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點P是直角坐標平面xOy上的一個動點,|OP|=數(shù)學(xué)公式(點O為坐標原點),點M(-1,0),則cos∠MOP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

[-1,1]
分析:由題意可知,點P的軌跡是以原點O為圓心,為半徑的圓,作出圖形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P是直角坐標平面xOy上的一個動點,|OP|=(點O為坐標原點),
∴P的軌跡是以原點O為圓心,為半徑的圓,
∴當點P在x軸正半軸時,即P(,0)∠MOP=π,cosπ=-1,
當點P在x軸負半軸時,即P(-,0)∠MOP=0,cos0=1,
∴∠MOP的取值范圍是[0,π],
∴cos∠MOP的取值范圍是[-1,1]
點評:本題考查余弦函數(shù)的定義域和值域,得到∠OPM的取值范圍是關(guān)鍵,屬于基礎(chǔ)題.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已知點P是直角坐標平面內(nèi)的動點,點P到直線l1:x=-2的距離為d1,到點F(-1,0)的距離為d2,且
d2
d1
=
2
2

(1)求動點P所在曲線C的方程;
(2)直線l過點F且與曲線C交于不同兩點A、B(點A或B不在x軸上),分別過A、B點作直線l1:x=-2的垂線,對應(yīng)的垂足分別為M、N,試判斷點F與以線段MN為直徑的圓的位置關(guān)系(指在圓內(nèi)、圓上、圓外等情況);
(3)記S1=S△FAM,S2=S△FMN,S3=S△FBN(A、B、M、N是(2)中的點),問是否存在實數(shù)λ,使S22=λS1S3成立.若存在,求出λ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進一步思考問題:若上述問題中直線l1:x=-
a2
c
、點F(-c,0)、曲線C:
x2
a2
+
y2
b2
=1(a>b>0,c=
a2-b2
)
,則使等式S22=λS1S3成立的λ的值仍保持不變.請給出你的判斷
 
 (填寫“不正確”或“正確”)(限于時間,這里不需要舉反例,或證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已知點P是直角坐標平面內(nèi)的動點,點P到直線x=-
p
2
-1
(p是正常數(shù))的距離為d1,到點F(
p
2
,0)
的距離為d2,且d1-d2=1.(1)求動點P所在曲線C的方程;
(2)直線l 過點F且與曲線C交于不同兩點A、B,分別過A、B點作直線l1:x=-
p
2
的垂線,對應(yīng)的垂足分別為M、N,求證=
FM
FN
=0
;
(3)記S1=S△FAM,S2=S△FMN,S3=S△FEN(A、B、M、N是(2)中的點),λ=
S
2
2
S1S3
,求λ 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已知點P是直角坐標平面內(nèi)的動點,點P到直線l1:x=-2的距離為d1,到點F(-1,0)的距離為d2,且
d2
d1
=
2
2

(1)求動點P所在曲線C的方程;
(2)直線l過點F且與曲線C交于不同兩點A、B(點A或B不在x軸上),分別過A、B點作直線l1:x=-2的垂線,對應(yīng)的垂足分別為M、N,試判斷點F與以線段MN為直徑的圓的位置關(guān)系(指在圓內(nèi)、圓上、圓外等情況);
(3)記S1=S△FAM,S2=S△FMN,S3=S△FBN(A、B、M、N是(2)中的點),問是否存在實數(shù)λ,使
S
2
2
S1S3
成立.若存在,求出λ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已知點P是直角坐標平面內(nèi)的動點,點P到直線x=-
p
2
-1
(p是正常數(shù))的距離為d1,到點F(
p
2
,0)
的距離為d2,且d1-d2=1.
(1)求動點p所在曲線C的方程
(2)直線l過點F且與曲線C交于不同兩點A、B,分別過A、B點作直線l1:x=-
p
2
的垂線,對應(yīng)的垂足分別為M、N,求證:FM⊥F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2011-2012學(xué)年重慶市高三第五次月考理科數(shù)學(xué) 題型:解答題

已知點P是直角坐標平面內(nèi)的動點,點P到直線的距離為d1,到點F(– 1,0)的距離為d2,且

(1)    求動點P所在曲線C的方程;

(2)    直線過點F且與曲線C交于不同兩點A、B(點AB不在x軸上),分別過AB點作直線的垂線,對應(yīng)的垂足分別為,試判斷點F與以線段為直徑的圓的位置關(guān)系(指在圓內(nèi)、圓上、圓外等情況);

(3)    記,(A、B是(2)中的點),問是否存在實數(shù),使成立.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