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學運用如圖實驗裝置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類型.

實驗開始時,關閉活塞,觀察兩個裝置中著色液位置的變化,實驗結果如下表:
時間(h) 0 0.5 1 1.5 2 2.5 3 3.5 4
裝置1中著色液向左移動的距離x(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
裝置2中著色液向右移動的距離y(mm) 0 0 0 2 6 12 15 20 30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1中使用NaOH溶液的目的是
 

(2)裝置1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x表示
 
;裝置2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y表示
 

(3)裝置2中酵母菌1h內(nèi)的呼吸類型為
 
,3h后酵母菌的呼吸類型為
 

(4)實驗結束后,向裝有酵母菌的培養(yǎng)液中滴加溶有重鉻酸鉀的濃硫酸溶液,會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考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專題:
分析: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酵母菌呼吸作用的類型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的反應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生成少量的[H],釋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階段的反應為: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大量的[H],釋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階段的反應為:氧氣和[H]反應生成水,釋放大量的能量.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的基礎知識,分析題圖,結合問題的具體提示綜合作答.
解答: 解:(1)裝置1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CO2,避免對實驗的干擾.
(2)因裝置1中的CO2會被NaOH溶液吸收,而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O2,所以裝置1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x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體積.由表可知,0~1h這段時間內(nèi),裝置2中的酵母菌只進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量與釋放的CO2的量相等,著色液不移動;1.5~2.5h這段時間內(nèi),酵母菌既進行有氧呼吸,也進行無氧呼吸,其呼吸作用產(chǎn)生的CO2的量大于消耗的O2的量,因此這段時間內(nèi)著色液移動的距離y表示酵母菌產(chǎn)生的CO2與消耗的O2的體積之差.
(3)由表可知,0~1h這段時間內(nèi),裝置2中的酵母菌只進行有氧呼吸,3~4h這段時間內(nèi),裝置1中著色液不移動,裝置2中著色液向右移動,酵母菌只進行無氧呼吸,著色液移動的距離y表示酵母菌無氧呼吸產(chǎn)生的CO2的量.
(4)酵母菌無氧呼吸產(chǎn)生酒精,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乙醇(酒精)發(fā)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
故答案為:
(1)吸收酵母菌呼吸作用產(chǎn)生的CO2 
(2)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體積 酵母菌進行細胞呼吸產(chǎn)生的CO2與消耗的O2的體積之差 
(3)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4)溶液的顏色由橙色變成灰綠色
點評:本題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實驗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與示意圖有關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若甲代表農(nóng)田害蟲,a為施用農(nóng)藥,則b、c可分別代表害蟲抗藥性變異增強和害蟲種群數(shù)量減少
B、若甲代表人體下丘腦,a為血漿滲透壓下降,則b、c可分別代表產(chǎn)生渴覺和尿液量減少
C、若甲代表人體B淋巴細胞,a為抗原刺激,則b、c可分別代表效應B細胞和記憶細胞
D、若甲代表棉鈴蟲種群,a為誘捕雄蟲,則b、c可分別代表性別比例失調(diào)和種群密度提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1裝置為含水量較少的種子呼吸作用及植物光合作用實驗圖,圖2的曲線表示種子呼吸作用(實線)和植物光合作用(虛線)的強度變化過程.請回答:

(1)P處氣體的流動情況是
 
,氣體的這種運動是通過
 
方式實現(xiàn)的.
(2)適當提高光照強度,葉肉細胞中C5瞬時將
 
(升高、降低、不變).
(3)t時刻,向裝有種子的瓶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后,呼吸作用及植物光合作用曲線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請在圖中繪出變化曲線.
 

(4)向玻璃罩中通入過量的CO2時,光合作用強度將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5)為提高作物產(chǎn)量,有時將玉米和大豆間隔種植(間作),這種間作的好處有(說出兩點即可):①
 
;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農(nóng)業(yè)科技工作者在煙草中找到了一抗病基因,現(xiàn)擬采用基因工程技術將該基因轉(zhuǎn)入棉花,培育抗病棉花品系.請回答下列問題:
(1)要獲得該抗病基因,可采用
 
、化學方法人工合成等方法.為了能把該抗病基因轉(zhuǎn)入到棉花細胞中,常用的運載體是
 

(2)要使運載體與該抗病基因連接,首先應使用
 
進行切割.假如運載體被切割后,得到的分子末端序列為 ,則能與該運載體連接的抗病基因分子末端是
 

(3)切割完成后,采用
 
將運載體與該抗病基因連接,連接后得到的DNA分子稱為重組DNA.
(4)再將連接得到的DNA分子導入農(nóng)桿菌,然后用該農(nóng)桿菌去感染棉花細胞,利用植物細胞具有的
 
性進行組織培養(yǎng),從培養(yǎng)出的植株中篩選出抗病的棉花.
(5)該抗病基因在棉花細胞中表達的產(chǎn)物是
 

A.淀粉         B.脂類           C.蛋白質(zhì)          D.核酸
(6)轉(zhuǎn)基因棉花獲得的
 
是由該表達產(chǎn)物來體現(xiàn)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菊天牛是菊花的主要害蟲之一.科研人員將抗蟲基因轉(zhuǎn)入菊花,培育出抗蟲菊花.下圖是獲得轉(zhuǎn)基因菊花的技術流程,請據(jù)圖回答:

(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作為標記基因,菊花葉片對卡那霉素高度敏感.)
(1)為了促進土壤農(nóng)桿菌吸收重組質(zhì)粒,可用
 
