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學年度棗莊市臺兒莊區(qū)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七年級歷史試卷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1―3頁,第Ⅱ卷4―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50分鐘。
第Ⅰ卷(選擇題)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給出四個選項,只有一項是正確的,請將正確答案填在下表中)
1.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
A.形成時期 B.發(fā)展時期 C.繁榮時期 D.衰落時期
2.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著新開通的大運河乘船去洛陽,他必須經過
A.通濟渠 B.永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
3.小君班上將舉行有關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故事會,他準備到圖書館去查找有關資料。你向他推薦以下哪部著作供其參考
A.《資政通鑒》 B.《紅樓夢》 C.《史記》 D.《道德經》
4.下列有關“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哪項敘述是錯誤的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視納諫,政治比較清明
D.農民占有一定土地,生產時間有所保證
5.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是在
A.唐高祖統(tǒng)治時期 B.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
C.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 D.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
6.下列內容符合唐朝經濟發(fā)展情況的有
①大面積興修水利
②稻米是當時最主要的農作物
③絲織業(yè)很發(fā)達,絲織技術高超
④定窯白瓷、汝窯青瓷享有盛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該詩句是說唐太宗
A.善于用人 B.虛心納諫 C.科舉取士 D.勤政愛民
8.世界遺產布達拉宮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始建于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吐蕃的唐朝公主而建,這位公主是
A.昭君 B.文成公主 C.金城公主 D.武則天
9.唐代的繁榮與開放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外交流的發(fā)展有關,以下最能表明中國人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到來
10.到唐朝來的日本遣唐使,在組織性質上屬于
A.政府派出的使團 B.民間旅游團體
C.民間文化團體 D.對外經貿團體
11.“趙州橋什么人兒修?玉石的欄桿什么人留?什么人騎驢橋上走?……”這是河北民歌《小放!返母柙~。趙州橋的設計和主持建造者是
A.祖沖之 B.賈思勰 C.魯班 D.李春
12.唐朝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的詩歌風格有很大差異是因為
A.兩人對統(tǒng)治者態(tài)度不同
B.兩人生活的遭遇與生活的時代環(huán)境不同
C.李白愛好游覽祖國名山大川
D.杜甫注重描繪社會的黑暗
13.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因為
A.美、英、法、日等國的“探險隊”從這里劫掠了大批寶物
B.有大量的碑刻書法
C.建筑具有獨特藝術
D.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塑像和文書、佛經
14.下列哪一項是沒有聯(lián)系的
A.宋太祖一一陳橋兵變 B.寇準――澶淵之盟
C.阿骨打――占領幽云十六州 D.黑水?砣――女真
15.北宋和南宋時期,統(tǒng)治者與周邊民族政權遼、西夏和金都達成了和議,其條件共同之處是
A.割讓土地 B.送“歲幣” C.向對方稱臣 D.主動講和
16.宋朝時期,成為南方第一位的糧食作物是
A.水稻 B.小麥 C.粟 D.大豆
17.宋高宗對大臣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這段諭詣說明南宋政府
A.對官吏知人善任 B.善于理財擴大稅源
C.重視海外貿易 D.注意減輕人民負擔
18.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為
A.達官貴人的需要 B.士大夫的提倡
C.市民階層不斷壯大 D.農民的需要
19.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一詞中所說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屬于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黨項族
20.西藏正式成為我國的一個省級行政區(qū)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第Ⅱ卷(非選擇題)
二、非選擇題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別描述了唐朝哪兩位皇帝統(tǒng)治時期的繁榮景象?(4分)
23.岳飛是南宋智勇過人,滿腹韜略的名將,卻因受屈而死,年僅39歲。后人仿照杜甫在《丞相祠》中憑吊諸葛亮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寫下了岳飛“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淚滿巾”的詩句。
請回答:(10分)
(1)材料中岳飛“出師”所抗擊的是哪支軍隊?(4分)
(2)岳飛是如何被“冤死”的?(4分)
(3)“常使后人淚滿巾”表達了后人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4分)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