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欲以圖甲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加速度與物體受力和質量的關系”.圖中A為小車,B為裝有砝碼的小盤,C為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小車通過紙帶與打點計時器相連,小車的質量為,小盤(及砝碼)的質量為.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
A.實驗時先放開小車,再接通打點計時器的電源
B.每次改變小車質量時,應重新平衡摩擦力
C.本實驗中應滿足遠小于的條件
D.在用圖象探究小車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應作圖象
(2)實驗中,得到一條打點的紙帶,如圖乙所示,已知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且間距、、、、、已量出,則小車加速度的計算式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學平衡好摩擦阻力后,在保持小車質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多次改變砝碼重力,作出小車加速度a與砝碼重力F的圖象如圖丙所示.若牛頓第二定律成立,重力加速度,則小車的質量為__________ ,小盤的質量為__________ .(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4)實際上,在砝碼的重力越來越大時,小車的加速度不能無限制地增大,將趨近于某一極限值,此極限值為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根據(jù)速度定義式v= ,當△t極小時, 就可以表示物體在t時刻的瞬時速度,該定義運用了極限的思想方法
B.英國科學家牛頓在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時,提出了著名的斜面實驗.該實驗運用了理想實驗的方法
C.在探究加速度、力、質量三者之間的關系時,先保持質量不變研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再保持力不變研究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該實驗運用了控制變量法
D.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采用了實驗和邏輯推理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停放著小車B,車上左端有一可視為質點的小物塊A,A和B之間的接觸面前一段光滑,后一段粗糙,且后一段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4,小車長L=2m,A的質量 mA=1kg,B的質量mB=4kg,現(xiàn)用12N的水平力F向左拉動小車,當A到達B的最右端時,兩者速度恰好相等,求:
(1)A在B的光滑和粗糙部分運動時,兩個物體的加速度;
(2)A和B間光滑部分的長度.(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位科學家曾欣喜若狂地說:“16年了……我終于走向光明,認識到的真理遠超出我的熱切期望。”的確,他把幾千個數(shù)據(jù)歸納成簡潔的幾句話,形成三大行星運動定律,這位科學家是
A.亞里士多德B.伽利略
C.開普勒D.牛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所示,質量足夠大、截面是直角梯形的物塊靜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兩個側面恰好與兩個固定在地面上的壓力傳感器X和Y,相接觸.圖中AB高H=0.3m,AD長L=0.5m,斜面傾角θ=37°.可視為質點的小物塊P(圖中未畫出)質量m=1kg,它與斜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μ可以通過更換斜面表面的材料進行調節(jié)(調節(jié)范圍是0≤μ≤1).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取l0m/s2 .
(1)令μ=0,將P由D點靜止釋放,求P在斜面上的運動時間;
(2)將X和Y接到同一數(shù)據(jù)處理器上,已知當X和Y受到物塊壓力時,分別顯示正值和負值.對于不同的μ,每次都在D點給P一個沿斜面向下足夠大的初速度以保證它能滑離斜面,求滑行過程中處理器顯示的讀數(shù)F隨μ變化的關系表達式,并在圖2坐標系中畫出其函數(shù)圖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車沿同方向做直線運動,某時刻甲車在距離乙車前方x0=20m處v1=16m/s的初速度,a=2m/s2的加速度作勻減速直線運動;乙車在后以v2=8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求:
(1)兩車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離.
(2)經(jīng)多長時間兩車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圖中長木板水平固定.
(1)實驗過程中,打點計時器應接在(填“直流”或“交流”)電源上,調整定滑輪的高度,使 .
(2)實驗過程中,某同學得到一條紙帶,如圖2所示,每隔五個計時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記為圖0、1、2、3點.測得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分別為x1=0.96cm,x2=6.17cm,x3=11.38cm,打點計時器的電源頻率為50Hz.則小車加速度大小a=m/s2(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3)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測得木塊的質量為M,砝碼盤和砝碼的總質量為m.若測得木塊的加速度大小為a,則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表達式為μ=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題: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彈簧測力計A掛于固定點P,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M.彈簧測力計B的一端用細線系于O點,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結點O靜止在某位置.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shù),并在貼于豎直木板的白紙上記錄O點的位置和拉線的方向.
(1)本實驗用的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單位為N,圖中A的示數(shù)為N.
(2)下列不必要的實驗要求是 . (請?zhí)顚戇x項前對應的字母)
A.應測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彈簧測力計應在使用前校零
C.拉線方向應與木板平面平行
D.改變拉力,進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使O點靜止在同一位置
(3)某次實驗中,該同學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A的指針稍稍超出量程,請你提出兩個解決辦法.
答:方法1:;方法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1月22日以來,持續(xù)的中到大雪和北方來的寒流影響,古都南京全城開啟冰凍模式,道路積雪積冰嚴重,市民出行受到影響.質量為3t的汽車,以40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駛,已知橡膠輪胎與普通路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0.6,與結冰地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0.2(g=10m/s2)
【1】汽車的重力為( 。
A. 3×102N B. 3×103N
C. 3×104N D. 3×105N
【2】在汽車正常行駛時,以汽車為參考系( 。
A. 路邊的樹是靜止的 B. 路邊的樹向后運動
C. 汽車里的乘客是運動的 D. 前方的汽車一定是運動的
【3】汽車在剎車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汽車對地面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對汽車的摩擦力
B. 汽車對地面的摩擦力與地面對汽車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C. 汽車對地面的摩擦力與地面對汽車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D. 汽車的速度在減小,汽車的慣性也在減小
【4】甲、乙兩輛相同的汽車分別在普通路面和結冰地面上,剎車滑行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下圖中x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能正確描述該過程的圖象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