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33857  133865  133871  133875  133881  133883  133887  133893  133895  133901  133907  133911  133913  133917  133923  133925  133931  133935  133937  133941  133943  133947  133949  133951  133952  133953  133955  133956  133957  133959  133961  133965  133967  133971  133973  133977  133983  133985  133991  133995  133997  134001  134007  134013  134015  134021  134025  134027  134033  134037  134043  134051  170175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研究發(fā)現,轉基因抗蟲植物能殺死昆蟲的原理是該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質被昆蟲食用后,在消化道中被蛋白酶水解后產生具有毒性的活性肽,與昆蟲細胞上的受體結合,使?jié)B透壓失衡,導致昆蟲死亡.下圖表示利用細菌中抗蟲基因獲取抗蟲玉米的部分過程.其中①-⑧表示操作流程,a、b表示分子,c-e表示培養(yǎng)過程,其中d過程表示細菌與玉米細胞混合培養(yǎng).(括號內填編號,橫線上填字母或文字)

(1)在圖示的過程中,涉及到的生物技術包括基因工程、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
(2)在圖示過程中,需要用到限制酶的是流程[①②];導入目的基因的步驟是流程[④⑥].
(3)在流程⑤中,細菌不斷分裂產生更多細菌,該步驟的主要目的是擴增目的基因.
(4)在圖示過程中,涉及脫分化和再分化的是流程[⑦],脫分化和再分化培養(yǎng)基的本質差異是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濃度比值.
(5)從細胞、個體水平判斷該基因工程成功的依據分別是玉米細胞產生了抗蟲蛋白、玉米植株表現出抗蟲性狀.
(6)結合題意,分析美國批準種植該轉基因抗蟲玉米的生物學原理:該毒蛋白水解后的有毒性的活性肽,必須與受體結合才能起作用,人體腸道細胞沒有該受體(人體腸道中沒有水解該毒蛋白的蛋白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最悲劇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由細菌導致的.該物種大滅絕事件發(fā)生于2.52億年前二疊紀末期(在恐龍出現之前),無數物種由于無法及時適應當時氣候變化,而逐漸消失滅絕.與此同時,某種細菌A得到快速大量繁殖,原因有二:第一,該細菌A能利用海洋沉積層的二氧化碳和氫氣合成并釋放甲烷,顯著改變氣候和海洋化學成分;第二,火山噴發(fā)導致鎳元素迅速增多,這種至關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幫助微生物(細菌A)增殖.
(1)從生態(tài)系統成分的角度看,該細菌A屬于生產者.
(2)在進行微生物培養(yǎng)時必須防止外來其他雜菌的干擾.為此,在接種前,除了必須對培養(yǎng)皿、接種用具和培養(yǎng)基進行嚴格滅菌外,還必須對實驗者的衣著、手和實驗空間進行嚴格清潔和消毒外;在接種操作時,必須在超凈臺上進行操作(在酒精燈火焰旁操作)、接種環(huán)放在火焰上灼燒并冷卻試管口火焰灼燒滅菌.
(3)鑒于細菌A在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生物處理中能發(fā)揮很大作用,要對其進行篩選,則應選用下表中的C培養(yǎng)液,針對不選用的其他培養(yǎng)液,分別說明原因:①A培養(yǎng)液缺少氮源,細菌不能很好生長,②B培養(yǎng)液所含營養(yǎng)物質比較齊全,不能篩選出細菌A.
培養(yǎng)液NaNO3牛肉膏K2HPO4MgSO4•7H2OKClNiSO4
A1g/L1g/L0.5g/L0.01g/L
B3g/L3g/L1g/L1g/L0.5g/L0.01g/L
C3g/L1g/L1g/L0.5g/L0.01g/L
(4)分離并觀察細菌A,可采用平板劃線法或涂布平板操作法將初篩菌液接種在配方適宜的培養(yǎng)基上.接種前,必須對培養(yǎng)基進行滅菌的方法是高壓蒸汽滅菌.
