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圖為大腸桿菌的DNA分子結構示意圖(片段)。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圖中1表示________,2表示________,1、2、3結合在一起的結構叫________。

(2)圖中3有________種,中文名字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

(3)含有200個堿基的某DNA片段中堿基間的氫鍵共有260個。請回答:

①該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________個,C和G共________對。

②該片段復制4次,共需原料胞嘧啶脫氧核苷酸________個。

③在DNA分子穩(wěn)定性的比較中,________堿基對的比例高,DNA分子穩(wěn)定性高。

(4)假定大腸桿菌只含14N的DNA的相對分子質量為A;只含15N的DNA的相對分子質量為b,F(xiàn)將只含15N的DNA培養(yǎng)到含14N的培養(yǎng)基中,于一代DNA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________,子二代DNA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________。

 

(1)磷酸 脫氧核糖 脫氧核苷酸 (2)2 鳥嘌呤、胞嘧啶 (3)①40 60、900、跜和G (4)(A+b)/2 (3A+b)/4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點中學2011-201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質量檢測生物試題 題型:013

如下圖為用含32P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下列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  ]

A.圖中的A表示噬菌體侵染過程,此過程中進入大腸桿菌的是噬菌體的DNA

B.圖中錐形瓶中的培養(yǎng)液是用來培養(yǎng)噬菌體的,其內的營養(yǎng)成分中不含有32P

C.當接種噬菌體后培養(yǎng)時間過長,離心后的上清液中發(fā)現(xiàn)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增殖后的噬菌體從大腸桿菌中釋放出來

D.若噬菌體在大腸桿菌體內復制3次,則子代噬菌體中含32P的占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屆吉林長春十一高中高一下學期期初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下圖為用含32P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下列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A.圖中錐形瓶中的培養(yǎng)液是用來培養(yǎng)噬菌體的,其內的營養(yǎng)成分中不含有32P

B.圖中的A表示噬菌體侵染過程,此過程中進入大腸桿菌的是噬菌體的DNA

C.當接種噬菌體后培養(yǎng)時間過長,離心后的上清液中發(fā)現(xiàn)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增殖后的噬菌體從大腸桿菌中釋放出來

D.若噬菌體在大腸桿菌體內復制3次,則子代噬菌體中含32P的占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下圖為用含32P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下列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1. A.
    圖中錐形瓶中的培養(yǎng)液是用來培養(yǎng)噬菌體的,其內的營養(yǎng)成分中不含有32P
  2. B.
    圖中的A表示噬菌體侵染過程,此過程中進入大腸桿菌的是噬菌體的DNA
  3. C.
    當接種噬菌體后培養(yǎng)時間過長,離心后的上清液中發(fā)現(xiàn)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增殖后的噬菌體從大腸桿菌中釋放出來
  4. D.
    若噬菌體在大腸桿菌體內復制3次,則子代噬菌體中含32P的占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下圖為用含32P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下列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

A.圖中錐形瓶中的培養(yǎng)液是用來培養(yǎng)噬菌體的,其內的營養(yǎng)成分中不含有32P

B.圖中的A表示噬菌體侵染過程,此過程中進入大腸桿菌的是噬菌體的DNA

C.當接種噬菌體后培養(yǎng)時間過長,離心后的上清液中發(fā)現(xiàn)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增殖后的噬菌體從大腸桿菌中釋放出來

D.若噬菌體在大腸桿菌體內復制3次,則子代噬菌體中含32P的占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0103 期中題 題型:單選題

科技工作者從一種生物的細胞中分離得到A基因片段及A基因轉錄來的完整mRNA,把A基因片段解離成兩條單鏈H和L,將L鏈與mRNA在適宜溫度下保持一段時間,獲得如下圖所示的雜種分子,(1、2、3、4、5、6、7分別為L鏈片段)。下列與此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A基因不可能來自大腸桿菌的擬核DNA ②該雜種分子由4種核苷酸組成 ③圖中2、4、6為編碼區(qū)中的非編碼序列 ④圖中1和7位于基因結構中的非編碼區(qū) ⑤A基因中編碼序列共有4段,非編碼序列共有5段
[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