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I)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為了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和檢驗兩個小球的碰撞是否為彈性碰撞(碰撞過程中沒有機械能損失),某同學選取了兩個體積相同、質量不等的小球,按下述步驟作了如下實驗:
①用天平測出兩個小球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且m1>m2;
②如圖1安裝好實驗裝置.將斜槽AB固定在桌邊,使槽的末端點的切線水平,將一斜面BC連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2,讓小球m1從斜槽頂端A處由靜止?jié)L下,記下小球m1在斜面上的落點位置;
④將小球m2放在斜槽前端邊緣處,讓小球m1從斜槽頂端A處由靜止?jié)L下,使它們發(fā)生碰撞,記下小球m1和 m2在斜面上的落點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個落點位置到斜槽末端點B的距離.圖中D、E、F點是該同學記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幾個落點位置,到B點的距離分別為LD、LE、LF
根據該同學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小球m1與 m2發(fā)生碰撞后,m1的落點是圖中的
D
D
點,m2的落點是圖中的
F
F
點;
(2)用測得的物理量來表示,只要滿足關系式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則說明碰撞中動量是守恒的;
(3)用測得的物理量來表示,只要再滿足關系式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則說明兩小球的碰撞是彈性碰撞.
(II)現有一電池,其電動勢E約為9V,內阻r在35~55Ω范圍內,最大允許電流為50mA.為測定這個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某同學利用如圖2甲所示的電路進行實驗.圖中電壓表的內電阻很大,對電路的影響可以不計;R為電阻箱,阻值范圍為0~9999Ω; R0為保護電阻.
(1)實驗室備有的定值電阻R0有以下幾種規(guī)格,本實驗應選用
C
C

A.10Ω,2.5W    B.50Ω,1.0W     C.150Ω,1.0W      D.1500Ω,5.0W
(2)按照圖2甲所示的電路圖,將圖2乙的實物連接成實驗電路.
(3)該同學接好電路后,閉合開關S,調整電阻箱的阻值讀出電壓表的示數U,再改變電阻箱阻值,取得多組數據,然后通過作出有關物理量的線性圖象,求得電源的電動勢E和內阻r.
a.請寫出與你所作線性圖象對應的函數表達式
1
U
=
r
E
1
R
 
0
+R
+
1
E
1
R
 
0
+R
=
E
r
1
U
-
1
r
1
U
=
r
E
1
R
 
0
+R
+
1
E
1
R
 
0
+R
=
E
r
1
U
-
1
r

b.請在圖2丙的虛線框內坐標中作出定性圖象(要求標明兩個坐標軸所表示的物理量,用符號表示)
c.圖2丙中
縱軸截距的倒數或斜率除以縱軸截距的絕對值
縱軸截距的倒數或斜率除以縱軸截距的絕對值
表示E,
斜率除以縱軸的截距或縱軸截距的倒數的絕對值
斜率除以縱軸的截距或縱軸截距的倒數的絕對值
表示r.
分析:本題Ⅰ的關鍵是明確小球1碰后的速度
v
 
1
小于不碰小球時的速度
v
 
0
,小球2碰后的速度
v
 
2
大于小球1的速度
v
 
0
,然后再根據平拋規(guī)律和動量守恒定律即可得出相應結果;題Ⅱ的關鍵是首先根據電池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求出電路中的最小電阻,即可選出定值電阻的阻值;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求出電壓表讀數U與電阻箱電阻R和
R
 
0
的一次函數表達式,再結合有關斜率和截距的概念即可求解.
解答:解:(I)(1)由動量守恒定律可知,小球碰后的速度
v
 
1
小于不放小球
m
 
2
時的速度
v
 
0
,小球
m
 
2
的速度大于小球
m
 
1
的速度
v
 
0
,再由平拋規(guī)律可知,小球
m
 
1
不碰
m
 
2
時在斜面上的落點位置是E點,小球
m
 
1
與 
m
 
2
發(fā)生碰撞后,
m
 
1
的落點是圖中的D點,
m
 
2
的落點是F點.
(2)設D、E、F三點距離斜槽末端的水平距離分別為
L
 
D
、
L
 
E
、
L
 
F
,豎直距離分別為
h
 
D
、
h
 
E
、
h
 
F
,離開斜槽時對應的水平速度分別為
v
 
1
、
v
 
0
、
v
 
2
,由平拋規(guī)律可得:
v
 
1
=
L
 
D
?
g
2h
 
D
,
v
 
0
=
L
 
E
?
g
2h
 
E
v
 
2
=
L
 
F
?
g
2
h
 
F
,
由幾何關系可知,
h
 
D
=
L
 
D
tanθ
,
h
 
E
=
L
 
E
tanθ
,
h
 
F
=
L
 
F
tanθ
,代入以上各式可整理為:
v
 
1
=
gL
 
D
2tanθ
,
v
 
0
=
gL
 
E
2tanθ
v
 
2
=
gL
 
F
2tanθ
…①
再由動量守恒定律應有:
m
 
1
v
 
0
=
m
 
1
v
 
1
+m
 
2
v
 
2

整理可得: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②
可見,若滿足關系式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則說明動量是守恒的.
(3)如果碰撞過程沒有能量損失應滿足:
1
2
m
 
