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各組順序的排列不正確的是 ( )
A. 原子半徑:Na<Mg<Al B. 熱穩(wěn)定性:HCl>H2S>PH3
C. 酸性強弱:H2SiO4<H2CO3<H2SO4 D. 沸點:H2O>H2Se>H2S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特制的密閉真空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純凈的氨基甲酸銨固體(假設容器體積不變,固體試樣體積忽略不計),在恒定溫度下使其達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2NH3(g)+CO2(g) ΔH>0。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密閉容器中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則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
B. 該反應在任何條件下都能自發(fā)進行
C. 再加入一定量氨基甲酸銨,可加快反應速率
D. 保持溫度不變,壓縮體積,達到新的平衡時,NH3的濃度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正確的是( )
A. V L Fe2(SO4)3 溶液中含Fe3+ m g,溶液中c(SO42—) 是 mol·L-1
B. 將100 mL 1.5 mol·L-1的NaCl溶液與200 mL 2.5 mol·L-1的NaCl溶液混合(忽略溶液體積變化),得到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2 mol·L-1
C. 實驗室配制480 mL 0.1 mol·L-1的硫酸銅溶液,應選取500 mL容量瓶,稱取12.5 g膽礬配成500 mL溶液
D. 標準狀況下,a L NH3溶于1000 g水中,得到的溶液密度為b g·cm-3,則該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短周期元素A、B、C、D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圖所示,其中元素D原子最外層有3個電子。請用相應的化學用語回答:
(1)A與氫元素可以形成很多化合物,在這些化合物中都含有_________(選填“共價”或“離子”)鍵;與C相鄰且最外層電子比C少1個的離子結構示意圖為 _________________。B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B、C、D形成的離子的半徑由大到小依次為 _________________。(填相應的離子符號)
(2)元素A形成的最簡單氫化物和氧氣在KOH溶液中可構成燃料電池,該電池工作時正極的電極反應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與NaOH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A與S形成的液態(tài)化合物AS2 0.2mol在O2中完全燃燒,生成兩種氣態(tài)氧化物,298K時放出熱量215 kJ。 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298K時,Fe(s) + O2(g) == FeO(s) ; ΔH= -272.0 kJ · mol-1
2D(s) + O2(g) == D2O3(s) ; ΔH= -1675.7 kJ · mol-1
寫出D單質和FeO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對于反應3H2 + N2 2NH3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該反應是可逆反應
B. 反應方程式中 “”表示在相同條件下,反應可以同時向正逆兩個方向進行
C. 1mol的N2與3mol的H2混合反應,可生成2molNH3
D. 在該反應中H2作還原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Ⅰ.已知某“84消毒液”瓶體部分標簽如圖所示,該“84消毒液”通常稀釋100倍(體積之比)后使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84消毒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約為________mol·L-1。
(2)某同學取100 mL該“84消毒液”,稀釋后用于消毒,稀釋后的溶液中c(Na+)=________mol·L-1。
(3)該同學參閱該“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體配制480 mL含NaClO質量分數為25%的消毒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填序號)。
A.如圖所示的儀器中,有三種是不需要的,還需要一種玻璃儀器
B.容量瓶用蒸餾水洗凈后,應烘干后才能用于溶液配制
C.配制過程中,未用蒸餾水洗滌燒杯和玻璃棒可能導致結果偏低
D.需要稱量NaClO固體的質量為143.0 g
Ⅱ.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請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三種情況下,離子方程式與(1)相同的是____________(填序號).
A.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溶液顯中性
B.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SO42-恰好完全沉淀
C.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過量
(3)若緩緩加入稀硫酸直至過量,整個過程中混合溶液的導電能力(用電流強度I表示)可近似地用圖1中的_________曲線表示(填序號).
(4)若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懸浮于Ba(OH)2溶液中央,如圖2所示,向該燒杯里緩緩注入與Ba(OH)2溶液等密度的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應.在此實驗過程中,小球將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Ⅰ.某工廠的工業(yè)廢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較多的Cu2+和少量的Na+.為了減少污染變廢為寶,工廠計劃從該廢水中回收硫酸亞鐵和金屬銅.請根據流程圖,填寫物質名稱(或主要成分的化學式)或操作方法,完成回收硫酸亞鐵和銅的簡單實驗方案.
(1)A是______B是_______
(2)操作Ⅱ是_____操作Ⅲ是______。
Ⅱ.松花蛋于明朝初年問世,其腌制配方有多種,但主要配料為生石灰、純堿和食鹽。將一定比例的配料用水和黏土調成糊狀,敷于蛋上,密封保存,數日后可食用。
(1)腌制松花蛋的配料用水調制時,主要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的方程式有(不考慮黏土中物質可能參與的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花蛋外的糊狀物經溶解、過濾后,濾液中肯定含有的溶質為________和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質為Ca(OH)2或Na2CO3。
(3)某同學設計下表的實驗方案,探究(2)所得濾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質是否存在,請你幫他完善實驗方案。
實驗步驟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①取少量濾液,滴加適量K2CO3溶液 | 若出現白色沉淀 | 濾液中含Ca(OH)2 |
若無白色沉淀 | 濾液中無Ca(OH)2 | |
②取少量濾液,________ | 若出現________ | 濾液中含Na2C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世界環(huán)保聯盟建議全面禁止使用氯氣用于飲用水的消毒,而建議采用高效“綠色”消毒劑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種極易爆炸的強氧化性氣體,易溶于水、不穩(wěn)定、呈黃綠色,在生產和使用時必須盡量用稀有氣體進行稀釋,同時需要避免光照、震動或加熱。實驗室以電解法制備ClO2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NCl3是黃色黏稠狀液體或斜方形晶體,極易爆炸,有類似氯氣的刺激性氣味,自然爆炸點為95 ℃,在熱水中易分解,在空氣中易揮發(fā),不穩(wěn)定。
②氣體B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干燥氣體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為保證實驗的安全,在電解時需注意的問題是:①控制好生成NCl3的濃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Cl3與NaClO2(亞氯酸鈉)按物質的量之比為1∶6混合,在溶液中恰好反應生成ClO2,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3)工業(yè)上通過惰性電極電解氯化銨和鹽酸的方法制備ClO2原理如下:
電解池中兩個電極的產物分別是NCl3和H2,寫出電解池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lO2很不穩(wěn)定,需隨用隨制,產物用水吸收得到ClO2溶液。為測定所得溶液中ClO2的含量,進行了下列實驗:
步驟1:準確量取ClO2溶液10mL,稀釋成100mL試樣;
步驟2:量取V1 mL試樣加入到錐形瓶中,調節(jié)試樣的pH≤2.0,加入足量的KI晶體,搖勻,在暗處靜置 30 min;
步驟3: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劑,用c mol/L Na2S2O3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Na2S2O3溶液V2 mL。(已知I2+2S2O===2I-+S4O)
①上述步驟3中滴定終點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據上述步驟可計算出原ClO2溶液的濃度為___________g/L(用含字母的代數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元素的各級電離能(kJmol﹣1)分別為740、1 500、7700、10500、13600、18000、21700,當它與氯氣反應時最可能形成的陽離子是( )
A.X+B.X2+C.X3+D.X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