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20.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培養(yǎng)程序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圖中的甲為“多利”,乙為蘇格蘭綿羊,則細胞a和b分別是通過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方式產生的,細胞a中DNA的含量是體細胞的相同,c肯定是精子,甲的遺傳性狀與a綿羊一致.
(2)產生甲和乙的生殖過程分別是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3)培育甲個體過程的最后一步胚胎工程技術是胚胎移植,該過程選用的b細胞是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細胞,為什么?卵(母)細胞大,容易操作;卵(母)細胞質多,營養(yǎng)豐富;含有促使細胞全能性表達的物質..
(4)“多利”的培育成功,證明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分析 據圖分析,a表示體細胞,b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細胞,c表示精子,d表示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去核卵母細胞,e表示重組細胞.

解答 解:(1)細胞a表示有絲分裂產生的體細胞;b細胞是減數分裂方式產生的卵細胞,細胞a中DNA的含量和體細胞相同,c肯定是精子,甲的遺傳性狀與a綿羊一致,因為a綿羊提供了細胞核.
(2)甲通過核移植形成,形成克隆動物,屬于無性生殖;甲過程經過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形成,屬于有性生殖.
(3)培育甲個體最后一步胚胎工程技術是胚胎移植;b細胞是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細胞,原因是卵(母)細胞大,容易操作;卵(母)細胞質多,營養(yǎng)豐富;含有促使細胞全能性表達的物質.
(4)“多利”的培育成功,證明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故答案為:
(1)有絲分裂  減數  相同   精子  a
(2)無性生殖    有性生殖  
(3)胚胎移植  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細胞     卵(母)細胞大,容易操作;卵(母)細胞質多,營養(yǎng)豐富;含有促使細胞全能性表達的物質.
(4)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點評 本題考查動物細胞核移植技術,意在考查學生識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中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回答有關人體內環(huán)境自穩(wěn)態(tài)調控問題.
人較長時間靜止站立,腦供血量減少,形成一過性暈厥.下列是長時間站立引起的血壓變化及其調節(jié)機制(見圖1).

(1)下肢靜脈儲血量增加而引起血壓降低,主要原因是心臟射血量減少所導致.
(2)低壓刺激后,經神經、激素調控后,引起系統(tǒng)變化,使血壓恢復正常水平,其中A、B的變化分別是血液容量(增加)、血管管徑(縮。
(3)低壓也可由過程⑦的調節(jié),引起腎臟對水分重吸收功能增強,出現腎排尿量降低的現象,則參與該調節(jié)過程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4)如果心臟射血量不變,血液粘滯度增加,主要增加舒張壓(填收縮壓或舒張壓).
人體的血壓經常因為環(huán)境因素與自身活動狀況的改變而發(fā)生相應變化,同時通過人體的一系列調節(jié)機制保持相對穩(wěn)定.圖2是健康中年人一天24小時的血壓變化情況.

(5)在6點起床后,人體的血壓出現“晨起高峰”的現象,這主要與交感神經神經突然興奮,繼而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兩類激素分泌增加有關;其次,還可能與夜間飲水少,導致血液粘滯度增大有關.
(6)比較、分析24小時的收縮壓與舒張壓的變化特點:
變化的主要共性特征:收縮壓與舒張壓的波動規(guī)律基本一致.
變化的主要差異是:收縮壓的絕對變化量大于舒張壓的絕對變化量這是因為由于心室射血量大,因此變化量顯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塘分布在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水鄉(xiāng),是一種典型的水陸物質和能量交換型生態(tài)工程(如圖);表格數據表示有機物從桑樹傳到蠶的能量流動情況,試分析;~塘的物質和能量流動途徑,回答下列問題.
項目能量(kJ)
蠶吃掉的桑葉所含能量419
蠶沙(糞便)含有的能量219
蠶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46
54
(1)圖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網簡單,與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相比,它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弱,其抵抗力穩(wěn)定性也相應較低.
(2)將蠶沙(糞便)投入魚塘供給魚食用,蠶沙中所含的能星屬于第一營養(yǎng)級所含的能量,蠶沙中的碳元素以有機物形式流向魚,魚體內的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向桑樹.
(3)根據表格數據可知,蠶同化的總能量為200kJ,表中①部分的能量用于蠶的(自身)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儲存在蠶的有機物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在電子顯微鏡下,藍細菌和水稻葉肉細胞中都能被觀察到的結構是( 。
A.核糖體B.內質網C.葉綠體D.細胞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為研究大豆幼苗光合速率與光強度的關系,科研人員在適宜溫度、大氣CO2濃度條件下做了一組實驗,得到圖中曲線Ⅰ.改變某一實驗條件后,他們又做了一組實驗,得到圖中曲線Ⅱ.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a點葉肉細胞中NADPH的合成速率大于b點
B.b點葉肉細胞中RuBP的再生速率大于c點
C.題中改變的實驗條件是溫度或CO2濃度
D.不同實驗條件下大豆幼苗的光飽和點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可以歸納為①$\stackrel{脫分化}{→}$②$\stackrel{再分化}{→}$③→④.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①階段的細胞全能性最高
B.②階段的結構又稱為“外植體”
C.若①為花粉,則整個過程既涉及有絲分裂又有減數分裂
D.通過此技術培育出的個體可能是純合子也可能是雜合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山西省上期高三10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活動小組為了探究光合作用產物的運輸路徑,設計如下實驗:將圖1(a表示葉片,b表示莖、c表示果實、x表示某種氣體)放入光合作用最適的溫度和光照強度下培養(yǎng),并隨時記錄。a、b和c三處放射物含量的數值如圖2。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根據實驗要求應該用碳元素做放射性同位素實驗研究

B.t1時刻是光合作用的結束點

C.葉綠體中可發(fā)生CO2→C3→(CH2O)

D.若適當提高溫度,則圖2中的S1和S2的值都將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山西省上期高三10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把蠶豆植株放在濕潤的空氣中照光一段時間后,取蠶豆葉下表皮制作臨時裝片,先在清水中觀察,然后用質量濃度為0.3 g/mL的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繼續(xù)觀察,結果如圖所示。對此現象的推斷最合理的是

A.清水中的保衛(wèi)細胞失水導致氣孔開放

B.蔗糖進入保衛(wèi)細胞后,細胞吸水導致氣孔關閉

C.清水中的保衛(wèi)細胞很快出現質壁分離并自動復原

D.蔗糖溶液中的保衛(wèi)細胞失水導致氣孔關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科研人員在同一溫帶草原中選擇放牧、割草、圍封三種不同利用方式的樣地,測定濕潤年和干旱年的土壤呼吸總量(樣地內植被和微生物的呼吸總量),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
A.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對草原選擇放牧、割草、圍封三種不同利用方式
B.土壤呼吸不是草原群落中碳輸出的重要途徑
C.水分對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循環(huán)具有明顯影響
D.割草樣地的土壤呼吸對降水狀況反應最不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