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2.在研究生物的遺傳物質的過程中,人們做了很多實驗包括著名的“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請分析以下實驗并回答問題:
(1)科學家格里菲斯利用兩種類型的肺炎雙球進行轉化實驗.各組肺炎雙球菌先進行圖示處理,再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注射到不同小鼠體內.①存在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的是ABCF組,能導致小鼠死亡的是BCF組.
②通過E、F對照,能說明轉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③F組可以分離出S和R兩種肺炎雙球菌,F組產生的S型肺炎雙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組的結果.
(2)科學家赫爾希和蔡斯通過放射性同位素追蹤在浸染過程中噬菌體DNA和蛋白質外殼的位置變化.浸染一段時間后,用攪拌器攪拌,然后離心得到懸浮物和沉淀物,檢測懸浮物種的放射性,得到如圖所示的實驗結果.
①通過用含32P和35S的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噬菌體分別侵染被32P和35S標記的大腸桿菌的方法分別獲得被${\;}_{\;}^{32}$P和${\;}_{\;}^{35}$S標記的噬菌體,用標記的噬菌體浸染細菌,從而追蹤在侵染過程中DNA和蛋白質的位置變化.
②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所以攪拌時間少于1分鐘時,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較低.圖中“被浸染細菌”的存活率曲線基本保持在100%,本組數據的意義是作為對照組,以證明細菌沒有裂解,否則細胞外32P放射性會增高.
③本實驗證明病毒傳遞和復制遺傳特性中DNA起著作用.

分析 分析圖1:A中是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失去感染能力,不能使小鼠死亡;B中是S型細菌,能使小鼠死亡;C中是S型菌+R型細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D中是R型細菌,不能使小鼠死亡;E中是R型細菌+S型細菌的蛋白質,不能將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不能使小鼠死亡;F中是R型細菌+S型細菌的DNA,能將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能使小鼠死亡.
分析圖2:細菌的感染率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說明有20%的噬菌體沒有與細菌脫離,仍然附著在細菌外面,離心后隨細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說明有30%的噬菌體沒有侵染細菌,離心后位于上清液.

解答 解:(1)①由分析可知,存在有加膜的肺炎雙球菌的是ABCF組,能導致小鼠死亡的是BCF組.
②通過E、F對照,能說明轉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③F組可以分離出S和R兩種肺炎雙球菌,F組產生的S型肺炎雙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組的結果.
(2)①赫爾希和蔡斯在實驗時,由于噬菌體不能直接生活在培養(yǎng)基中,因此用含32P和35S的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噬菌體分別侵染被32P和35S標記的大腸桿菌的方法分別獲得被32P和35S標記的噬菌體.其中32P表示噬菌體的DNA,35S標記的噬菌體的蛋白質,從而追蹤在侵染過程中DNA和蛋白質的位置變化.
②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所以攪拌時間過短時,含有放射性的蛋白質外殼就會留在細菌表面留在沉淀物中,從而使得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較低.由于32P表示噬菌體的DNA,35S標記的噬菌體的蛋白質,實驗結果表明當攪拌時間足夠長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別占初始標記噬菌體放射性的80%和30%,證明 DNA進入細菌,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圖中“被浸染細菌”的存活率曲線基本保持在100%,本組數據的意義是作為對照組,以證明細菌沒有裂解,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否則細胞外32P放射性會增高.
③由于DNA進入細菌中并且產生子代噬菌體,因此本實驗證明病毒傳遞和復制遺傳特性中DNA起著作用.
故答案為:
(1)①ABCF      BCF    ②DNA    蛋白質   ③基因重組
(2)①用含32P和35S的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噬菌體分別侵染被32P和35S標記的大腸桿菌    DNA和蛋白質的位置
②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    較低     細菌沒有裂解    32
③DNA

