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胰島細胞的內分泌活動的協(xié)調有利于維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島細胞的交感神經興奮時,其末梢釋放的去甲腎上腺素促進胰島A細胞的分泌,卻抑制胰島B細胞的分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胰島素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神經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驗證此現象的實驗思路是:將大鼠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在其下丘腦神經元周圍施加適量的胰島素溶液,另一組施加____,測定并比較施加試劑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濃度。為使實驗結果更明顯,實驗過程中應將血糖維持在比正常濃度____(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3)用高濃度的糖溶液飼喂一只動物后,每隔30 min檢測其血糖濃度,結果見下表。請在下方的坐標圖上繪制血糖濃度變化的曲線圖,并根據血糖濃度變化在同一坐標圖上畫出胰島素濃度變化趨勢的曲線圖_____。
【答案】胰島A、B細胞與去甲腎上腺素結合的受體不同 等體積生理鹽水 稍低
【解析】
1、血糖的來源:食物中的糖類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質。2、血糖平衡調節(jié):由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島外圍)提高血糖濃度,促進血糖來源;由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分布在胰島內)降低血糖濃度,促進血糖去路,減少血糖來源,兩者激素間是拮抗關系。3、胰島素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神經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有無一定量的胰島素,而因變量是胰高血糖素的濃度。基本思路是建立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實驗組注射一定量的胰島素溶液;比較小鼠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濃度大小。
(1)去甲腎上腺素是一種神經遞質作用于不同的效應器,即胰島A、B細胞產生不同的效應,說明兩胰島A、B細胞與去甲腎上腺素結合的受體不同,導致產生的效應不同。
(2)實驗是驗證胰島素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神經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自變量為胰島素,故實驗組施加適量的胰島素溶液,對照組加等量生理鹽水。在血糖濃度較低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故為使實驗結果更明顯(胰高血糖素的變化量更大),應在機體血糖含量比正常水平較低時進行實驗,若胰島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則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濃度不會增加。
(3)注意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血糖濃度和胰島素濃度。血糖濃度的變化描點連線,胰島素隨著血糖濃度變化而變化,二者曲線趨勢相同,但是胰島素量變化晚于血糖濃度變化。因此血糖濃度與胰島素的濃度變化趨勢的曲線圖如圖所示: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果蠅中的紅眼與白眼、灰體與黑檀體、長翅與殘翅為三對相對性狀(眼色基因為A、a,體色基因為B、b,翅型基因為H、h)?蒲腥藛T選用紅眼灰體殘翅、紅眼黑檀體長翅和白眼灰體長翅三個純系品種的果蠅,進行一系列雜交實驗,篩選出白眼黑檀體殘翅果蠅。請回答問題:
(1)研究人員用紅眼灰體殘翅果蠅和紅眼黑檀體長翅雜交,結果如下表。
組別 | 雜交組合 | 子代(只) | |
雄蠅 | 雌蠅 | ||
實 驗 一 | 紅眼灰體殘翅雄蠅 × 紅眼黑檀體長翅雌蠅 | 紅眼灰體長翅 (全部) | 紅眼灰體長翅 (全部) |
實 驗 二 | 實驗一F1的紅眼灰體長翅雄蠅 × 實驗一F1的紅眼灰體長翅雌蠅 | 紅眼灰體長翅(278) 紅眼灰體殘翅(108) 紅眼黑檀體長翅(96) 紅眼黑檀體殘翅(48) | 紅眼灰體長翅(306) 紅眼灰體殘翅(91) 紅眼黑檀體長翅(102) 紅眼黑檀體殘翅(36) |
①由實驗一可推斷,果蠅的顯性性狀有______,控制體色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體上。
②實驗二中子代中灰體長翅、灰體殘翅、黑檀體長翅、黑檀體殘翅比例約為9:3:3:1, ______(符合/不符合)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2)實驗二得到紅眼黑檀體殘翅果蠅,研究人員進一步將其與白眼灰體長翅果蠅純系品種進行雜交,結果如下圖(實驗三)。
①已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紅眼為顯性性狀。請寫出P代雄性親本眼色的基因型______。
②F1中雄蠅應選擇______(選填下列序號),才能在后代中篩選出符合需求的果蠅。
Ⅰ.白眼灰體長翅純系品種 Ⅱ.P雜交產生的白眼灰體長翅后代
(3)利用實驗三得到的白眼黑檀體殘翅果蠅,可用于______實驗,檢驗顯性個體的基因型。
(4)通過實驗一能確定控制翅型的基因的顯隱性,要進一步判定控制翅型的基因在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上,可進行______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現有半透膜、最適溫度為45℃ 的蔗糖酶、最適溫度為37℃的唾液淀粉酶及質量分數均為5%的麥芽糖溶液、蔗糖溶液及淀粉溶液等若干。某課題小組成員欲利用上述實驗材料及下圖實驗裝置進行“驗證酶具有專一性”的實驗。
