萄糖中所含碳原子數之比為1:6,氧原子數之比為1:3 | |
D. | 0.10 mol Fe粉與足量水蒸氣反應生成的H2分子數為0.10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