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東城區(qū)三模)電子所帶電荷量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密立根所做的油滴實驗測得的.密立根油滴實驗的原理如圖所示,兩塊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屬板與電源相連接,使上板帶正電,下板帶負電,油滴從噴霧器噴出后,經(jīng)過上面金屬板中間的小孔,落到兩板之間的勻強電場中,在強光照射下,觀察者通過顯微鏡觀察油滴的運動.大多數(shù)油滴在經(jīng)過噴霧器噴嘴時因摩擦而帶電,密立根通過實驗測得數(shù)千個油滴所帶電荷量,并分析得出這些電荷量都等于某個最小電荷量的整數(shù)倍,這個最小電荷量即電子所帶電荷量.
從噴霧器噴出的小油滴可以視為球形,小油滴在空氣中下落時受到的空氣阻力大小跟它下落的速度v的大小成正比,即f=6πηr v,式中r為油滴的半徑,η為粘度系數(shù).
(1)實驗中先將開關S斷開,測出小油滴下落一段時間后達到勻速運動時的速度v
1,已知油的密度為ρ,粘度系數(shù)為η,空氣的浮力遠小于重力,可以忽略,試由以上數(shù)據(jù)計算小油滴的半徑r.
(2)待小油滴向下運動的速度達到v
1后,將開關S閉合,小油滴受電場力作用,最終達到向上勻速運動,測得勻速運動時的速度v
1,已知兩金屬板間的距離為d,電壓為U,試由以上數(shù)據(jù)計算小油滴所帶的電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