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實驗室模擬以工業(yè)用菱鐵礦(FeCO3)含堿式碳酸銅[Cu2(OH)2CO3]為原料制取純凈的FeCO3和氯化銅晶體(CuCl2·2H2O)的生產(chǎn)流程如下:
(1)鹽酸溶解礦物樣品時可能發(fā)生的離子方程式______。
(2)寫出向溶液A中加入NaClO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
(3)向沉淀B中依次加入鹽酸和鐵粉時可能發(fā)生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
(4)處理濾液D時,除產(chǎn)生沉淀外,還產(chǎn)生無色氣體,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
【答案】FeCO3+2H+=Fe2++CO2↑+H2O、Cu2(OH)2CO3+4H+=2Cu2++CO2↑+3H2O2Fe2++ClO-+2H+=2Fe3++Cl-+H2OFe(OH)3+3H+=Fe3++3H2O、2Fe3++Fe=3Fe2+、Fe+2H+=Fe2++H2↑Fe2++2HCO3-=FeCO3↓+CO2↑+H2O
【解析】
(1)菱鐵礦的主要成分是FeCO3,還含堿式碳酸銅[Cu2(OH)2CO3],因此鹽酸溶解礦物樣品時可能發(fā)生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為FeCO3+2H+=Fe2++CO2↑+H2O、Cu2(OH)2CO3+4H+=2Cu2++CO2↑+3H2O;
(2)次氯酸鈉具有強氧化性,能把溶液中的亞鐵離子氧化為鐵離子,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Fe2++ClO-+2H+=2Fe3++Cl-+H2O;
(3)通過調(diào)節(jié)pH使鐵離子轉(zhuǎn)化為氫氧化鐵沉淀,則向沉淀B中依次加入鹽酸和鐵粉時可能發(fā)生的離子方程式為Fe(OH)3+3H+=Fe3++3H2O、2Fe3++Fe=3Fe2+、Fe+2H+=Fe2++H2↑;
(4)濾液D中含有亞鐵離子,與碳酸氫根離子水解相互促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Fe2++2HCO3-=FeCO3↓+CO2↑+H2O。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SO2是一種重要的氧化物,可用于生產(chǎn)三氧化硫、硫酸、亞硫酸鹽、硫代硫酸鹽,也可用作熏蒸劑、防腐劑、消毒劑、還原劑等。
(1)SO2性質(zhì)多變,若將SO2氣體通入氫硫酸中,能看到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該反應中SO2表現(xiàn)出______性;若將SO2氣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離子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該反應中SO2表現(xiàn)出__________性。
(2)SO2有毒,且能形成酸雨,是大氣主要污染物之一。石灰-石膏法和堿法是常用的煙氣脫硫法。石灰-石膏法的吸收原理:①SO2+Ca(OH)2=CaSO3↓+H2O②2CaSO3+O2+4H2O=2CaSO4·2H2O堿法的吸收原理:將含SO2的尾氣通入足量的燒堿溶液中,請寫出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
已知:
試劑 | Ca(OH)2 | NaOH |
價格(元/kg) | 0.36 | 2.9 |
余石灰-石膏法相比,堿法的優(yōu)點是吸收快、效率高,缺點是__________;
(3)在石灰-石膏法和堿法的基礎上,設計了雙堿法,能實現(xiàn)物料循環(huán)利用。
上述方法中,實現(xiàn)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在Na2SO3溶液中加入CaO后的反應原理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合物G[]是一種醫(yī)藥中間體,它的一種合成路線如下:
已知:
請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
(2)B→C的反應條件為_____________。
A→B和D→E的反應類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在濃硫酸加熱的條件下會生成一種含六元環(huán)的化合物,該化合物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4)H是一種高聚酯,D→H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5)下列關于化合物G的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_____。
A.G的分子式為C12H14O5
B.1molG與NaOH溶液加熱最多消耗2molNaOH
C.一定條件下G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的有機物存在順反異構體
D.在一定條件下G能與HBr發(fā)生取代反應
(6)M是D的同分異構體,與D具有相同的官能團。則M可能的結構有____種。
(7)已知酚羥基不易與羧酸發(fā)生酯化反應,寫出由苯酚,甲苯為原料制備苯甲酸苯酚酯()的合成路線(其它試劑任選)。 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今有一包鐵粉和銅粉混合粉末,為確定其組成,現(xiàn)提供4mol/L的FeCl3溶液(其他用品略),某合作學習小組同學的實驗結果如下(假定反應前后溶液體積不變)( )
A. 第①組充分反應后溶液中c(Fe3+)=2.0 mol/L
B. 第②組剩余固體是銅鐵混合物
C. 第④組反應后的濾液中c(Fe2+)=5 mol/L
D. 原混合粉末中n(Fe):n(Cu)=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某同學設計一個燃料電池并探究氯堿工業(yè)原理和粗銅的精煉原理,其中乙裝置中X為陽離子交換膜.根據(jù)要求回答相關問題:
(1)甲烷燃料電池的負極反應式______.
