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甲乙二人分乘兩只船在湖中釣魚,兩船相距24m.有一列水波在湖面上傳播,使每條船每分鐘上下振動10次,當(dāng)甲船位于波峰時乙船位于波谷,這時兩船間還有一個波峰.
(1)畫出示意圖.
(2)求水波的波長是多少米.
(3)求水波的波速.

分析 (1)圖甲船位于波峰時乙船恰位于波谷,兩船之間還有一個波峰,可知兩船之間的距離等于一個半波長,畫出波形.
(2)根據(jù)波形即可求出波長.
(3)由每條船每分鐘上下振動10次,求出每秒振動的次數(shù)即為頻率,再由波速公式v=λf求波速.

解答 解:(1)畫出示意圖如圖.
(2)甲船位于波峰時乙船恰位于波谷,兩船之間還有一個波峰,兩船之間的距離等于1.5個波長,即有:1.5λ=24m,λ=16m
(3)由題知,每條船每分鐘上下振動10次,則每秒振動$\frac{10}{60}$=$\frac{1}{6}$次,則波的頻率為:f=$\frac{1}{6}$Hz.
則波速為:v=λf=$\frac{16}{6}$=$\frac{8}{3}$m/s
答:(1)畫出示意圖如圖.
(2)水波的波長是16米.
(3)水波的波速為$\frac{8}{3}$m/s.

點評 考查由波動圖求解波長的能力.對于波往往根據(jù)空間距離研究波長,根據(jù)時間研究周期.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彈射器是航母制造中的關(guān)鍵技術(shù)之一,重型噴氣式戰(zhàn)斗機在水平跑道上需要滑行450m以上才能達到起飛速度,而即使當(dāng)今最大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甲板的長度也不過300余米,依靠彈射器是重型戰(zhàn)斗機在航母上起飛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已知美軍F-14戰(zhàn)斗機重3.0×107kg,在地面跑道上靠自身發(fā)動機提供動力需滑行450m才能到達250km/h的起飛速度,而這種戰(zhàn)斗機在“尼米茲”號航母上,在蒸汽彈射器和自身發(fā)動機動力的共同作用下,可在45m內(nèi)將速度加到250km/h.若F-14戰(zhàn)斗機無論在哪里加速度滑行,發(fā)動機動力和飛機受到的阻力都恒定,則“尼米茲”號上蒸汽彈射器使一架F-14戰(zhàn)斗機起飛至少要做多少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溫度計測溫原理就是熱平衡定律
B.溫度計讀出的示數(shù)是它自身這個系統(tǒng)的溫度,若它與被測系統(tǒng)熱平衡時,這一示數(shù)是被測系統(tǒng)的溫度
C.溫度計讀出的示數(shù)總是被測系統(tǒng)的溫度,無論是否達到熱平衡
D.溫度計與被測系統(tǒng)的溫度不相同時,讀不出示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用真空泵抽出某容器中的空氣.若容器的容積為V0,真空泵一次抽出空氣的體積為△V,設(shè)抽氣時氣體溫度不變,容器內(nèi)原來空氣的壓強為p0.求:抽氣N次后容器中氣體的壓強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所示,O為圓心,$\widehat{KN}$和$\widehat{LM}$是半徑分別為ON、OM的同心弧,在O處垂直紙面放置一載流直導(dǎo)線,電流方向垂直紙面向外,用一根導(dǎo)線圍成回路KLMN.當(dāng)回路中沿圖示方向通過電流時則回路(  )
A.向左移動
B.向右移動
C.KL邊垂直紙面向里運動,MN邊垂直紙面向外運動
D.KL邊垂直紙面向外運動,MN邊垂直紙面向里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從某高樓頂用30m/s的水平速度拋出一物體,樓房的高度h=80m (g=10m/s2).求:
(1)物體落地所用時間;
(2)落地時速度大小以及速度方向;
(3)物體的水平射程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如圖所示,A、B兩點相距10cm,E=100V/m,AB與電場線方向夾角θ=120°,求A、B兩點間的電勢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某裝甲部隊進行演習(xí),有甲、乙兩裝甲車沿平直公路從A地運動到B地,甲車在前半段位移上以v1=40km/h的速度運動,后半段位移上以v2=60km/h的速度運動;乙車在前半段時間內(nèi)以v1=40km/h的速度運動,后半段時間以v2=60km/h的速度運動,則甲、乙兩車在整個位移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的關(guān)系是.
A.甲車先到達B地B.乙車先到達B地
C.兩車同時到達D.由于位移未知,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