實驗步驟如下:
實驗步驟 | A端 | B端 |
① | A端加入20 mL質量分數為5%的麥芽糖溶液 | ? |
② | 預設好水浴缸中的溫度 | |
③ | A、B兩端加入等量適量的某種酶溶液 | |
④ | 預測實驗結果:A側液面下降,B側液面上升 |
請回答以下問題:
(1)步驟①中為了使U形管的A、B兩端初始液面平齊,B端應該加入_________________,此時半透膜處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滲透現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驟②應該控制的溫度為____℃,步驟③中的某種酶為_______。
(3)請對步驟④中的實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驟③中,適當時間后若分別取U形管A、B側的溶液,加入斐林試劑并且水浴加熱,則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___,該結果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驗證酶具有專一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探究生長素和乙烯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及這兩種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某科研小組用黃化豌豆幼苗的莖切段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推測合理的是
A. 由圖2可知,促進黃化豌豆幼苗莖切段生長的最適生長素濃度在10-7—10-5mol/L之間
B. 圖1中,乙烯從M點開始合成,由此可以看出生長素和乙烯之間具有協(xié)同作用
C. 圖1植物莖中生長素和乙烯含量達到峰值的時間不同,圖2表明生長素的作用具有兩重性
D. 由圖1可知,當黃化豌豆幼苗莖切段中的乙烯含量增高時,生長素可能會失去生理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發(fā)現了一大批單基因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圖1中α和β是某致病基因的兩條鏈;人類的性染色體X和Y染色體大小、形態(tài)不完全相同,圖2是人類性染色體的差別部分和同源部分的模式圖;圖3為某單基因遺傳病的一個家系,I﹣4為純合子.請據圖回答下列問
題:
(1)圖1中γ是另一條多核苷酸鏈,則圖中的酶是________酶;1970年,科學家在某種致癌病毒中發(fā)現了某種酶,該酶能催化圖1所示的逆過程,則該酶本質上應屬于________ 。
(2)有一種遺傳病,僅由父親傳給兒子,不傳給女兒,該致病基因位于圖2中的________部分。
(3)假設控制某種遺傳病的基因r位于圖2所示X和Y染色體的同源部分,那么這種遺傳病在男性群體和女群體中發(fā)病率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4)若調查圖3所示疾病的發(fā)病率,采取的正確方法是________取樣、并保證調查的群體足夠大。該病的致病基因是否可能存在于圖2的哪一部分?________。若圖3中II﹣7已懷孕,則她生一個患病男孩的幾率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下圖是從某種二倍體生物體內獲得的某個細胞的示意圖,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 該細胞可能取自哺乳動物的睪丸或卵巢
B. 圖示細胞的分裂過程中可能出現基因自由組合
C. 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染色體、紡錘體及赤道板
D. 此時細胞中含有兩對同源染色體,4個DNA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體內苯丙氨酸的代謝途徑如圖所示。人群中,有若干種遺傳病是由苯丙氨酸的代謝缺陷所導致的。例如,苯丙氨酸的代謝產物之一苯丙酮酸在腦中積累會阻礙腦的發(fā)育,造成智力低下。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 缺乏酶①可導致病人既“白(白化病)”又“癡”
B. 缺乏酶⑤可導致病人只“白”不“癡”
C. 缺乏酶⑥時,嬰兒使用過的尿布會留有黑色污跡(尿黑酸)
D. 上述實例可以證明遺傳物質通過控制酶的合成,從而控制新陳代謝和性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生物(2n=4)的細胞分裂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 圖甲中1和5為一對同源染色體
B. 圖乙中①和②上相應位點的基因A、a一定是基因突變產生的
C. 圖乙細胞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量分別為2、4、4
D. 圖甲中有兩個染色體組,圖乙中有一個染色體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模擬赫爾希和蔡斯做了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部分實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 上清液a中放射性較強
B. 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
C. 上述實驗未能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D. 沉淀物b中放射性的高低,與攪拌是否充分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