(2)石墨電極(C)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
(3)如果粗銅中含有鋅、銀等雜質(zhì),丙裝置中反應一段時間,硫酸銅溶液濃度將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4)若在標準狀況下,有2.24L氧氣參加反應,則乙裝置中鐵電極上生成標況下氣體的的體積為______;丙裝置中陰極析出銅的質(zhì)量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硫酸錳可用于飲料營養(yǎng)強氧化劑和媒染劑。其生產(chǎn)原材料軟錳礦(MnO2)、菱錳礦(MnCO3)中;煊辛蛩醽嗚F和硫酸鎂等雜質(zhì),生產(chǎn)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已知:(1)硫酸錳晶體和硫酸鎂晶體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
(2)各離子完全沉淀的pH:Fe3+為3.5,F(xiàn)e2+為9.5,Mn2+為10.8,Mg2+為11.6。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試劑A應該選擇H2O2,目的是將Fe2+氧化為Fe3+
B. 試劑A應該選擇氨水,目的是調(diào)節(jié)溶液的pH
C. 操作Ⅰ包括蒸發(fā)濃縮、冷卻結晶、趁熱過濾、洗滌等步驟,洗滌時可用稀硫酸作洗滌液
D. 通過操作Ⅰ得到MnSO4·H2O的過程中,包括蒸發(fā)結晶,在蒸發(fā)結晶時,溫度應該高于6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氧化鋅為白色粉末,可用于濕疹、癬等皮膚病的治療。純化工業(yè)級氧化鋅[含有Fe(Ⅱ)、Mn(Ⅱ)、Ni(Ⅱ)等雜質(zhì)]的流程如下:
提示:在本實驗條件下,Ni(Ⅱ)不能被氧化;高錳酸鉀的還原產(chǎn)物是MnO2。
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②中除掉的雜質(zhì)離子是________,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在加高錳酸鉀溶液前,若pH較低,對除雜的影響是________。
(2)反應③的反應類型為________,過濾得到的濾渣中,除了過量的鋅外還有________。
(3)反應④形成的沉淀要用水洗,檢驗沉淀是否洗滌干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反應④中產(chǎn)物的成分可能是ZnCO3·xZn(OH)2。取干燥后的濾餅11.2 g,煅燒后可得到產(chǎn)品8.1 g,則x等于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用氯水來制取含有次氯酸的溶液,既要提高溶液中HClO物質(zhì)的量濃度,又要降低溶液中HCl濃度,下列措施可以采用的是
A. 加熱揮發(fā)HCl
B. 加水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C. 再通入氯氣
D. 加CaCO3中和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瑞典化學家舍勒將軟錳礦(主要成分為MnO2)與濃鹽酸混合加熱,在世界上首先制得了氯氣。如圖是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制取氯氣并以氯氣為反應物進行特定反應的裝置。
(1)A中圓底燒瓶內(nèi)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將C裝置接入B和D之間,正確的接法是a→_____→_____→d。
(3)實驗開始先點燃A處的酒精燈,打開夾子K,讓Cl2充滿整個裝置,再點燃D處的酒精燈。Cl2通過C裝置后進入D,D裝置內(nèi)盛有炭粉,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CO2和HCl(g),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了使C裝置發(fā)揮更好的作用,可向燒杯中加入濃硫酸,加入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處反應完畢后,關閉夾子K,移去兩個酒精燈,由于余熱的作用,A處仍有少量Cl2產(chǎn)生,此時B中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