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Science雜志報道了一種叫做E·gall.的腸道細菌,它能夠自發(fā)地轉(zhuǎn)移到腸道外,進而引起相應的疾病,其致病機理如圖1所示。請分析回答:
(1)E·gall.和人的種間關系最可能是________。
(2)根據(jù)圖1,E·gall.穿過腸道壁,突破了人體免疫的第________道防線,刺激________增殖分化為漿細胞并產(chǎn)生抗體,進而引發(fā)的狼瘡性腎炎和抗磷脂綜合征稱為________病。說明該細菌表面與正常組織表面可能存在相似的________。
(3)通過注射針對E·gall.的________類藥物抑制組織中該細菌的生長,從而削弱其對免疫系統(tǒng)的不良影響。
(4)科學家分別提取未感染者體內(nèi)細菌DNA、E·gall.疑似感染者(1—5)體內(nèi)細菌DNA和E·gall.DNA,通過________技術對提取的DNA樣品擴增后進行凝膠電泳分離,得到三種不同條帶(如圖2),據(jù)圖分析,________號個體為E·gall.感染者。
【答案】寄生 一 B淋巴細胞 自身免疫病 抗原 抗生素 PCR 1、3、5
【解析】
1、種間關系包括:競爭、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2、人體共有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由皮膚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zhì)(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第三道防線有免疫細胞和免疫器官借助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組成。
(1)E·gall.是腸道細菌,寄生于人體內(nèi),吸取人體營養(yǎng)物質(zhì)生活。
(2)腸壁壁黏膜為第一道防線,漿細胞是由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而來,故填B淋巴細胞,抗體攻擊自身細胞引起的疾病屬于自身免疫病,抗體與抗原的結合具有特異性,抗體本應和細菌結合,卻也與正常組織結合,是由于細菌和正常組織表面可能存在相似的抗原。
(3)E·gall.是細菌,抗生素能殺死細菌,故用抗生素類藥物抑制組織中該細菌的生長。
(4)體外擴增DNA分子的一種分子生物學技術叫做PCR技術,根據(jù)圖2可知1、3、5號個體為E·gall.感染者。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瓣顏色由D、d和E、e兩對等位基因控制,D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DD和Dd的效應相同),E基因使花瓣顏色淡化,EE和Ee的效果不同,其基因型與表現(xiàn)型的對應關系如表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基因型 | D_ee | D_Fe | D_EE或dd__ |
花的顏色 | 藍色 | 淺藍色 | 白色 |
(1)請用圖示表示D、d和E、e這兩對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所有可能的位置關系(要求:用橫線表示染色體,用黑點表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_____。
(2)現(xiàn)有若干純合白花植株(含所有可能的基因型),請以這些白花植株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探究D、d和E、e這兩對基因是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還是在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實驗思路:_____。預測結果及結論:若_____,則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若_____,則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鴨的雜食特性,鴨稻共作生態(tài)系統(tǒng)對防止水稻害蟲有明顯效果,科研人員就不同處理的稻田中水體底棲動物物種豐富及部分動物數(shù)量比例的研究數(shù)據(jù)如圖:
(1)螺的活動范圍小,獲得實驗數(shù)據(jù)可通過樣方取樣,選取樣方的關鍵是_____。
(2)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由于鴨稻共作,原本在群落中優(yōu)勢明顯的_____地位下降,而尾腮蚓優(yōu)勢地位明顯上升,稻鴨共作能顯著降低稻田底棲動物的_____。
(3)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圓田螺屬于_____,它和凸旋螺之間構成_____關系,水稻種群中碳的輸出除水稻呼吸途徑外,還有_____(答出一條即可)。
(4)科研人員還發(fā)現(xiàn)稻鴨區(qū)水稻的根系明顯比常規(guī)區(qū)的發(fā)達,原因是_____。
