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十七大報告指出,應加強能源資源節(jié)約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增強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下列行為與之不相符的是                            

A.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B.將作物秸稈通過化學反應轉化為乙醇用作汽車燃料

C.使用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的生物降解塑料包裝

D.推廣煤炭脫硫技術、減少直接燃煤,防止酸雨發(fā)生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將2.32g Na2CO3、NaOH的固體混合物完全溶解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向該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的鹽酸,所加鹽酸的體積與產生CO2的體積(標準狀況)關系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OA段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OH===H2O CO+H===HCO

B.當加入35mL鹽酸時,產生CO2的體積為224mL

C.A點溶液中的溶質為NaC1、NaHCO3

D.混合物中NaOH的質量0.6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BaCl2和NaCl混合溶液a L,將它平均分成兩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完全沉淀。反應中消耗x mol H2SO4,y mol AgNO3。據此得知原溶液的c(Na)為(  )

A.(y-2x)/a mol·L-1

B.(yx)/a mol·L-1

C.(2y-2x)/a mol·L-1

D.(2y-4x)/a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為驗證碳酸氫鈉固體中是否含有碳酸鈉,下列實驗操作及判斷正確的是(  )

A.觀察加熱時能否放出氣體

B.觀察滴加鹽酸時能否放出氣體

C.溶于水中,滴加澄清石灰水,觀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D.溶于水中,滴加少量氯化鋇溶液,觀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X、Y、Z三種元素,已知:

①X、Y、Z的單質在常溫下均為氣體;

②X單質在Z單質中燃燒,生成XZ,火焰為蒼白色;

③每2 mol X2分子可與1 mol Y2分子化合生成2 mol X2Y分子,X2Y在常溫下為液體;

④Z單質溶于X2Y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作用;

⑤細鐵絲能在Z2中劇烈燃燒,且產生棕色的煙。

(1)推斷X、Y、Z三種元素的名稱: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化合物的化學式為:XZ________,X2Y________。

(2)上述過程中涉及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為一種名為“鈷酞菁”的分子(直徑為1.3納米)恢復了磁性,“鈷酞菁”分子結構和性質與人體的血紅素及植物體內的葉綠素非常相似。下列關于“鈷酞菁”分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均勻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屬懸濁液      B.分子直徑比Na+

C.均勻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產生丁達爾效應D.“鈷酞菁”分子不能透過濾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將表面已完全鈍化的鋁條,插入下列溶液中,會發(fā)生反應的是  

A.稀硝酸        B.稀鹽酸     C.硝酸銅        D.氫氧化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5 ℃、101 kPa時,強酸與強堿的稀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的中和熱為57.3 kJ·mol-1,辛烷的燃燒熱為5 518 kJ·mol-1。下列熱化學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A.2H(aq)+SO(aq)+Ba2(aq)+2OH(aq)===BaSO4(s)+2H2O(l) ΔH=-57.3 kJ·mol-1

B.KOH(aq)+1/2H2SO4(aq)===1/2K2SO4(aq)+H2O(l) ΔH=-57.3 kJ·mol-1

C.C8H18(l)+25/2O2(g)===8CO2(g)+9H2O(g) ΔH=-5 518 kJ·mol-1

D.2C8H18(g)+25O2(g)===16CO2(g)+18H2O(l) ΔH=-5 518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918年,Lewis提出反應速率的碰撞理論:反應物分子間的相互碰撞是反應進行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應,只有少數碰撞才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能引發(fā)化學反應的碰撞稱之為有效碰撞。

(1)圖①是HI分解反應中HI分子之間的幾種碰撞示意圖,其中屬于有效碰撞的是________(選填“A”、“B”或“C”)。

(2)20世紀30年代Eyring和Pelzer在碰撞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化學反應的過渡態(tài)理論:化學反應并不是通過簡單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應物到生成物的過程中經過一個高能量的過渡態(tài)。圖②是NO2和CO反應生成CO2和NO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請寫出NO2和CO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過渡態(tài)理論認為,催化劑改變反應速率的原因是改變了反應的途徑,對大多數反應而言主要是通過改變過渡態(tài)而導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發(fā)生變化。請在圖②中作出NO2和CO反應時使用催化劑而使反應速率加快的能量變化示意圖。

(4)進一步研究表明,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ΔH)與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鍵能有關。鍵能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斷開1 mol化學鍵所需吸收的能量,下表是部分化學鍵的鍵能數據:

化學鍵

P—P

P—O

O===O

P===O

鍵能/kJ·mol-1

197

360

499

x

已知白磷的燃燒熱為2 378.0 kJ/mol,白磷完全燃燒的產物結構如圖③所示,則上表中x=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