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動點M(x,y)到直線l:x=4的距離是它到點N(1,0)的距離的2倍.
(1)求動點M的軌跡C的方程;
(2)過點P(0,3)的直線m與軌跡C交于A,B兩點,若A是PB的中點,求直線m的斜率.

(1) +=1   (2) -

解析解:(1)設(shè)M到直線l的距離為d,

根據(jù)題意,d=2|MN|.
由此得|4-x|=2,
化簡得+="1,"
所以,動點M的軌跡方程為+=1.
(2)法一 由題意,設(shè)直線m的方程為y=kx+3,A(x1,y1),B(x2,y2).
將y=kx+3代入+=1中,
有(3+4k2)x2+24kx+24=0,
其中,Δ=(24k)2-4×24(3+4k2)=96(2k2-3)>0,

由求根公式得,
x1+x2=-,       ①
x1x2=.        ②
又因A是PB的中點,
故x2=2x1,③
將③代入①,②,得
x1=-,
=,
可得=,
且k2>,
解得k=-或k=,
所以,直線m的斜率為-.
法二 由題意,設(shè)直線m的方程為y=kx+3,
A(x1,y1),B(x2,y2).
∵A是PB的中點,
∴x1=,①
y1=.②
+=1,③
+=1.④
聯(lián)立①,②,③,④解得
即點B的坐標(biāo)為(2,0)或(-2,0),
所以,直線m的斜率為-.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如圖,F(xiàn)1、F2是橢圓=1(a>b>0)的左、右焦點,點M在x軸上,且,過點F2的直線與橢圓交于A、B兩點,且AM⊥x軸,·=0.

(1)求橢圓的離心率;
(2)若△ABF1的周長為,求橢圓的方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如圖,兩條相交線段的四個端點都在橢圓上,其中,直線的方程為,直線的方程為

(1)若,,求的值;
(2)探究:是否存在常數(shù),當(dāng)變化時,恒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xOy中,橢圓C:的離心率為,短軸長是2.

(1)求a,b的值;
(2)設(shè)橢圓C的下頂點為D,過點D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l1,l2,這兩條直線與橢圓C的另一個交點分別為M,N.設(shè)l1的斜率為k(k≠0),△DMN的面積為S,當(dāng)時,求k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已知橢圓C的左、右焦點坐標(biāo)分別是(-,0),(,0),離心率是.直線y=t與橢圓C交于不同的兩點M,N,以線段MN為直徑作圓P,圓心為P.
(1)求橢圓C的方程;
(2)若圓P與x軸相切,求圓心P的坐標(biāo);
(3)設(shè)Q(x,y)是圓P上的動點,當(dāng)t變化時,求y的最大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已知橢圓C:+=1(a>b>0),左、右兩個焦點分別為F1,F2,上頂點A(0,b),△AF1F2為正三角形且周長為6.
(1)求橢圓C的標(biāo)準(zhǔn)方程及離心率;
(2)O為坐標(biāo)原點,P是直線F1A上的一個動點,求|PF2|+|PO|的最小值,并求出此時點P的坐標(biā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已知雙曲線-=1(b∈N*)的左、右兩個焦點為F1、F2,P是雙曲線上的一點,且滿足|PF1||PF2|=|F1F2|2,|PF2|<4.
(1)求b的值;
(2)拋物線y2=2px(p>0)的焦點與該雙曲線的右頂點重合,斜率為1的直線經(jīng)過右頂點,與該拋物線交于A、B兩點,求弦長|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設(shè)拋物線的焦點為,點,線段的中點在拋物線上.設(shè)動直線與拋物線相切于點,且與拋物線的準(zhǔn)線相交于點,以為直徑的圓記為圓
(1)求的值;
(2)試判斷圓軸的位置關(guān)系;
(3)在坐標(biāo)平面上是否存在定點,使得圓恒過點?若存在,求出的坐標(biāo);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xoy中,動點滿足:點P到定點與到y(tǒng)軸的距離之差為.記動點P的軌跡為曲線C.
(1)求曲線C的軌跡方程;
(2)過點F的直線交曲線C于A、B兩點,過點A和原點O的直線交直線于點D,求證:直線DB平行于x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