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A、B、C、D、E均為中學化學中常見物質(zhì),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zhuǎn)化關(guān)系如下圖所示(反應(yīng)條件和部分產(chǎn)物已省略)。已知:
①A常溫下為黃綠色的氣體單質(zhì)。
②B為一種常見變價金屬單質(zhì),在冷的濃硫酸中會被鈍化。
③C的水溶液是一種無氧酸,且C的組成中含有與A相同的元素。
請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化學式為 ,構(gòu)成非金屬單質(zhì)A的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分子式為 ,C的名稱為 。
(2)A與水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 。
(3)A與E反應(yīng)生成D的離子方程式為 。
(4)在E的水溶液中加入足量氫氧化鈉溶液,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 。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高三上學期9月學情調(diào)研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溶液中通入SO2一定不會產(chǎn)生沉淀的沉淀的是
A.Ba(OH)2 B.Ba(NO3)2 C.Na2S D.B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遼寧師大附中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學試卷 (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實驗操作中數(shù)據(jù)合理的是
A.用10 mL 量筒量取5.2 mL鹽酸
B.用pH試紙測得某溶液的pH值為12.5
C.用托盤天平稱取25.12gNaCl固體
D.用100 mL容量瓶配制50mL0.1 mol/L的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乳山市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取等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NaOH溶液兩份A和B,每份10 mL,分別向A、B中通入不等量的CO2,再繼續(xù)向兩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的鹽酸,標準狀況下產(chǎn)生的CO2的體積與所加鹽酸體積之間的關(guān)系如下圖所示,試回答下列問題:
(1)原NaOH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______________。
(2)曲線A表明,原NaOH溶液中通入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質(zhì)成分是________ ,其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_____。
(3)曲線B表明,原NaOH溶液中通入CO2后,所得溶液加鹽酸后產(chǎn)生CO2氣體體積(標準狀況)的最大值為_______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乳山市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有一瓶Na2SO3溶液,由于可能已部分氧化,某學生進行如下實驗: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再加入過量稀硝酸,充分振蕩后仍有白色沉淀,結(jié)論正確的是
A.Na2SO3溶液已部分氧化
B.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
C.加硝酸后的不溶沉淀一定為BaSO4
D.此實驗?zāi)艽_定Na2SO3溶液是否部分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乳山市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FeCl3、CuCl2混合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反應(yīng)后仍有固體存在,則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變紅色 B.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溶液中一定含Cu2+ D.剩余固體中一定含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濟南外國語學校高一上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中,被氧化的氯元素與被還原的氯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
A.1:1 B.5:1 C.1:5 D.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分校高二上抽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有一種新燃料的電池,一極通入空氣,另一極通入丁烷氣體;電解質(zhì)是摻雜氧化釔(Y2O3)的氧化鋯(ZrO2)晶體,在熔融狀態(tài)下能傳導O2-。下列對該燃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在熔融電解質(zhì)中,O2-由負極移向正極
B.電池的總反應(yīng)是2C4H10+13O2→8CO2+10H2O
C.通入空氣的一極是正極,電極反應(yīng)為O2+4e-→2O2-
D.通入丁烷的一極是負極,電極反應(yīng)為C4H10+13O2-→4CO2+5H2O+26e-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