處理土壤農(nóng)桿菌,使其處于感受態(tài).
(2)將重組質(zhì)粒導入土壤農(nóng)桿菌的目的是利用農(nóng)桿菌能夠
 
的特點,使目的基因進入受體細胞中,并插入到菊花細胞的
 
上,最終形成轉(zhuǎn)基因植株.
(3)將愈傷組織轉(zhuǎn)移到添加一定濃度植物激素和
 
的培養(yǎng)基中,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培養(yǎng),篩選轉(zhuǎn)基因菊花.
(4)用PCR方法檢測轉(zhuǎn)基因菊花是否含有目的基因時,需根據(jù)
 
的核苷酸序列設計特異引物,以
 
為模板進行第一輪擴增.
(5)將轉(zhuǎn)基因菊花嫩莖及葉片與人工飼料以適當比例混合后飼喂菊天牛2 齡幼蟲,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組別死亡率(%)
實驗組轉(zhuǎn)基因植株160.00
轉(zhuǎn)基因植株253.33
對照組13.33
①對照組應飼喂等量的
 

②據(jù)表分析,
 
差異顯著,說明轉(zhuǎn)基因菊花對菊天牛2齡幼蟲有較強的毒殺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011年11月,武漢大學的科學家將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qū)胨倔w內(nèi)合成了人的血清白蛋白,這種蛋白質(zhì)的生理活性和人體自然產(chǎn)生的這類物質(zhì)是完全一致的.結合圖示回答轉(zhuǎn)基因水稻培育過程的相關問題.

(1)限制酶MunⅠ和限制酶EcoRⅠ的識別序列及切割位點分別是-CAATTG-和-GAATTC-.為保證重組質(zhì)粒表達載體的準確構建,用
 
切割質(zhì)粒,用
 
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子,用
 
連接目的基因和質(zhì)粒.
(2)②過程將目的基因?qū)胧荏w細胞的方法稱為
 

(3)③經(jīng)歷的生理過程主要有
 
 
兩個階段.培育出轉(zhuǎn)基因水稻完整個體所依據(jù)的生物學原理是
 

(4)基因工程的最后步驟是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在此步驟可對培育的植株進行分子水平的檢測,可檢測的物質(zhì)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一位科學家正在使用氨芐青霉素敏感型菌株進行研究,該菌株不能利用乳糖,這是因為它的乳糖操縱基因異常.該科學家有兩種質(zhì)粒,一種含有正常的乳糖操縱基因,另一種含有氨芐青霉素抗性基因.她運用限制酶和DNA連接酶,獲得了一些含有這兩個基因的重組質(zhì)粒.然后在一個僅以葡萄糖為唯一能源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該細菌,并向其中加入高濃度的重組質(zhì)粒.使細菌增殖.再將實驗組細菌(含重組質(zhì)粒)和對照組細菌(不含重組質(zhì)粒)放入下表所示環(huán)境中讓其生長.請回答下列問題:
葡萄糖
培養(yǎng)基
葡萄糖和
氨芐青霉素
葡萄糖、乳糖和
氨芐青霉素
含重組質(zhì)粒的菌株 1號 2號 3號
不含重組質(zhì)粒的菌株 4號 5號 6號
(1)限制酶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若要提取限制酶,可選擇的生物是
 
(舉出一例).本實驗中使用限制酶的作用是:
 

(2)在以葡萄糖為唯一能源的培養(yǎng)基中,為了促進細菌更好的吸收重組質(zhì)粒,還應用
 
處理細菌,使細菌處于
 

(3)若沒有新的突變發(fā)生,細菌最有可能在哪些培養(yǎng)基上生長出菌落?
 

A.只有1、2和4號           B.只有3、5和6號
C.只有1、2、3和4號        D.只有4、5和6號
(4)如果在準備制作重組質(zhì)粒時未使用DNA連接酶,則細菌最可能在
 
號和
 
號平板上長出菌落.
(5)若該科學家用該培養(yǎng)基進行另一項實驗(下表),在該培養(yǎng)基中用乳糖為唯一能源,則細菌能在哪一培養(yǎng)基中長出菌落
 

乳糖培養(yǎng)基 乳糖和氨芐青霉素
含重組質(zhì)粒的菌株 7號 8號
不含重組質(zhì)粒的菌株 9號 10號
A.只有10號    B.只有8號    C.7和8號      D.8和10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利用健那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B、實驗過程中要將制好的口腔上皮細胞涂片放在8%的鹽酸中,其目的是使細胞離散開來
C、實驗操作的基本步驟是:制作涂片--水解--沖洗涂片--染色--觀察
D、用低倍鏡觀察時要選擇染色較深的區(qū)域移到視野中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1951年,卡爾文因發(fā)現(xiàn)光合作用合成己糖(葡萄糖)反應中CO2的固定途徑獲得諾貝爾獎.卡爾文將14CO2注入小球藻懸浮液,給予實驗裝置不同時間(0<t1<t2<t3<t4<t5)的光照,分析14CO2去向,結果見表,據(jù)表分析正確的是( 。
光照時間0t1t2t3t4t5
分離出的放射性化合物①②①②③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⑥
注:表中①~⑥依次代表:3-磷酸甘油酸(C3H7O7P);1,3-二磷酸甘油酸(C3H8O10P2);3-磷酸甘油醛(C3H7O7P);己糖;C5化合物;淀粉.
A、不同時間的產(chǎn)物為本實驗的自變量
B、t1時,①中的3個碳原子都具有放射性
C、14C的轉(zhuǎn)移途徑為:14CO2→①→②→③→④⑤→⑥
D、只做光照時間為t5的實驗,也能確定出放射性化合物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