點評 本題結合實驗過程圖,考查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題圖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9%NaCl溶液是與兔的體液滲透壓相等的生理鹽水,水和無機鹽等可通過小腸上皮細胞進入血液.某同學將處于麻醉狀態(tài)下兔的一段排空小腸結扎成甲、乙、丙、丁4個互不相通、長度相等的腸袋(血液循環(huán)正常),實驗步驟和結果如表.以下分析不正確的是( 。
向腸袋內注入等量的溶液,使其充盈0.7%NaCl
10mL
0.9%NaCl
10mL
1.1%NaCl
10mL
0.9%NaCl+微量Na+載體蛋白的抑制劑共10mL
維持正常體溫半小時后,測腸袋內NaCl溶液的量1mL3mL15mL9.9mL
A.實驗開始時,甲組水從腸腔進入血液,丙組水從血液進入腸腔
B.水分子的運動方向是從溶液濃度低處流向溶液濃度高處
C.可推測小腸在吸收Na+時,需要Na+載體蛋白的參與
D.若血液循環(huán)受阻,則半小時后乙組腸袋內NaCl溶液的量低于3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在顯微鏡的視野中要將右下角的觀察目標移至視野中央,應將玻片標本向( 。
A.左下方移B.右下方移C.左上方移D.右上方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如圖一所示為甲、乙、丙三種植物激素及NAA的作用模式,圖中“+”表示促進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某生物興趣小組用迎春枝條作實驗材料,做了探究NAA(萘乙酸)促進插條生根最適濃度實驗的預實驗,結果如圖二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已知丙激素在幼嫩植物組織中存在極性運輸,據圖判斷,丙激素為生長素,植物體內合成丙激素的原料是色氨酸
(2)甲、乙兩種激素的名稱分別是脫落酸、赤霉素,兩種激素之間的關系是拮抗.
甲激素促進種子休眠是通過基因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性狀的.
(3)生產實踐中常使用適宜濃度NAA或激素丙處理沒有受粉的番茄(2N=24)雌蕊可以得到無子番茄,則無子番茄的一個果肉細胞的染色體數為24.
(4)圖二所示的實驗中,自變量是NAA的相對濃度,因變量是生根數目,無關變量是所用植物材料、處理時間等(至少寫兩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在科學探究歷程中,下列哪一項的操作目的與其他三項不同( 。
A.薩克斯在探究綠葉光合作用產生什么物質時,先將植物置于黑暗中
B.恩格爾曼在探究光合作用氧氣產生的場所時,用極細光束照射水綿的不同區(qū)域
C.在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方式時讓空氣間歇通過質量分數10%的NaOH溶液
D.畢希納在證明引起發(fā)酵的是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時,把葡萄糖加入酵母提取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列四項生理過程中,細胞膜發(fā)生的變化相同的是( 。
①胰島素的分泌、诳贵w識別抗原  ③吞噬細胞吞噬病菌  ④鈣離子的吸收.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調查發(fā)現小型湖泊中的綠藻、藍藻是露斯塔野鯪魚和羅氏沼蝦的食物,羅氏沼蝦又是露斯塔野鯪魚的食物.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調查露斯塔野鯪魚的種群密度采用取樣器取樣法
B.羅氏沼蝦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羅氏沼蝦所同化的能量
C.綠藻、藍藻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的過程屬于能量流動的輸入過程
D.綠藻和藍藻之間、露斯塔野鯪魚和羅氏沼蝦之間均存在著競爭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部分剛采摘的水果或蔬菜表面有殘留農藥,很多人認為把水果或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可以有效除去其表面的殘留農藥.為探究此種處理方法的正確性,某生物興趣小組做了如下實驗.
實驗一:取相同的青菜各1kg作為樣本,并對其用不同方法進行處理,結果如下:
處理方法未做處理純水沖洗1min浸入純水1min浸入純水30min
1kg青菜農藥殘留量0.196mg0.086mg0.097mg0.123mg
實驗二:取相同的青菜500g,并將其浸入一定量純水中,每隔一段時間,取出一小片菜葉,測定其細胞的細胞液濃度,所得數據可繪出如圖所示曲線.
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在實驗一中,甲、乙兩組對照可以說明青菜的殘留農藥經純水沖洗可以去掉一部分;丁組農藥殘留量比丙組農藥殘留量多,最可能的原因是農藥分子溶于水后能被植物細胞吸收.
(2)研究表明,植物細胞既可以吸收水也可以吸收可溶性農藥.在實驗二中,青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隨時間推移從A點下降到B點,其原因是在AB段,細胞對水分子的吸收速率大于對農藥分子的吸收速率,之后又從B點略有上升達到C點,其原因是在BC段,細胞對農藥分子的吸收速率大于對水分子的吸收速率.
綜合上述分析,植物細胞吸收水分和吸收可溶性農藥是否為同一過程,并解釋.不是.若兩者是同一過程,則細胞液濃度在B點之后應該是趨于平衡,不會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湖北省高一上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雌性家兔體細胞中高爾基體數量最多的是( )

A.神經細胞 B.心肌細胞 C.乳腺細胞 D.紅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