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常溫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混合溶液的pHKOH溶液的加入變化情況如圖,下列結(jié)論錯誤的是( )

A.當加入mLKOH溶液時,所得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大于X點溶液的水的電離程度

B.HA為弱酸,常溫下,Ka的數(shù)量級為

C.Y點對應的溶液中:

D.若用KOH溶液滴定HA溶液,可選用甲基橙作指示劑

【答案】D

【解析】

A.當加入 mL KOH溶液時HAKOH恰好反應生成KA,酸和堿都無剩余,此時水的電離程度最大,即所得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大于X點溶液的水的電離程度,故A正確;

B溶液的,說明HA為弱酸,此時,,則HA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故B正確;

CY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zhì)為等濃度的KAKOH,部分水解,則,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為:,故C正確;

D.滴定終點時溶液呈堿性,應該選用酚酞作指示劑,不能用甲基橙,故D錯誤;

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DE都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號元素,它們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已知B、D兩種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最內(nèi)層電子數(shù)的兩倍,而C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等于B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E的價電子數(shù)為1.回答下列問題。

1)畫出C元素的原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_______。

2)在1mol DC2中,有___mol D—C鍵。

3)在化合物BC2的晶體中,每個BC2分子周圍與它距離最近的BC2分子有___個。

4)原子序數(shù)介于B、C之間的元素XB、C都可與A形成10e-的化合物。則X、B、C的第一電離能順序是_____(填元素符號),三種10e-的化合物中沸點最低的___

5)已知高溫下CE元素形成的晶體呈立方體結(jié)構(gòu),晶體中元素C的化合價部分為0價,部分為-2價。如下圖所示為CE元素形成的晶體的一個晶胞(晶體中最小的重復單元),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

A.該晶體化學式為EC2KO2),每個晶胞含有個4E4C2-

B.晶體中每個E周圍有8C2-,每個C2-周圍有8E

C.晶體中與每個E距離最近的E8

D.晶體中,0C與-2C的數(shù)目比為3:1

EC2-N2互為等電子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一反應體系有反應物和生成物共五種物質(zhì):、、、已知該反應中只發(fā)生如下過程:

(1)該反應中的還原劑是_____________。

(2)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用單線橋法標出電子轉(zhuǎn)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_____________

(3)上述反應中每生成升氧氣標準狀況,轉(zhuǎn)移電子數(shù)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氧化三鐵磁性納米顆粒穩(wěn)定、容易生產(chǎn)且用途廣泛,是臨床診斷、生物技術(shù)和環(huán)境化學領(lǐng)域多種潛在應用的有力工具。水熱法制備納米顆粒的反應是x。請回答下列問題。

(4)水熱法制備納米顆粒的反應中,還原劑是____________。

(5)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x________

(6)每生成,反應轉(zhuǎn)移的電子為________mol,被還原的的物質(zhì)的量為________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電解法處理含的廢水,探究不同因素對含廢水處理的影響,結(jié)果如表所示的起始濃度、體積、電壓、電解時間均相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實驗

是否加入

加入30g

是否加入H2SO4

加入1mL

加入1mL

加入1mL

陰極材料

石墨

石墨

石墨

石墨

陽極材料

石墨

石墨

石墨

的去除率

0.092%

12.7%

20.8%

57.3%

實驗去除 的機理

A.實驗與實驗對比,其他條件不變,增加有利于的去除

B.實驗與實驗對比,其他條件不變,增加有利于的去除

C.實驗循環(huán)利用提高了的去除率

D.若實驗中去除,電路中共轉(zhuǎn)移0.06mol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有效控制霧霾,各地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大氣質(zhì)量,研究并有效控制空氣中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顯得尤為重要。

(1)汽車內(nèi)燃機工作時會引起N2O2的反應:N2+O22NO,是導致汽車尾氣中含有NO的原因之一。

T1、T2溫度下,一定量的NO發(fā)生分解反應時N2的體積分數(shù)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根據(jù)圖像判斷反應N2(g)+O2(g) 2NO(g)△H______0(“>”“<”)。

T3溫度下,向2L密閉容器中充入10molN25mo1O2,50秒后達到平衡,測得NO的物質(zhì)的量為2mol,則該反應的速率υ(N2)=_______________。該溫度下,若增大壓強此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將______(填增大”“減小”“不變”“無法確定)若開始時向上述容器中充入N2O2均為1 mol,則達到平衡后N2的轉(zhuǎn)化率為____________。

(2)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電極均為惰性電極)可吸收SO2,用陰極排出的溶液可吸收NO2。

陽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堿性條件下,用陰極排出的溶液吸收NO2,使其轉(zhuǎn)化為無害氣體,同時有SO32-生成。該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____。

(3)一定條件下可用甲醇與CO反應生成醋酸消除CO污染。常溫下,將含a molCH3COOH的醋酸溶液與含b molBa(OH)2的氫氧化鋇溶液混合,充分反應后,溶液呈中性,則醋酸的電離常數(shù)Ka=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ab的代數(sh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T ℃時,1 L密閉容器中A氣體與B氣體反應生成C氣體。反應過程中A、B、C的濃度隨時間t的變化如圖所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在2分鐘內(nèi)用A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mol·L-1·min-1

(2)一定條件下,上述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是_____(填字母)。

A.v()=v()=0

B.各物質(zhì)的濃度不再變化

C.單位時間內(nèi)消耗1 mol A,同時生成3 mol B

(3)若該反應放出熱量,升高溫度時,化學反應速率____(填“增大”或“減小”),平衡向_____(填“正”或“逆”)反應方向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滴定實驗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酸堿中和滴定過程中,眼睛應注視錐形瓶內(nèi)溶液顏色的變化

B.NaOH標準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到達終點時發(fā)現(xiàn)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懸滴,會使測定結(jié)果偏小

C.標準溶液滴定草酸時,標準溶液盛裝在堿式滴定管中

D.所有的滴定實驗都需加入指示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設(shè)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2L亞硫酸溶液中含有的離子數(shù)為

B.室溫下,1LNaOH溶液中,由水電離的離子數(shù)目為

C.標準狀況下,46g氣體的分子數(shù)為

D.某密閉容器中盛有,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轉(zhuǎn)移電子的數(shù)目小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生欲用已知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鹽酸來測定未知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NaOH溶液時,選擇酚酞作指示劑.請?zhí)羁眨?/span>

1)如圖是常見儀器的部分結(jié)構(gòu)。

A. B. C. D.

①寫出儀器名稱:B_____,C______。

②使用前需檢查是否漏水的儀器有______________。(填儀器標號)

2)用標準的鹽酸滴定待測的NaOH溶液時,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注視_____,滴定終點時,錐形瓶中顏色變化為_______,且半分鐘內(nèi)顏色不復原。

3)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測NaOH溶液的濃度數(shù)值偏低的是_______。

A .酸式滴定管未用標準鹽酸潤洗就直接注入標準鹽酸

B .滴定前盛放NaOH溶液的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后沒有干燥

C .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

D .讀取鹽酸體積時,開始仰視讀數(shù),滴定結(jié)束時俯視讀數(shù)

4)若滴定開始和結(jié)束時,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圖所示,所用鹽酸溶液的體積為_______mL。

5)某學生根據(jù)3次實驗分別記錄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如表:

滴定

次數(shù)

待測NaOH溶液的體積/mL

0.100 0mol/L鹽酸的體積/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溶液體積/mL

第一次

25.00

0.00

25.11

25.11

第二次

25.00

0.56

30.56

30.00

第三次

25.00

0.22

25.11

24.89

依據(jù)表數(shù)據(jù)列式計算該NaOH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______。(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