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gzyw 來源: 題型:語言文字應用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練習。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對“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紀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時候就非常憂郁,特別暗淡。雨果說,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個不定期的緩刑期;我們只有一個短暫的期間,然后我們所呆的這塊地方就不再會有我們了。
后來,雨果這個充滿悲觀主義色彩的回答,竟有意無意地成了20世紀40年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的先聲之一。因為加繆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臘神話中終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遠推一塊巨石上山,當石塊靠近山頂時又滾下來,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環(huán)不息。
然而,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的時候,幾乎是另一種調(diào)子。因為詩人的一生實在是富有偉大創(chuàng)造力、為人類文化作出了很大貢獻的一生。1824年1月27日,風燭殘年的歌德在同愛克曼交談的時候,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人們通常把我看成是一個最幸運的人,我自己也沒有什么可抱怨的,對我這一生所經(jīng)歷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說,我活了七十五歲,沒有哪一個月過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將是這番話的清楚說明。
——讀者,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這個問題,在康德哲學體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斷言,全部哲學事業(yè)都可以歸結(jié)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75歲的時候,康德不是用話語而是用他一生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用他在哲學這塊精神園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驚異的能力——想像力——創(chuàng)造文化的生物?!霸谏钪羞_到了(絕對)滿意——這本身就是一個征候,它表明這是一種無所事事的安謐,一切動機都已停止,感覺以及與此相關的活動也遲鈍了。但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就像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一樣,是與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痹诳档驴磥恚司褪遣粩嗟剡M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愛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對友人說:“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從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點奇異的色彩。”
的確,愛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氣蓬勃,光霽日明,都是因為他總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對于他,生與死的區(qū)別僅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學問題,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統(tǒng)一結(jié)構(gòu),是不是在不斷地接近“他”,即接近斯賓諾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愛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樣勞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對話:
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愿有所息?!敝倌嵩唬骸吧鸁o所息?!?/P>
東、西方哲學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見解,的確給了我極深刻的印象。在我們?yōu)橹腥A民族騰飛于世界而奮力拼搏的時代,不妨賦予“生無所息”這句格言以嶄新的含義,寫在我們的旗幟上。
……
對往事的追憶,有好幾層意義。
在一些觸景生情的場合,往事歷歷,那風雨不蝕的記憶,實在是人性一種根深蒂固的表現(xiàn),那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心理沖力,就像春天來了,種子破土發(fā)芽不可抗拒一樣。
當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感到孤獨、寂寞的時候,他就會從一些甜美的回憶中得到某種難以言傳的慰藉和快樂;這快樂恐怕不下于歷史學家和地質(zhì)學家追溯某個王朝的興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樂趣。因為這些科學家崇奉這樣一句格言:“使已死的東西復活,其愉快不下于創(chuàng)造?!?/P>
況且,“使已死的東西復活”還有另一層更重大的意義:串起記憶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為了借助于昔日這面反射鏡來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
回憶無疑是許多杰出文學藝術(shù)作品的創(chuàng)造心理動機之一,同時也構(gòu)成了它們的一大內(nèi)容??梢哉f,沒有回憶,文學藝術(shù)就會失去光彩,干癟得不成樣子。
……
沒有回憶的人是殘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類和個人從本質(zhì)上說都是歷史的。人類的歷史意識給人類以智慧,使人類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有利于瞻望未來?;貞浘褪莻€人的歷史意識活動。沒有這種活動的人,甚至無法欣賞許多文學藝術(shù)作品,更談不上去從事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這樣評價《城南舊事》這部影片:“小孩片,沒勁!”說這種話的人,自己就是一個孩子。因為孩子是不會有多少回憶的。
唐詩宋詞的創(chuàng)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對往事的追憶: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
追憶往事就其本質(zhì)來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它們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來彌補現(xiàn)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說,夜夢是愿望的滿足;白日夢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實現(xiàn)。詩歌創(chuàng)作和夢(夜夢和白日夢)往往是一回事。唐詩宋詞不乏寫夢之作。蘇東坡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最能說明弗洛伊德學說的這一論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寫盡生離死別的伉儷之情的詞作,從詞人創(chuàng)作動機到內(nèi)容,都是夢和詞的交織(詞人原是醒著做夢的人)。由此可見,對往事的追憶,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本質(zhì)上也是幻想,也是夢。