1
v
2
0
=
1
2
m
 
1
v
2
1
+
1
2
m
 
2
v
2
2

將①代入上式可得: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可見,只要再滿足關系式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則說明兩小球的碰撞是彈性碰撞.
(II)(1)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知,電路中的最小電阻為:
R
 
min
=
E
I
 
min
=
9
50
×10
-3
 
=180Ω
顯然A、B選項中定值電阻過小,所以A、B不行,而C選項可行;
若D選項時,由于定值電阻阻值太大,則通過電路中電流太小,因而電壓表的讀數變化太不明顯,導致誤差過大,所以D不行. 
(2)電路圖如圖所示:

(3)方法一 a、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應有:E=U+
U
R
 
0
+R
?r

可整理為:
1
U
=
r
E
1
R
 
0
+R
+
1
E
1
R
 
0
+R
=
E
r
1
U
-
1
r

b、由a中表達式并結合數學函數y=kx+b可知,
1
U
-
1
R
 
0
+R
圖象或
1
R
 
0
+R
-
1
U
圖象如圖所示:

c、由圖可知,方法一圖象中,圖象斜率k=
r
E
,縱軸截距b=
1
E
,可解得E=
1
b
,r=
k
b

方法二圖象中,圖象斜率k=
E
r
,縱軸截距b=-
1
r
,可解得r=-
1
b
,E=-k?
1
b

即方法一中,圖丙中縱軸截距的倒數表示E,斜率除以縱軸的截距表示r.
方法二中,圖丙中斜率除以縱軸截距的絕對值表示E,縱軸截距的倒數的絕對值表示r,
故答案為:(Ⅰ)(1)D,F;(2)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3)
m
 
1
L
 
E
=
m
 
1
L
 
D
+m
 
2
L
 
F

         (Ⅱ)(1)C;(2)如圖;(3)a:
1
U
=
r
E
1
R
 
0
+R
+
1
E
1
R
 
0
+R
=
E
r
1
U
-
1
r
點評:要明確兩小球發(fā)生彈性碰撞的規(guī)律是:滿足動量守恒定律、碰后能量不能大于碰前的能量、不能發(fā)生第二次碰撞;遇到涉及圖象的問題,應首先根據物理規(guī)律求出有關圖象縱軸物理量與橫軸物理量的函數表達式,然后根據斜率和截距的有關概念求解即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10?海淀區(qū)一模)I. 如圖1所示為“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的實驗裝置.
①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本實驗要求的是
A
A
.(選填選項前面的字母)
A.入射球比靶球質量大或者小均可,但二者的直徑必須相同
B.在同一組實驗的不同碰撞中,每次入射球必須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
C.安裝軌道時末端必須水平

D.需要的測量儀器有天平和刻度尺
②實驗中記錄了軌道末端在記錄紙上的豎直投影為O點,經多次釋放入射球,在記錄紙上找到了兩球的平均落點位置M、P、N,并測得它們到O點的距離分別為
.
BM
、
.
OP
.
ON
.已知入射球的質量為m1,靶球的量為m2,則需驗證的以上各量間的關系式是
m1
.
OP
=m1
.
OM
+m
2
.
ON
m1
.
OP
=m1
.
OM
+m
2
.
ON

II.用一段長為80cm的金屬絲做“測定金屬的電阻率”的實驗.
①用螺旋測微器測量金屬絲的直徑,結果如圖③所示,讀數為
0.935
0.935
mm.
②用多用電表的歐姆擋粗測電阻絲的電阻,結果如圖②所示,阻值約為
6
6
Ω.
③在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金屬絲的電阻時,提供下列供選擇的器材:
A.直流電源(電動勢約為4.5V,內阻很小)
B.電壓表(量程0~3V,內阻約3kΩ)
C.電壓表(量程0~15V,內阻約15kΩ)
D.電流表(量程0~0.6A,內阻約0.125Ω)
E.電流表(量程0~3A,內阻約0.025Ω)
F.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0~15Ω,額定電流1A)
G.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0~500Ω,額定電流2A)
H.開關、導線.
要求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并能測得多組數據,在供選擇的器材中,電流表應選擇
D
D
,電壓表應選擇
B
B
,滑動變阻器應選擇
F
F
.(填字母代號)
④根據上面選擇器材,完成圖④中實驗電路的連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Ⅰ.在“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的實驗中,讓質量為m1的小球從斜槽軌道上某處自由滾下,與靜止在軌道末端的質量為m2的小球發(fā)生對心碰撞,如圖所示。某位同學認為實驗中必須遵守如下事項:?

