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棒是化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其可用于攪拌、過濾或轉(zhuǎn)移液體時引流。下列有關(guān)實驗過程中,一般不需要使用玻璃棒進行操作的是:①用pH試紙測定Na2CO3溶液的pH ②從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的剩余固體中提取KCl ③實驗室用新制的FeSO4溶液和預處理過的NaOH溶液制備Fe(OH)2白色沉淀 ④用已知濃度的鹽酸和未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中和滴定實驗 ⑤將適量氫氧化鐵飽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氫氧化鐵膠體 ⑥用適量的蔗糖、濃硫酸和水在小燒杯中進行驗證濃硫酸具有脫水性的實驗 ⑦探究Ba(OH)2·8H2O晶體和NH4Cl晶體反應(yīn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
A.②③⑦ | B.③④⑤ | C.⑤⑥⑦ | D.④⑥⑦ |
B
解析試題分析:①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可用玻璃棒蘸取溶液,點在玻璃片上的pH試紙上觀察;②從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的剩余固體中提取KCl,涉及的實驗基本操作有溶解、過濾和蒸發(fā)操作,均用到玻璃棒;③制備Fe(OH)2白色沉淀,不需要使用玻璃棒;④中和滴定不需要使用玻璃棒;⑤制備氫氧化鐵膠體不能用玻璃棒攪拌,否則會導致膠體聚沉;⑥進行濃硫酸的脫水性實驗,應(yīng)用玻璃棒不斷攪拌;⑦Ba(OH)2?8H2O晶體和NH4Cl晶體反應(yīng),為使固體充分接觸而反應(yīng),應(yīng)不斷攪拌;不需要使用玻璃棒進行操作的是③④⑤,選B。
考點:考查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封管實驗”具有簡易、方便、節(jié)約、綠色等優(yōu)點,觀察下面四個“封管實驗”(夾持裝置未畫出),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加熱時,①上部匯集了固體NH4Cl,說明NH4Cl的熱穩(wěn)定性比較好 |
B.加熱時,②③溶液均變紅,冷卻后都變?yōu)闊o色 |
C.④中,浸泡在熱水中的容器內(nèi)氣體顏色變深,浸泡在冰水中的容器內(nèi)氣體顏色變淺 |
D.四個“封管實驗”中所發(fā)生的化學反應(yīng)都是可逆反應(yīn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用pH試紙測定某無色溶液的pH時,規(guī)范的操作是
A.將pH試紙放入溶液中,觀察其顏色變化,跟標準比色卡比較 |
B.將溶液倒在pH試紙上跟標準比色卡比較 |
C.用干燥的潔凈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試紙上,跟標準比色卡比較 |
D.在試管內(nèi)放入少量溶液,煮沸,把pH試紙放在管口,觀察顏色,跟標準比色卡比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焰火“腳印”、“笑臉”、“五環(huán)”讓奧運更加輝煌、浪漫,這與高中化學 “焰色反應(yīng)”知識相關(guān)。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焰色反應(yīng)時發(fā)生化學變化 |
B.KCl與硫酸鉀灼燒時火焰顏色相同 |
C.焰色反應(yīng)均應(yīng)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 |
D.所有金屬及其化合物灼燒時,火焰均有顏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操作或原理不正確的是
A.進行焰色反應(yīng)時,必須用稀鹽酸洗滌并灼燒鉑絲,然后再進行實驗 |
B.分液操作時,分液漏斗中的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 |
C.讀取滴定管內(nèi)液體體積時,俯視讀數(shù)導致讀數(shù)偏大 |
D.紙層析法中的展開劑之所以能夠展開的主要原理是毛細現(xiàn)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某實驗報告記錄了如下數(shù)據(jù),其中數(shù)據(jù)合理的是
A.用廣泛pH試紙測得氯水的pH為2.1 |
B.用50mL量筒量取23.00 mL濃鹽酸 |
C.用溫度計測量出酒精的沸點為78.5℃ |
D.用托盤天平稱量氧化銅粉末為11.70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用固體樣品配制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溶液,需經(jīng)過稱量、溶解、轉(zhuǎn)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圖示對應(yīng)的操作規(guī)范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操作合理的是
A.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 B.用托盤天平稱取5.20 g氯化鈉 |
C.用100 mL量筒量取5.20 mL鹽酸 | D.用坩堝灼燒干海帶得到海帶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