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說得好:上天賜給人兩樣東西——希望和夢——來減輕他的苦難遭遇。
沒有希望的人,就是絕望的人,就是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沒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憶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細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紅血球;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志之一。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滿希望的人。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貝多芬就是在滿腦子的創(chuàng)作計劃中溘然長逝的。(他說他準備再寫出幾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個老小孩那樣同塵世告別。)
……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紀德國著名思想家兼文學家萊辛說過,不斷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貴。這是愛因斯坦最喜歡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為自己一生的座右銘,從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確,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滿足的,是不斷地追求,是追求的過程。充滿希望的旅行(過程),要比到達目的地好。
我以為,這是支配人類一切活動的一條最根本的心理學原理。
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說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畢加索也是這樣一位大藝術(shù)家。他在60歲學版畫技術(shù),70歲學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藝術(shù)美的熱情令人嘆服。他說:“永遠不會有這么一天……可以說‘我已經(jīng)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結(jié)束,便意味著你必須開始新的工作?!阌肋h都不能說‘結(jié)束’這兩個字?!?/P>
再讓我們來談談構(gòu)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對現(xiàn)實的把握吧!
“現(xiàn)實”是什么?
現(xiàn)代西方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家和操作主義物理學家都思索過這個問題。愛因斯坦也為這個問題傷透了腦筋。愛因斯坦認為,“現(xiàn)時”的經(jīng)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是同過去和將來在本質(zhì)上都不同的東西,然而這種重大的差別在物理學中并不出現(xiàn),也不可能出現(xiàn)。這種經(jīng)驗不能為科學所掌握,對他來說,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無可奈何的事。
對我們這些不是物理學家的人來說,自然沒有必要去為“現(xiàn)時”的物理意義而坐立不安。我們只滿足于對“現(xiàn)時”作日常經(jīng)驗的理解:“現(xiàn)時”的經(jīng)驗是每個人所專有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現(xiàn)時”,每個人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
至于筆者,則把現(xiàn)時(當前)看成是小學算術(shù)課本上的1,對未來的憧憬則看成是0。每個小學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語言來說,就是:偉大志向造就偉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現(xiàn)時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當前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才是未來美景最可靠的保證。否則,就會在一個個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歲月,浪費自己的青春年華。
可是,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把握不了現(xiàn)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會像初冬從樹上飄落下來的最后一片枯葉,在西風殘照中孤零零地漫無目的地亂舞。
至于回憶和希望的關系,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回憶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點希望,多一點晨光……
(1)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讀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 ]
A.打擾(r3o) |
游泳(y%ng) |
佇(ch))立 |
光霽(j@)日明 |
B.質(zhì)(zh@)樸 |
短暫(z4n) |
安謐(m@) |
迥(ji%ng)然不同 |
C.追溯(shu^) |
伉(k4ng)儷 |
崇奉(f8ng) |
溘(g4i)然長逝 |
D.嶄(zh3n)新 |
憧(ch#ng)憬 |
寂(j0)寞 |
根深蒂(t@)固 |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必竟 憂郁 挑剔 自強不息
B.干癟 真摯 蓬勃 萬古桓新
C.勞碌 慰藉 斜暉 循環(huán)不息
D.贍望 暮靄 衰竭 蹉跎歲月
(3)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句是
[ ]
A.他把它作為自己一生的座右銘,從中得到力量。
(寫在坐位右邊的,給人以激勵、警戒的格言。)
B.至于筆者,則把現(xiàn)時(當前)看成是小學算術(shù)課本上的1,對未來的憧憬則看成是0。
(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類的歷史意識給人類以智慧,使人類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
(人類對社會歷史的總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觸景生情的場合,往事歷歷,那風雨不蝕的記憶,實在是人性一種根深蒂固的表現(xiàn)。
(時光歲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損失。)
(4)根據(jù)文意,下列對“人是什么”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加繆和歌德都曾論及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但他們由此而引發(fā)的對“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學家,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家。但他們對自己人生意義的思考,卻有驚人的一致的見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個古老而深奧的哲學命題,也是每個人一生中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
D.雨果對“人是什么”的回答是憂郁和暗淡的,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來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的先驅(qū)。
(5)從全文看,作者闡釋“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總體思路是怎樣的?
