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石景山區(qū)二模)如圖1,四棱錐P-ABCD中,PD⊥底面ABCD,面ABCD是直角梯形,M為側棱PD上一點.該四棱錐的俯視圖和側(左)視圖如圖2所示.
(Ⅰ)證明:BC⊥平面PBD;
(Ⅱ)證明:AM∥平面PBC;
(Ⅲ)線段CD上是否存在點N,使AM與BN所成角的余弦值為
3
4
?若存在,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點N,并求CN的長;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分析:(Ⅰ)利用俯視圖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BC⊥BD,利用線面垂直的性質定理可得BC⊥PD,再利用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證明;
(Ⅱ)取PC上一點Q,使PQ:PC=1:4,連接MQ,BQ.利用左視圖和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的判定和性質即可得出MQ∥CD,MQ=
1
4
CD

再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性質定理即可得出AM∥BQ,利用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證明.
(Ⅲ)通過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利用異面直線的方向向量所成的角的夾角公式即可得出.
解答:(Ⅰ)證明:由俯視圖可得,BD2+BC2=CD2,
∴BC⊥BD.
又∵PD⊥平面ABCD,
∴BC⊥PD,
∵BD∩PD=D,
∴BC⊥平面PBD.
(Ⅱ)證明:取PC上一點Q,使PQ:PC=1:4,連接MQ,BQ.
由左視圖知 PM:PD=1:4,∴MQ∥CD,MQ=
1
4
CD

在△BCD中,易得∠CDB=60°,∴∠ADB=30°.
又 BD=2,∴AB=1,AD=
3

又∵AB∥CD,AB=
1
4
CD
,
∴AB∥MQ,AB=MQ.
∴四邊形ABQM為平行四邊形,
∴AM∥BQ.
∵AM?平面PBC,BQ?平面PBC,
∴直線AM∥平面PBC.
(Ⅲ)解:線段CD上存在點N,使AM與BN所成角的余弦值為
3
4
.證明如下:
∵PD⊥平面ABCD,DA⊥DC,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D-xyz.
D(0,0,0),A(
3
,0,0),B(
3
,1,0),C(0,4,0),M(0,0,3)

 設 D(0,0,0),A(
3
,0,0),B(
3
,1,0),C(0,4,0),M(0,0,3)
,其中N(0,t,0).
AM
=(-
3
,0,3)
,
BN
=(-
3
,t-1,0)

要使AM與BN所成角的余弦值為
3
4
,則有 
|
AM
BN
|
|
AM
||
BN
|
=
3
4

|3|
2
3
3+(t-1)2
=
3
4
,解得 t=0或2,均適合N(0,t,0).
故點N位于D點處,此時CN=4;或CD中點處,此時CN=2,有AM與BN所成角的余弦值為
3
4
點評:熟練掌握由三視圖得到線面位置關系和數(shù)據(jù)、線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質定理、線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質定理、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的判定和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性質定理是解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石景山區(qū)二模)對于直線m,n和平面α,β,使m⊥α成立的一個充分條件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石景山區(qū)一模)若直角坐標平面內的兩點P、Q滿足條件:
①P、Q都在函數(shù)y=f(x)的圖象上;
②P、Q關于原點對稱,則稱點對[P,Q]是函數(shù)y=f(x)的一對“友好點對”(點對[P,Q]與[Q,P]看作同一對“友好點對”),
已知函數(shù)f(x)=
log2x(x>0)
-x2-4x(x≤0)
,則此函數(shù)的“友好點對”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石景山區(qū)一模)設集合M={x|x2≤4),N={x|log2 x≥1},則M∩N等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石景山區(qū)一模)某四棱錐的三視圖如圖所示,則最長的一條側棱長度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石景山區(qū)一模)將一顆骰子擲兩次,觀察出現(xiàn)的點數(shù),并記第一次出現(xiàn)的點數(shù)為m,第二次出現(xiàn)的點數(shù)為n,向量
p
=(m,n),
q
=(3,6),則向量
p
q
共線的概率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