(5)實驗結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兩種稻田均將會經(jīng)歷_____演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已有五千年的飲茶歷史,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業(yè)研究發(fā)現(xiàn),鮮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一定的情況下,氨基酸含量高的鮮葉比較適合制作優(yōu)質(zhì)綠茶。某研究所對單作和間作兩種環(huán)境下,影響茶葉品質(zhì)的光合生理機制進行了如下研究:
Ⅰ.實驗分組。甲組(單作):只種植茶樹(1米左右);乙組(間作):桂花樹(高5~6米)、含笑樹(高10~12米)分別與茶樹間行種植。
Ⅱ.實驗歷程。在同一個茶廠,試驗地坡勢平緩度,土壤肥力基本一致,分別于春茶、夏茶生長季節(jié)進行測定。選擇在天氣晴好的日期,從8:00~18:00時每隔2h測定一次茶樹的相關數(shù)據(jù)。結果如下所示。
表:兩種種植條件下不同季節(jié)對茶葉氨基酸總量、茶多酚和酚氨比的影響
請分析回答:
(1)間作使茶園群落的________結構變得更復雜,有利于提高作物對資源的利用。茶可以飲用、桂花可以入藥、含笑種子可以榨油這都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價值。
(2)圖1中,導致8:00~12:00期間甲、乙兩組凈光合速率均加快的環(huán)境因素有________。經(jīng)測定,14:00~16:00期間甲、乙兩組葉片表面溫度相近,而甲組凈光合速率下降更顯著,造成此現(xiàn)象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00時,夏茶凈光合速率甲組低于乙組,而春茶正相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甲組相比,乙組在10:00~12:00期間凈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兩組種植中,鮮茶產(chǎn)量較高的是________組,更適合制作優(yōu)質(zhì)綠茶的采摘季節(jié)和種植方式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生物體內(nèi)水分的敘述,錯誤的是
A. 水可以作為反應物參與細胞代謝 B. 生物體不同生長發(fā)育期含水量不同
C. 小麥細胞曬干后不含任何形式的水 D. 黃瓜體內(nèi)的水分占其鮮重的絕大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細胞中多聚核糖體合成蛋白質(zhì)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過程的模板是脫氧核糖核酸,原料是氨基酸
B. 一個密碼子只決定一種氨基酸,一種氨基酸只由一種tRNA轉(zhuǎn)運
C. 核糖體移動的方向從左向右
D. 若①中有一個堿基發(fā)生改變,合成的多肽鏈的結構不一定發(fā)生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烷烴A只可能有三種一氯取代產(chǎn)物B、C和D。C的結構簡式是。B和D分別與強堿的醇溶液共熱,都只能得到有機化合物E。G有醛基,能發(fā)生銀鏡反應。以上反應及B的進一步反應如下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A的結構簡式是___________。
(2)B轉(zhuǎn)化為F屬于_______反應,B轉(zhuǎn)化為E的反應屬于_______反應(填反應類型名稱)。
(3)寫出F轉(zhuǎn)化為G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C的核磁共振氫譜有________個峰
(5)寫出D轉(zhuǎn)化為E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細胞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A. 核膜由外膜和內(nèi)膜組成,共含有4層磷脂分子
B. 核仁與各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C. 染色質(zhì)和染色體是同種物質(zhì)在不同時期的兩種狀態(tài)
D. 細胞骨架能維持細胞形態(tài)、保持細胞結構的有序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研究小組切取某種植物胚芽鞘的頂端,分成甲、乙兩組,按下圖所示的方法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再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置于去頂胚芽鞘切段的一側,一段時間后,測量胚芽鞘切斷的彎曲程度(α角),測得數(shù)據(jù)如下表。據(jù)此回答問題。
分組 | 甲 | 乙 | |
瓊脂塊 | 左 | 右 | |
α角/度 | 20.4 | 9.0 | 9.1 |
(1)生長素在胚芽鞘中的運輸屬于極性運輸,這種運輸?shù)姆较蚴?/span>_________。
(2)上圖中α角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3)據(jù)表可知乙組中左、右兩側的瓊脂塊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瓊脂塊所引起的α角,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