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時,先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帶有繩套的兩根細繩.實驗時,需要兩次拉伸橡皮條,一次是通過兩細繩用兩個彈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另一次是用一個彈簧秤通過細繩拉橡皮條.

1

A. 將橡皮條拉伸相同長度即可

B. 將橡皮條沿相同方向拉即可

C. 將彈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 將橡皮條和繩的結點拉到相同位置

2

A. 兩細繩必須等長

B. 彈簧秤、細繩、橡皮條都應與木板平行

C. 用兩彈簧秤同時拉細繩時兩彈簧秤示數(shù)之差應盡可能大

D. 拉橡皮條的細繩要短些

【答案】

1D

2B

【解析】試題分析:

1】本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即研究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根據(jù)合力與分力是等效的,本實驗橡皮條兩次沿相同方向拉伸的長度要相同.故AB錯誤;在白紙上標下第一次橡皮條和繩的結點的位置,第二次將橡皮條和繩的結點拉到相同位置,表明兩次效果相同,即兩個拉力和一個拉力等效,而彈簧稱不必拉到相同刻度.故C錯誤,D正確.故選D

2】細線的作用是能顯示出力的方向,所以不必須等長.故A錯誤;彈簧秤、細繩、橡皮條都應與木板平行,故B正確.用兩彈簧秤同時拉細繩時兩彈簧秤示數(shù)適當大一些,但是不需要示數(shù)之差盡可能大,故C錯誤.為了減小誤差,拉橡皮條的細繩要長些,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遠些,故D錯誤.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物體從A點運動到B點,合力對它所做的功為60J,物體在這一過程中動能增加了 J;物體經(jīng)過A點時的動能為20J,則物體經(jīng)過B點時的動能為 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物理學》中說:一切物體都具有某種自然本性,物體由其自然本性決定的運動稱之為自然運動, 而物體受到推、拉、提、舉等作用后的非自然運動稱之為受迫運動。伽利略、笛卡爾、牛頓等人批判地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這些說法,建立了新物理學:新物理學認為一切物體都具有的自然本性慣性。下列關于慣性運動的說法中不符合新物理學的是

A一切物體的自然運動都是速度不變的運動——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

B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是使物體做受迫運動即變速運動的原因

C豎直向上拋出的物體,受到了重力,卻沒有立即反向運動,而是繼續(xù)向上運動一段距離后才反向運動,是由于物體具有慣性

D可繞豎直軸轉動的水平圓桌轉得太快時,放在桌面上的盤子會向桌子邊緣滑去,這是由于盤子受到的向外的力超過了桌面給盤子的摩擦力導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科學家和他們的貢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伽利略發(fā)現(xiàn)了行星運動的規(guī)律

B. 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并計算出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引力大小

C. 笛卡爾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D. 法拉第通過實驗證實電場線是客觀存在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一定強度的入射光照射某金屬發(fā)生光電效應時,入射光的頻率越高,單位時間內(nèi)逸出的光電子數(shù)就越多

B各種氣體原子的能級不同,躍遷時發(fā)射光子的能量頻率)不同,因此利用不同的氣體可以制成五顏六色的霓虹燈

C德布羅意在愛因斯坦光子說的基礎上提出物質(zhì)波的概念,認為只有高速運動的粒子才具有波粒二象性

D核力將核子束縛在核內(nèi),說明核力一定是吸引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一根細繩將一重物吊在電梯內(nèi)的天花板上,在下列四種情況中,繩的拉力最大的是( )

A.電梯勻速上升 B.電梯勻速下降

C.電梯加速上升 D.電梯加速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學習物理除了知識的學習外,還要領悟并掌握處理物理問題的思想與方法下列關于物理學中的思想方法,敘述正確的是

A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時采用了微元法

B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實驗中使用了理想實驗法

C在探究決定導線電阻大小的因素實驗中采用了控制變量法

D法拉第在研究電磁感應現(xiàn)象時運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個物體在相互垂直的恒力F1和F2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突然撤去F2,則物體以后的運動情況是

A物體做勻變速曲線運動

B物體做變加速曲線運動

C物體沿F1的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D物體做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物理學史上,首次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的科學家是( )

A. 焦耳 B. 牛頓 C. 歐姆 D. 愛因斯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