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圖中,A、B兩點的電場強度相同的是(  )

C

解析試題分析:電場強度是矢量,要大小、方向都相同。A選項中兩點場強方向不同,B選項中大小不等,C選項中大小、方向都相同,D選項中大小、方向都不同,所以C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電場線、電場強度,意在考查學生的電場線、電場強度的理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中,極板A接地,平行板電   容器的極板B與一個靈敏的靜電計相接.將A極板向左移動,增大電容器兩極板間的距離時,電容器所帶的電量Q、電容C、兩極間的電壓U,電容器兩極板間的場強E的變化情況是 (       )

 

 
A.Q變小,C不變,U不變,E變小

B.Q變小,C變小,U不變,E不變
C.Q不變,C變小,U變大,E不變
D.Q不變,C變小,U變大,E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的電場中有A、B兩點,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電勢,場強
B.電勢,場強
C.將電荷量為q的正電荷從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少
D.將電荷量為q的負電荷從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a、b兩點為負點電荷Q的電場中以Q為圓心的同一圓周上的兩點,a、c兩點為同一條電場線上的兩點,則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a(chǎn)、b兩點場強相等
B.同一檢驗電荷在a、b兩點所受電場力相同
C.a(chǎn)、c兩點場強大小關(guān)系為Ea>Ec
D.a(chǎn)、c兩點場強方向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用靜電計可以測量已充電的平行板電容器兩極之間的電勢差,現(xiàn)使A板帶正電,B板帶負電,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B板稍微向右移,靜電計指針張角將變小
B.若將B板稍微向上移,靜電計指針張角將變小
C.若將B板拿走,靜電計指針張角變?yōu)榱?/td>
D.若將玻璃板插入兩極板之間,靜電計指針張角將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實線表示電場線,虛線表示只受電場力作用的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粒子先經(jīng)過M點,再經(jīng)過N點.可以判定

A.粒子在M點受到的電場力大于在N點受到的電場力
B.M點的電勢高于N點的電勢
C.粒子帶負電
D.粒子在M點的動能大于在N點的動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一個質(zhì)量為m,帶電量為q的粒子(重力不計),從兩平行板左側(cè)中點沿垂直場強方向射入,當入射速度為v時,恰好穿過電場而不碰到金屬板。要使粒子的入射速度變?yōu)関/2,仍能恰好穿過電場,則必須再使(    )

A.粒子的電量變?yōu)樵瓉淼?/2
B.兩板間電壓減為原來的1/4
C.兩板間距離增為原來的2倍
D.兩板間距離增為原來的4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的三條相互平行、距離相等的虛線分別表示電場中的三個等勢面,電勢分別為7V、14V、21V,實線是一帶電粒子(不計重力)在該區(qū)域內(nèi)的運動軌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粒子運動徑跡一定是a→b→c
B.粒子一定帶負電,且粒子在a、b、c三點所受合力相同
C.粒子在三點的動能大小關(guān)系為EKb<EKa<EKc
D.粒子在三點的電勢能大小關(guān)系為EPc>EPa>EP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圖(1)所示是示波管的原理圖,它是由電子槍,豎直偏轉(zhuǎn)電極YY′、水平偏轉(zhuǎn)電極XX′和熒光屏組成。電子槍發(fā)射的電子打在熒光屏上將出現(xiàn)亮點,不加任何電壓時,電子打在熒光屏中心。若亮點很快移動,由于視覺暫留關(guān)系,能在熒光屏看到一條亮線。現(xiàn)在加上頻率較高的偏轉(zhuǎn)電壓,則(   )

A.如果只在偏轉(zhuǎn)電極XX′上加上如圖(2)所示的電壓,應觀察到一條水平亮線
B.如果只在偏轉(zhuǎn)電極YY′上加上如圖(3)所示U=Umsinωt的電壓,應觀察到一條正弦曲線如圖(4)
C.如果在偏轉(zhuǎn)電極YY′上加上如圖(3)所示U=Umsinωt,同時在偏轉(zhuǎn)電極XX′上加上圖(2)所示的電壓,應觀察到一條正弦曲線如圖(5)
D.如果在偏轉(zhuǎn)電極YY′上加上如圖(3)所示U=Umsinωt,同時在偏轉(zhuǎn)電極XX′上加上圖(2)所示的電壓,應觀察到一條正弦曲線如圖(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