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木塊A、B用一輕彈簧拴接,靜置于水平地面上,如圖中a所示,現(xiàn)用一豎直向上的恒力F拉動木板A,使木塊A由靜止向上做直線運動,如圖中b所示,當木塊A運動到最高點時,木塊B恰好要離開地面,在這一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設(shè)此過程彈簧始終處于彈性限度內(nèi))


  1. A.
    木塊A的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2. B.
    彈簧的彈性勢能先增大后減小
  3. C.
    木塊A的動能先增大后減小
  4. D.
    兩木塊A、B和輕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先增大后減小
C
分析:先對物體B受力分析,可得物體B受到的彈簧彈力先向下,不斷減小后反向增加,知道離開地面為止;再分析物體A運動情況,先由靜到動,再由動到靜;最后分析受力情況,受重力、彈簧的彈力和已知拉力,由于彈簧彈力先減小,到零后反向增加,得到合力先向上減小,后向下增加,平衡位置速度最大.
解答:A、物體A在初始位置時,重力和彈力平衡,合力等于拉力;物體B要離開地面瞬間,物體A受重力、彈簧對其向下的拉力(等于物體B重力)和已知拉力F,此時物體A運動到最高點,速度為零,說明平衡位置在末位置下方,故加速度先減小后反向增加,故A錯誤;
B、由于彈簧先壓縮后伸長,故彈性勢能先減小后增加,故B錯誤;
C、木塊A先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后作加速度增加的減速運動,故C正確;
D、上升過程,由于拉力一直對兩木塊A、B和輕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做功,故系統(tǒng)機械能不斷增加,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關(guān)鍵明確物體A的運動情況,先向上做加速度不斷減小的加速運動,加速度減為零時,速度達到最大,然后做加速度不斷增加的減速運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兩個小木塊A和B用細線連在一起,中間夾著一輕質(zhì)彈簧,放在光滑的水平臺面上.現(xiàn)將細線燒斷,木塊A、B被彈簧彈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點與平臺邊緣的水平距離分別為lA=1m,lB=2m,如圖所示.則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2-2013學年湖北省團風中學高二3月月考物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兩塊小木塊AB中間夾著一輕質(zhì)彈簧,用細線捆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臺面上,將細線燒斷,木塊A、B被彈簧彈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點與平臺邊緣的水平距離分別為lA="1" m,lB="2" m,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木塊A、B離開彈簧時的速度大小之比vAvB=2∶1
B.木塊A、B的質(zhì)量之比mAmB=2∶1
C.木塊A、B離開彈簧時的動能之比EAEB=1∶2
D.彈簧對木塊A、B的沖量大小之比IAIB=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4屆湖北省高二3月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兩塊小木塊AB中間夾著一輕質(zhì)彈簧,用細線捆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臺面上,將細線燒斷,木塊AB被彈簧彈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點與平臺邊緣的水平距離分別為lA="1" m,lB="2" m,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木塊A、B離開彈簧時的速度大小之比vAvB=2∶1

B.木塊A、B的質(zhì)量之比mAmB=2∶1

C.木塊A、B離開彈簧時的動能之比EAEB=1∶2

D.彈簧對木塊A、B的沖量大小之比IAIB=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2屆河北省高二下學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試題 題型:選擇題

兩塊小木塊AB中間夾著一輕質(zhì)彈簧,用細線捆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臺面上,將細線燒斷,木塊A、B被彈簧彈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點與平臺邊緣的水平距離分別為lA=1 m,lB=2 m,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木塊A、B離開彈簧時的速度大小之比vAvB=1∶2

B.木塊A、B的質(zhì)量之比mAmB=2∶1

C.木塊A、B離開彈簧時的動能之比EAEB=1∶2

D.彈簧對木塊A、B的沖量大小之比IAIB=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棗莊一模 題型:單選題

兩個小木塊A和B用細線連在一起,中間夾著一輕質(zhì)彈簧,放在光滑的水平臺面上.現(xiàn)將細線燒斷,木塊A、B被彈簧彈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點與平臺邊緣的水平距離分別為lA=1m,lB=2m,如圖所示.則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木塊A、B離開彈簧時的速度大小之比vA:vB=1:2
B.木塊A、B的質(zhì)量之比mA:mB=2:1
C.木塊A、B離開彈簧時的動能之比EkA:EkB=1:2
D.彈簧對木塊A、B的沖量大小之比IA:IB=1:2
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