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用32P標記的噬尊體侵染大腸桿菌。在理論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的實際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上層液體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比理論值略低。
(1)在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用32P標記噬菌體的DNA所體現(xiàn)的實驗方法是_ 。
(2)在理論上,上層液放射性應該為0,其原因是 。
(3)由于實驗數據和理論數據之間有較大的誤差,由此對實驗過程進行誤差分析:
a.在實驗中,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時間如果過長,會使上層液的放射性含量 ,其原因是 。
b.在實驗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是否是誤差的來源呢?
理由呢? 。
(4)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了 。
(5)請設計一個簡要的方案,來大量制備用35S標記的噬菌體(簡要說明)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1952年“噬菌體小組”的赫爾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在侵染過程中的功能,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侵染一段時間后,用攪拌機攪拌,然后離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檢測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右圖所示的實驗結果。攪拌的目的是將噬菌體和細菌震脫,所以攪拌時間少于1分鐘時,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 。兩個標記實驗結果證明進入細菌的是 。
(2)圖中“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曲線基本保持在100%,本組數據的意義是作為對 照組,以證明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實驗中的細菌沒有裂解,沒有子代噬菌 體釋放出來,否則上清液中 放射性會增高。
(3)赫爾希和蔡斯證明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實驗包括4個步驟:①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②35 S和32 P分別標記噬菌體;③放射性檢測;④攪拌離心分離。該實驗步驟的正確順序是 (用數字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