(5)細菌A計數,可吸取菌液1ml稀釋1000倍,然后吸取稀釋后的菌液0.2mL,接種于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接種所使用的工具是無菌涂布器.一段時間后觀察菌落并計數,實驗重復三次結果如圖,則該菌液的濃度是40000個細菌/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圖1表示某高等植物細胞中基因表達的過程,“→”表示物質轉移的路徑和方向.圖2為在適宜光強條件下,某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圖3表示某植物在一天內吸收二氧化碳變化情況.請仔細觀察和分析圖解,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Ⅴ是葉綠體中的小型環(huán)狀DNA,Ⅴ上的基因表達的產物是LUS,物質Ⅵ具有催化某種高分子物質合成的作用,則Ⅵ是RNA聚合酶.
(2)據圖1可知,基因表達過程中翻譯發(fā)生的細胞部位是細胞質基質、葉綠體基質.
(3)據圖1可知,由SSU和LUS組裝成的Rubisco催化CO2+C5→2C3反應的過程,則Rubisco存在于葉綠體基質中.
(4)據圖2,30℃時某植物凈光合速率是40umol O2.mg-1葉綠素•h-1.該植物光合作用生產量最大時的溫度是B.
A.15℃B.25℃C.35℃D.40℃
(5)據圖3,如果C、F時間所合成的葡萄糖速率相等,則A、C、F三點的呼吸強度的比較結果是F>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如圖示以洋蔥為材料的有關實驗的部分步驟,請據圖回答:

(1)色素的提取操作規(guī)范且②符合要求,但該濾紙條層析一段時間后,濾紙條下面兩條色素帶的顏色很淺,原因有可能是材料中葉綠素含量少.
(2)④示低倍物鏡下所觀察到的洋蔥根尖細胞的一個視野,若要在高倍物鏡下清楚的觀察視野中末期細胞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目,應操作將玻片向左下方移動到右上方.觀察清楚后該細胞不能進入下一分裂時期的原因是細胞已死亡.
(3)請描述C步驟的操作過程;在蓋玻片一側滴加蔗糖溶液,在蓋玻片另一側用吸收紙引流,重復幾次,假設圖⑤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一個處于質壁分離狀態(tài)的細胞,分析發(fā)生此現象的外因是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某學生在進行F步驟觀察時,發(fā)現質壁分離不能復原,最可能的原因是蔗糖溶液(或外界溶液)濃度過高,細胞失水過多而死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關于生物體與水分的關系,敘述正確的是( 。
A.貯藏中的種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狀態(tài)
B.同種植物萌發(fā)種子的含水量和休眠種子的相同
C.適應高滲環(huán)境的動物可排出體內多余的鹽
D.缺水時,動物體的正反饋調節(jié)能促使機體減少水的散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如圖是利用單克隆抗體技術制備三聚氰胺特異性抗體的過程,請據圖回答:

(1)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中要用到動物細胞培養(yǎng)和動物細胞融合技術.
(2)由于三聚氰胺分子量過小,不足以激活高等動物的免疫系統,因此在制備抗體前必須對其進行①過程,下列物質中不適合作“擴容”抗原分子的是D
A.蛋白質   B.多糖   C.磷脂   D.核苷酸
(3)②過程會使小鼠產生能分泌相應抗體的B淋巴細胞,此過程屬于特異性免疫中的體液免疫.
(4)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所基于的免疫學基本原理是每一個B淋巴細胞只分泌一種特異性抗體.
(5)③過程動物細胞特有的促融方法是用滅活的病毒,④過程用特定的選擇性培養(yǎng)基篩選,會使未融合的親本細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種核的細胞死亡;選出的雜交瘤細胞還需進行克隆化培養(yǎng)和抗體檢測,才能獲得產三聚氰胺抗體的雜交瘤細胞株.