A.斜槽軌道必須是光滑的?          B.軌道末端必須水平?

C.m1不能小于m2?                  D.入射小球m1每次必須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

E.實驗中必須測量桌面離地面的高度?

你認為其中正確的是   (填入相應的字母)。?

Ⅱ.一個標有“4 V,2 W”的燈泡,要通過實驗作出這個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F有下列器材供選用:?

A.電壓表(0~5 V,內阻10 kΩ)?         B.電壓表(0~10 V,內阻20 kΩ)?

C.電流表(0~0.3 A,內阻1 Ω)?         D.電流表(0~0.6 A,內阻0.4 Ω)?

E.滑動變阻器(10 Ω,2 A)?             F.直流電源(6 V),開關一個,導線若干?

①實驗中所用電壓表應選用         ,電流表應選用      (用字母表示)。?

②為使實驗誤差盡量減小,要求電壓從零開始多取幾組數據,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把實物連成滿足實驗要求的電路。?

③某同學通過實驗得到的數據如下表。

電流表讀數I/A

0

0.10

0.20

0.30

0.40

0.50

電壓表讀數U/V

0

0.2

0.4

1.1

2.0

3.9

請在坐標紙上作出燈泡的I-U圖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1屆重慶南開中學高三5月月考理科綜合物理試題 題型:實驗題

(1)為了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和檢驗兩個小球的碰撞是否為彈性碰撞(碰撞過程中沒有機械能損失),某同學選取了兩個體積相同、質量不等的小球,按下述步驟做了如下實驗:

I.用天平測出兩個小球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且m1>m2

II.按照如圖所示的那樣,安裝好實驗裝置,將斜槽AB固定在桌邊,使槽的末端點的切線水平,將一斜面BC連接在斜槽末端.

III.先不放小球m2,讓小球m1從斜槽頂端A處由靜止開始滾下,記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落點位置.

IV.將小球m2放在斜槽前端邊緣處,讓小球m1從斜槽頂端A處滾下,使它們發(fā)生碰撞,記下小球m1和小球m2在斜面上的落點位置.

V.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個落點位置到斜槽末端點B的距離.圖中D、E、F點是該同學記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幾個落點位置,到B點的距離分別為LD、LE、LF

根據該同學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①小球m1與m2發(fā)生碰撞后,m1的落點是圖中的        點,m2的落點是圖中的____點,

②下列關系式中只要滿足____,則說明碰撞中動量是守恒的:(填關系式前的字母代號)

A.                              B.

C.                   D.

③只要再滿足關系式____,則說明兩小球的碰撞是彈性碰撞.(填關系式前的字母代號)

A.                              B.

C.                   D.

   (2)甲、乙兩同學使用完全相同的器材用伏安法測量同一未知電阻Rx的阻值,電流表A(量程0~5mA,內阻約l0Ω),電壓表V(量程0~3V,內阻約3000Ω),最大阻值為1700Ω的滑動變阻器,電源E(電動勢約為3V),開關S,導線若干,兩人將其測量數據繪成U—I圖象后如圖甲和圖乙所示。

①由圖甲得Rx=    Ω;由圖乙得Rx=    Ω(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②在下面右側方框中已經畫出乙同學所用的測量電路,請在左側方框中畫出甲同學所用的測量電路,并由測量結果判定       同學測量結果較為準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1年8月理科綜合物理實驗試卷(二)(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I. 如圖1所示為“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的實驗裝置.
①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本實驗要求的是______.(選填選項前面的字母)
A.入射球比靶球質量大或者小均可,但二者的直徑必須相同
B.在同一組實驗的不同碰撞中,每次入射球必須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
C.安裝軌道時末端必須水平

D.需要的測量儀器有天平和刻度尺
②實驗中記錄了軌道末端在記錄紙上的豎直投影為O點,經多次釋放入射球,在記錄紙上找到了兩球的平均落點位置M、P、N,并測得它們到O點的距離分別為、.已知入射球的質量為m1,靶球的量為m2,則需驗證的以上各量間的關系式是______OP=m1
.
OM
+m
2
.
O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