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3.線粒體和葉綠體都是進行能量轉換的細胞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兩者都能產生ATP,但最初的能量來源不同,能量的用途也不相同
B.需氧型生物的細胞均有線粒體,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
C.兩者都含磷脂、DNA和多種酶,葉綠體中還有色素
D.含葉綠體的細胞一定含線粒體,但含線粒體的細胞不一定含葉綠體

分析 線粒體和葉綠體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異同點:
1、結構上不同之處:線粒體形狀是短棒狀,圓球形;分布在動植物細胞中;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基質中含有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葉綠體形狀是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葉肉細胞里以及幼嫩莖稈的表皮細胞內;內膜光滑無折疊,基粒是由類囊體垛疊而成;基質中含有大量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
2、結構上相同之處:都是雙層膜結構,基質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處: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細胞的“動力車間”.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是植物細胞的“養(yǎng)料制造車間”.
4、功能上相同之處:都需要水作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產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細胞器.

解答 解:A、兩者都能產生ATP,但最初的能量來源不同,線粒體的能量來源于有機物中穩(wěn)定化學能,葉綠體的能量來源于光能,A正確;
B、需要型原核生物不具有線粒體,葉綠體存在于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細胞中,不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細胞無葉綠體,B錯誤;
C、線粒體和葉綠體都是具膜結構,生物膜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是磷脂,線粒體和葉綠體都含有少量DNA,都含有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的酶,此外葉綠體中還含有光合色素,C正確;
D、含葉綠體的細胞一定含線粒體,但含線粒體的細胞不一定含葉綠體,D正確.
故選:B.

點評 本題通過對最重要的兩種細胞器的比較,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線粒體和葉綠體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異同點是重點知識,也是難點知識.可以畫圖比較在結構上的異同點,列表比較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異同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關于有氧呼吸的特點(與無氧呼吸相比),下列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A.需要多種酶參與B.釋放二氧化碳
C.分解有機物不徹底D.生成大量的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在利用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的方法測定紫色萬年青葉表皮細胞的濃度實驗中,將紫色萬年青的葉表皮細胞分別浸入不同濃度(A〜F)的硝酸鉀溶液中,5min后,觀察各葉片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的實驗結果如表:
葉片表皮細胞ABCDEF
硝酸鉀溶液/(mol•L-10.110.120.1250.130.140.50
質壁分離程度未分離未分離開始分離分離顯著分離顯著分離
質壁分離復原未復原未復原復原自動復原被誘導復原不復原
根據實驗結果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質壁分離指的是細胞壁和原生質層分離.分離后,在該實驗中,質壁之間充滿的是硝酸鉀溶液.
(2)在C和D的濃度下,葉片表皮細胞發(fā)生的質壁分離會自動復原的原因是原生質層具有選擇透過性,K+和NO3-逐步運輸到細胞內部,使細胞液的濃度升高,水分子自由擴散進入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復原..
(3)在F濃度下,當葉片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后,用清水不能誘使其復原,原因是在高濃度溶液中,細胞因失水過多而死亡,原生質層失去選擇透過性..
(4)該實驗過程中始終未觀察到染色體的主要原因是紫色萬年青的葉表皮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細胞,不再分裂;根據該實驗結果,萬年青葉片表皮細胞的濃度約在0.12~0.125mol/L之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如圖示一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網.請據圖回答:
(1)該食物網中草屬于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成分中的生產者.
(2)鷹與蛇的種間關系是捕食、競爭,鷹處于的營養(yǎng)級是第三營養(yǎng)級和第四營養(yǎng)級.
(3)該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4)若鷹要增加10g體重,最少需要消耗植物250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以下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人體細胞中ATP的水解一般與放能反應相聯系
B.同一種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細胞中
C.酵母菌產生CO2的過程,每一步都有ATP的合成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來探究酶的專一性,可用碘液對實驗結果進行檢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圖1為氨基酸和Na+進出腎小管上皮細胞的示意圖,圖2表示甲(核苷酸)、乙(葡萄糖)這兩種小分子物質在細胞內外的濃度情況.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圖1中氨基酸進出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方式不同運入腎小管上皮細胞吸收水的方式為自由擴散
B.圖1中Na+運入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方式為協(xié)助擴散
C.圖2中的甲從胞內運輸至胞外的方式為協(xié)助擴散
D.圖2中的乙從胞內運輸至胞外受載體蛋白的限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關于細胞生命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真核細胞都不存在無絲分裂
B.胚胎細胞中存在與細胞凋亡有關的基因
C.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在正常細胞中不表達
D.細胞分化過程中,蛋白質種類和數量未發(fā)生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回答下列與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有關的問題:
I.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新技術,完成了著名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下面是實驗的部分步驟:

(1)實驗的第一步用“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第二步把“S標記的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如圖所示,第四步離心后的實驗結果說明:T2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體內.
(2)若要大量制備用“35S標記的噬菌體,需先用含“35S的大腸桿菌(或細菌)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再用噬菌體去侵染被35S標記的大腸桿菌(或細菌).
Ⅱ.在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用”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在理論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的實際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沉淀物放射性強度比理論值略低.
(1)在理論上,上清液放射性應該為0,其原因是理論上講,噬菌體已將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腸桿菌內,上清液中只含噬菌體蛋白質外殼.
(2)由于實驗數據和理論數據之間有較大的誤差,由此對實驗過程進行誤差分析:
a.在實驗中,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時間如果過長,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后釋放出來,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在實驗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將是(填“是”或“不是”)誤差的來源,理由是沒有侵入大腸桿菌的噬菌體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
(3)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4)上述實驗中,不能(填“能”或“不能”)用“N來標記噬菌體的DNA,理由是在DNA和蛋白質中都含有N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下列各項中,是進入內環(huán)境的是(  )
A.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漿B.牛奶喝進胃中
C.注射藥物D.血液中的氧進入組織細胞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