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濃度均為0.1mol•L-1的三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充分反應后沒有沉淀的一組溶液是( 。
A.BaCl2  NaOH   NaHCO3B.NaHCO3  CaCl2  HCl
C.AlCl3   MgCl2   NaOHD.Ba(OH)2  CaCl2  H2SO4

分析 A.混合生成碳酸鋇沉淀;
B.碳酸氫鈉和鹽酸恰好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C.氫氧化鈉不足,生成氫氧化鎂沉淀;
D.生成硫酸鋇沉淀.

解答 解:A.等物質(zhì)的量NaOH、NaHCO3恰好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BaCl2和碳酸鈉前后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所以一定有沉淀生成,故A不選;
B.碳酸氫鈉與氯化鈣不反應,碳酸氫鈉和鹽酸恰好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沒有沉淀生成,故B選;
C.等物質(zhì)的量混合時,氫氧化鈉不足,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故C不選;
D.氫氧化鋇和硫酸恰好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故D不選.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了給定量的物質(zhì)混合時的反應判斷,關(guān)鍵是要充分掌握各類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生成物質(zhì)在所在環(huán)境中的存在判斷,綜合性較強需認真分析作答,題目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離子反應為aMnO4-+bI-+x H+→y Mn2++cI2+dIO3-+zH2O;根據(jù)該離子方程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氧化性MnO4->IO3-
B.c=d=5,則該反應轉(zhuǎn)移電子數(shù)為30e
C.該反應的氧化產(chǎn)物只有IO3-
D.a、b、c、d之間的關(guān)系是:5a=2c+6d;b=2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9.把48.8克鐵粉和氧化鐵粉末的混合物,溶于2升稀鹽酸中,恰好完全反應,在標準狀況下收集到氫氣2.24升,且在反應后的溶液中不存在Fe3+,求:
(1)原混合物中鐵和氧化鐵各為多少克?
(2)原鹽酸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將pH=8和pH=10的兩種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溶液中c(H+)最接近于(  )
A.$\frac{1}{2}$(10-8+10-10)mol/LB.(10-8+10-10)mol/L
C.(1×10-4+5×10-10)mol/LD.2×10-10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3.將10克含雜質(zhì)10%的石灰石與2mol/L鹽酸100mL充分混合,能生成標準狀況下的二氧化碳氣體多少升?假設(shè)溶液的體積仍為100mL,則反應后鹽酸和氯化鈣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某溶液可能含有K+、NH4+、Fe2+、Fe3+、SO42-、CO32-、SiO32-、Cl-、I-中的幾種離子,已知各離子的濃度均為0.2mol•L-1,進行如下實驗(不考慮鹽類的水解及水的電離):
①取少量該溶液,加入足量稀硫酸,無明顯想象.
②、俜磻蟮娜芤,加入足量濃NaOH溶液,最終得到紅褐色沉淀,并伴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產(chǎn)生.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根據(jù)實驗①可知溶液中不存在CO32-、SiO32-
B.該溶液中肯定存在NH4+、Fe2+
C.該溶液中至少含有4種離子
D.另取該溶液,加入適量氯水和淀粉溶液,若溶液顯藍色,即可確定該溶液中含有NH4+、Fe2+、SO42-、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在強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為無色透明的離子組是(  )
A.NH4+、Al3+、SO42-、NO3-B.K+、Na+、CO32-、NO3-
C.K+、NH4+、MnO4-、SO42-D.Na+、K+、NO3-、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CO氣體中可能混有 SO2和CO2,若測得此混合氣體中氧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為60%,則該混合氣體中一定混有的氣體是( 。
A.SO2B.CO2C.CO2或SO2D.不能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設(shè)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標準狀況下,22.4L氨水含有NA個NH3分子
B.標準狀況下,11.2L水中含有分子數(shù)目為0.5NA
C.22.4LO2中含有氧分子的個數(shù)為NA
D.標準狀況下,分子數(shù)為NA的CO、N2混合氣體體積約為22.4L,質(zhì)量為28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