(6)制備的三聚氰胺單克隆抗體可用于檢測乳制品中存在的微量三聚氰胺,說明三聚氰胺單克隆抗體具有靈敏度高(或“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某實驗小組欲從豆油污染的土壤中篩選出能高效降解脂肪的菌株.請回答:
(1)在篩選過程中,應將土壤樣品稀釋液接種于以豆油為唯一碳源的固體培養(yǎng)基上,從功能上講,該培養(yǎng)基屬于選擇培養(yǎng)基.
(2)為避免培養(yǎng)皿污染,需將培養(yǎng)皿呈倒置狀態(tài)放置.為避免培養(yǎng)液中菌體濃度過高,需將培養(yǎng)液進行梯度稀釋處理.為了排除實驗組中非測試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需設置接種等量無菌水的培養(yǎng)基作為空白對照.
(3)為了篩選出菌株,可將適量的蘇丹Ⅳ試劑滴加在平板中的菌落周圍,洗去浮色后,如果菌落周圍的現象是出現透明圈不出現紅色圈,則說明此種菌能夠分泌脂肪酶.
(4)純化菌種時,為了得到單菌落,可采用平板劃線法接種于新的培養(yǎng)基平板上.
(5)試驗操作應在酒精燈火焰附近進行的原因是避免周圍環(huán)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某自花受粉的植物花色受兩對基因控制,其中A控制色素是否形成,a無色素形成(無色素為白花),B控制紫色的合成,b控制紅色色素的合成.現有四個基因型不同的純合品種(甲-紫花,乙-白花,丙-紅花,丁-白花),進行了如下實驗(圖1):

(1)控制花色的這兩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其中品種乙的基因型為aabb.
(2)若實驗中的乙品種換成丁品種進行實驗,則F2中表現型及比例是紫花:白花=3:1.
(3)在甲品種的后代中偶然發(fā)現一株藍花植株(戊),讓戊與丁品種雜交,結果如圖2:
①據此推測:藍花性狀的產生是由于基因B發(fā)生了顯(顯/隱)性突變.
②假設上述推測正確,則F2中藍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種,為了測定F2中某藍花植株基因型,需用甲、乙、丙和丁四個品種中的乙或丁品種的植株與其雜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已知在黑暗條件下蔗糖可以通過氣孔進入葉片轉化成淀粉,某科研小組為驗證這一結論,將一株綠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時間后,取生理狀態(tài)一致的葉片(去掉葉柄并用石蠟封口),平均分成4組,實驗處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時間后,脫色用碘液檢測葉片顏色變化,結果如下表(無氧呼吸產生的能量忽略不計).
編號組1組2組3組4
處理葉片浸泡在5%蔗糖溶液中,通入O2葉片浸泡在5%蔗糖溶液中,通入N2葉片浸泡在蒸餾水溶液中,通入O2?
黑暗黑暗黑暗黑暗
檢測結果有淀粉無淀粉無淀粉無淀粉
請回答:
(1)實驗前要將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時間的目的是饑餓處理以消耗葉片中原有淀粉,實驗后葉片一般用無水乙醇(試劑)進行脫色處理,再用碘液處理.
(2)組1中蔗糖轉化成淀粉的直接能源物質是ATP,是通過有氧呼吸產生的.與組1相比,組2葉片無淀粉的原因是組2葉片不能進行有氧呼吸,淀粉的合成缺少ATP.
(3)前三組實驗不能證明蔗糖通過氣孔進入葉片,因此必須增加組4,組4的處理是用石蠟封閉的葉片浸泡在5%蔗糖溶液中,通入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在生命系統中,下列哪一現象不是單向進行的是( 。
A.小麥胚芽鞘中生長素的極性運輸
B.人膝跳反射中興奮在神經元間的傳遞
C.生態(tài)系統中兩個物種間的信息傳遞
D.生態(tài)系統中兩個營養(yǎng)級間的能量流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