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靜電場中,將一電子從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了正功,則(

A. 電場強度的方向一定是由A點指向B

B. 電場強度的方向一定是由B點指向A

C. 電子在A點的電勢能一定比在B點高

D. 電子在B點的電勢能一定比在A點高

【答案】C

【解析】

電子從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了正功,電場力方向可能由A點指向B點,也可能不沿A點到B點方向,所以電場強度的方向不一定是由B點指向A點。故AB錯誤。電子從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了正功,電子的電勢能一定減小,所以電子在A點的電勢能一定比在B點高。故C正確,D錯誤。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就在英國發(fā)生革命的同時,開始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革命也在英國達到了它的高潮階段……這兩大革命由此構(gòu)成了一幅17世紀的‘雙元革命’奇觀!辈牧现小翱茖W革命也在英國達到了它的高潮階段”的重要標志是指哪部著作的出版?

A. 《物種起源》

B. 《社會契約論》

C.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

D. 《純粹理性批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 1 所示,兩滑塊 A、B 用細線跨過定滑輪相連,B 距地面一定高度,A 可在細線牽引下沿足夠長的粗糙斜面向上滑動。已知=2 kg, =4 kg,斜面傾角θ=37°。 某時刻由靜止釋放 A,測得 A 沿斜面向上運動的圖象如圖 2 所示。已知 g=10sin 37°=0.6。求:

(1) A 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 A 沿斜面向上滑動的最大位移;

(3) 滑動過程中細線對 A 的拉力所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同一水平面上足夠長的固定平行導軌MN、PQ位于垂直于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中,導軌上有兩根金屬棒ab、cd,能沿導軌無摩擦滑動,金屬棒和導軌間接觸良好,開始ab、cd都靜止。現(xiàn)給cd一個向右的初速度v0,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cd始終做減速運動,ab始終做加速運動,并有可能追上cd

B. cd始終做減速運動,ab始終做加速運動,但肯定追不上cd

C. cd先做減速運動后做加速運動,ab先做加速運動后做減速運動

D. cd做減速運動,ab做加速運動,最終兩桿以相同的速度做勻速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把小磁針N極向東置于地磁場中,放手后小磁針將(從上向下看)(  )

A. 順時針轉(zhuǎn) B. 逆時針轉(zhuǎn)

C. 不動 D. 無法判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發(fā)射的第10 顆北斗導航衛(wèi)星是一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wèi)星,該衛(wèi)星的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有一定的夾角,它的運行周期是24小時.圖中的“8”字是該衛(wèi)星相對地面的運行軌跡,它主要服務(wù)區(qū)域為亞太地區(qū).已知地球半徑為R,地球靜止同步衛(wèi)星的軌道距地面高度約為地球半徑的6 倍,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為g.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該北斗衛(wèi)星的軌道半徑約為7R

B. 該北斗衛(wèi)星的線速度小于赤道上物體隨地球自轉(zhuǎn)的線速度

C. 圖中“8”字交點一定在赤道正上方

D. 依題可估算出赤道上物體隨地球自轉(zhuǎn)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約為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

A. 知道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氣體的摩爾質(zhì)量和密度,可以估算出該氣體中分子間的平均距離

B. 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經(jīng)歷一緩慢的絕熱膨脹過程,則氣體對外界做功,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減小.

C. 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固體顆粒的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反映

D. 沒有摩擦的理想熱機可以把吸收的能量全部轉(zhuǎn)化為機械能

E. 一定量的水變成的水蒸氣,其分子之間的勢能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對單擺的簡諧運動有下列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A. 單擺擺動中,擺球所受的繩的拉力與重力的合力就是向心力

B. 單擺擺動中,擺球所受的繩的拉力與重力的合力就是回復力

C. 單擺經(jīng)過平衡位置時所受的合外力為零

D. 單擺經(jīng)過平衡位置時所受的回復力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共點的三個力中,可能平衡的有(

A. 3N,4N,8N

B. 3N,5N,1N

C. 4N,7N,8N

D. 7N,9N,1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