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考文言詩文復習妙法小貼士完全手冊
1怎樣合理有效地進行課前預習
首先,要明確預習的目標。
就文言課文的學習來講,預習階段理應落實如下幾方面內容: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必要的文學常識。比如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們在課前預習時,就應大致了解陶淵明的生平,了解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了解他對中國田園詩的杰出貢獻,順便復習、拓展一下陶淵明詩文中的名句,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
(2)了解寫作背景。盡管這一點不能一概而論,但對于有些課文的學習,則是十分必要的,《桃花源記》即是。
(3)結合課文注釋,基本疏通文意。記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等到課堂上再向老師提問。
(4)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爭取解決“寫了什么”和“怎么寫的”兩個問題。仍以《桃花源記》為例,我們在預習時,應思考:作品描繪的是一片怎樣的凈土樂土?歷史學和社會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作品中的這種理想社會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既然如此,陶淵明為什么要寫這篇作品,后人為什么又樂于閱讀呢?
其次,要養(yǎng)成認真預習的習慣。
不少同學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預習環(huán)節(jié)可有可無,這種認識是大錯特錯的。預習,有助于我們有的放矢地聽課;預習,不知不覺地在鍛煉我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預習,客觀上有助于我們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思維品質。預習,我們不可等閑視之。
2閱讀文言所強調的整體意識指什么?
文言文跟現(xiàn)代文比較,語言上有不少差異,表現(xiàn)在古今詞義的變化、詞類的活用、句式的不同等方面。閱讀文言所強調的整體意識,是指不拘泥于個別疑難字詞的解釋求證,能從整體上大致讀懂文意。比如,你讀的是一段人物傳記,你就可著眼于全文主要寫了哪些事,表現(xiàn)了傳主怎樣的性格、志趣。至于有些費解的字詞,我們完全可以跳過。
我們以2008年江蘇無錫中考文言閱讀《芳容至孝》為例,來說一說文言閱讀的整體意識。這是一則課外選段,從文題能看出,該文的主人公叫芳容,選文要表現(xiàn)其“至孝”的一面。通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選文記敘了芳容接受祖父母臨終遺命,不遠千里,終于找到客死異地的父親的骸骨,歸葬祖墓的經過。這便是通過整體閱讀感知的內容。第11題為:全文表現(xiàn)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這便要求在整體讀懂文意的基礎上加以概括。答題時應注意“哪些”這一關鍵信息,就是說,你如果只答“至孝”,是不能得全分的。再讀原文,你會感受到主人公的意志剛強、堅忍不拔。想想,在重病纏身、臥床不起的艱難處境下,他毅然決然地堅持了下來,確實難能可貴。進一步探究,我們還能看出主人公一言九鼎的品格:既然答應了祖父母,就一定要做到
3誦讀時,怎樣讀準字音?
誦讀文言文,應特別注意三種“異讀”(一個字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讀音)。
(1)通假異讀。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較常見,通假字跟本字的讀音大多不同,我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讀其本字的音。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就不能讀“shuō”,而應讀“yuè”;這里的“說”通“悅”,愉快的意思!短一ㄔ从洝防铩氨阋家”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這里的“要”通“邀”,邀請的意思。
(2)古音異讀。古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專有名詞,凡是《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未作出規(guī)定的,我們仍應按傳統(tǒng)的音去讀。像“可汗問所欲”中的“可汗”,是對過去某些少數(shù)民族君主的稱呼,按古音應讀“kè hán”。
(3)破音異讀。這是指通過改變字音的辦法來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一種異讀。如“騎”現(xiàn)在只用作動詞,讀“qí”,但文言文中它還常作名詞用,讀“jì”,表示騎馬的人或戰(zhàn)馬,“翩翩兩騎來是誰”與“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騎”都讀“jì”。
另外,文言文中有一些現(xiàn)在不常用的字,我們要仔細辨清字形,查明字音,切不可以形近字的音去替代,或者讀“半邊字”。如“及郡下,詣太守”的“詣”,應讀“yì”,不能誤讀為“zhǐ”。
4誦讀時,怎樣讀好節(jié)奏?
(1)古詩詞的誦讀節(jié)奏。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