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shù)量多年維持相對穩(wěn)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如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tǒng)計種群各年齡組的個體數(shù)),關于該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零

B. 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

C. 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jié)更替而變化

D. 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該種群的密度

【答案】D

【解析】從題中直方圖的分析可知,未成熟個體從2月到6月逐漸增多,從6月到12月逐漸減少至12月變?yōu)?/span>0,而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因此該種群出生時間大概為2月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為0A正確;引入的天敵可能對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捕食具有選擇性,從而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B正確;據(jù)圖可知,不同月份種群的年齡結構不同,C正確;大量誘殺雄性個體會降低種群的出生率,從而對種群的密度產(chǎn)生影響,D錯誤。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選擇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而不選擇內(nèi)表皮細胞進行實驗,其主要原因是

A. 外表皮細胞中有中央大液泡,而內(nèi)表皮細胞中沒有

B. 外表皮細胞能發(fā)生滲透作用,而內(nèi)表皮細胞不能

C. 外表皮細胞的細胞液中含有紫色的色素,而內(nèi)表皮細胞中沒有

D. 外表皮細胞比那表皮細胞更容易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分別使用35S、32P對同一個噬菌體的蛋白質(zhì)外殼和DNA進行標記

B保溫、攪拌和離心等操作不當,對實驗結果會產(chǎn)生影響

C實驗證明了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zhì),

D實驗中上精液和沉淀物中都出現(xiàn)了放射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校生物興趣小組通過人群調(diào)查統(tǒng)計,紅綠色盲中男性患病率接近7%,女性患病率約為0.5%,該病的遺傳方式為

A.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B. X染色體顯性遺傳

C.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D. X染色體隱性遺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產(chǎn)生標準形態(tài)菌落的細菌的最初數(shù)目和培養(yǎng)基分別是(

A一個細菌、液體培養(yǎng)基 B許多細菌、液體培養(yǎng)基

C一個細菌、固體培養(yǎng)基 D許多細菌、固體培養(yǎng)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細胞分化的敘述,下列哪一項是錯誤的

A. 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fā)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

B. 細胞分化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C. 隨著細胞分化的進行,細胞中的遺傳物質(zhì)種類會發(fā)生變化

D. 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的細胞核保持著全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探究2,4D溶液濃度對月季枝條生根的影響,首先按照圖一所示步驟配制了一系列濃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選擇插條,分組、編號,浸泡枝條,適宜條件培養(yǎng),得到實驗結果如圖二所示。

1由圖分析可知,對5號燒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還應__________,該操作體現(xiàn)了__________原則。

2由圖二可確定促進月季枝條生根的最適2,4D溶液濃度的范圍是______________,實驗結果__________能,不能體現(xiàn)兩重性。

3圖三表示植物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和抑制作用的關系,曲線上C點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線上H點表示_________________。若某植物水平放置,莖的遠地側(cè)生長素濃度為m,則近地側(cè)生長素濃度范圍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細胞全能性的描述,正確的是

A細胞全能性是指細胞具有全面的生理功能

B生物體內(nèi)已分化的細胞也表達出了全能性

C克隆多利羊的成功培育,說明了已分化的動物細胞具有能性

D植物細胞離體培養(yǎng),在一定條件下能表現(xiàn)出全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對一個四分體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 有兩個著絲點 B. 有四個DNA分子 C. 兩對姐妹染色單體 D. 有四個染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