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題圖:①表示遷入率和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遷入率,③表示遷出率和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遷出率,⑤表示年齡結構,⑥表示性別比例,⑦表示標記重捕法,⑧表示樣方法.
解答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圖中①能使種群密度升高,表示出生率或遷入率;⑤能預測種群密度變化趨勢,表示年齡組成.
(2)種群的“J”型曲線增長的條件是食物和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J型曲線的數(shù)學模型為:Nt=N0λt 中,λ值與增長率的關系是增長率=λ-1.
(3)⑦表示標記重捕法,其計算公式為:種群中個體數(shù)(N)÷標記總數(shù)=重捕總數(shù)÷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shù),利用該方法調査田鼠種群密度時,若一部分被標記的田鼠被鼬捕食,則會導致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shù)偏小,最終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偏大.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破壞了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從而導致出生率降低,進而導致種群密度降低.這里運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
(5)種群的空間特征包括隨機性、集群型和均勻型.在自然條件下,動植物在種群空間特征上差異較大,動物常常表現(xiàn)出集群分布.
故答案為:
(1)出生率或遷入率 年齡組成
(2)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λ-1
(3)偏大
(4)性別比例 生物防治
(5)集群
點評 本題考查種群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種群的特征,掌握各數(shù)量特征之間的關系;識記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兩種曲線,掌握影響因素;識記估算種群密度的兩種方法,能正確分析題圖,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 B. | 將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分隔開 | ||
C. | 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 D. | 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多選題
花粉粒類型 | 藍黑色圓形 | 藍黑色長形 | 橙紅色圓形 | 橙紅色長形 |
數(shù)目 | 28 | 26 | 27 | 26 |
A. | 兩對相對性狀中圓花粉粒、非糯性屬于顯性 | |
B. | 實驗結果表明F1能產生4種比例相等的雄配子 | |
C. | 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 |
D. | 橙紅色圓;ǚ鄣幕蛐蜑閃WLL或wwL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可遺傳的變異大多發(fā)生于細胞增殖過程中 | |
B. | 細胞分化與基因表達有關 | |
C. | 細胞癌變后,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速率降低 | |
D. | 細胞凋亡是在基因控制下的編程性死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以過氧化氫為底物,設置肝臟研磨液和清水的對照實驗,可驗證酶的高效性 | |
B. | 運用紙層析法分離菠菜葉綠體色素,實驗結果可反映光合色素種類和相對含量 | |
C. | 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的有絲分裂時,統(tǒng)計每一時期細胞數(shù)占計數(shù)細胞總數(shù)的比例,能比較細胞周期各時期的時間長短 | |
D. | 通過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可構建種群數(shù)量增長的數(shù)學模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體重(g) | 瘦素(ng/ml) | 胰島素(mIU/L) | 血糖(mmoI/L) | 瘦素受體蛋白(OD) | |
對照組 | 361.75 | 1.28 | 13.61 | 5.06 | 0.48 |
模型組 | 436.60 | 7.95 | 33.57 | 7.49 | 0.10 |
模型運動組 | 348.70 | 4.62 | 25.69 | 5.77 | 0.2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是指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 |
B. | 食物鏈中的最高營養(yǎng)級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會再提供給其他生物 | |
C. | 分解者可以通過分解消費者的糞便,從而獲得該消費者所攝入的能量 | |
D. | 任何生態(tài)系統(tǒng)都需要能量的輸入,但無須輸入物質,因為物質是可循環(huán)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