(6)請概括作者個人對“人是什么”的回答。
(7)文中對“回憶”有一個定義,把它寫出來。作者認為追憶往事有哪幾層意義?把這幾層意義概括地寫出來。
(8)作者認為“追憶往事”和“憧憬未來”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共同點?作者這種認識是基于什么角度?
(9)作者認為,回憶、希望和現(xiàn)時三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它們和人有什么關系?
科目:gzyw 來源:一課3練 高三(全年)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練習。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對“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紀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時候就非常憂郁,特別暗淡。雨果說,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個不定期的緩刑期;我們只有一個短暫的期間,然后我們所呆的這塊地方就不再會有我們了。
后來,雨果這個充滿悲觀主義色彩的回答,竟有意無意地成了20世紀40年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的先聲之一。因為加繆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臘神話中終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遠推一塊巨石上山,當石塊靠近山頂時又滾下來,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環(huán)不息。
然而,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的時候,幾乎是另一種調(diào)子。因為詩人的一生實在是富有偉大創(chuàng)造力、為人類文化作出了很大貢獻的一生。1824年1月27日,風燭殘年的歌德在同愛克曼交談的時候,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人們通常把我看成是一個最幸運的人,我自己也沒有什么可抱怨的,對我這一生所經(jīng)歷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說,我活了七十五歲,沒有哪一個月過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將是這番話的清楚說明。
——讀者,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這個問題,在康德哲學體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斷言,全部哲學事業(yè)都可以歸結(jié)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75歲的時候,康德不是用話語而是用他一生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用他在哲學這塊精神園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驚異的能力——想像力——創(chuàng)造文化的生物?!霸谏钪羞_到了(絕對)滿意——這本身就是一個征候,它表明這是一種無所事事的安謐,一切動機都已停止,感覺以及與此相關的活動也遲鈍了。但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就像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一樣,是與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來,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愛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對友人說:“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從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點奇異的色彩?!?/P>
的確,愛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氣蓬勃,光霽日明,都是因為他總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對于他,生與死的區(qū)別僅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學問題,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統(tǒng)一結(jié)構(gòu),是不是在不斷地接近“他”,即接近斯賓諾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愛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樣勞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對話:
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愿有所息?!敝倌嵩唬骸吧鸁o所息?!?/P>
東、西方哲學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見解,的確給了我極深刻的印象。在我們?yōu)橹腥A民族騰飛于世界而奮力拼搏的時代,不妨賦予“生無所息”這句格言以嶄新的含義,寫在我們的旗幟上。
……
對往事的追憶,有好幾層意義。
在一些觸景生情的場合,往事歷歷,那風雨不蝕的記憶,實在是人性一種根深蒂固的表現(xiàn),那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心理沖力,就像春天來了,種子破土發(fā)芽不可抗拒一樣。
當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感到孤獨、寂寞的時候,他就會從一些甜美的回憶中得到某種難以言傳的慰藉和快樂;這快樂恐怕不下于歷史學家和地質(zhì)學家追溯某個王朝的興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樂趣。因為這些科學家崇奉這樣一句格言:“使已死的東西復活,其愉快不下于創(chuàng)造?!?/P>
況且,“使已死的東西復活”還有另一層更重大的意義:串起記憶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為了借助于昔日這面反射鏡來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
回憶無疑是許多杰出文學藝術(shù)作品的創(chuàng)造心理動機之一,同時也構(gòu)成了它們的一大內(nèi)容??梢哉f,沒有回憶,文學藝術(shù)就會失去光彩,干癟得不成樣子。
……
沒有回憶的人是殘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類和個人從本質(zhì)上說都是歷史的。人類的歷史意識給人類以智慧,使人類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有利于瞻望未來?;貞浘褪莻€人的歷史意識活動。沒有這種活動的人,甚至無法欣賞許多文學藝術(shù)作品,更談不上去從事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這樣評價《城南舊事》這部影片:“小孩片,沒勁!”說這種話的人,自己就是一個孩子。因為孩子是不會有多少回憶的。
唐詩宋詞的創(chuàng)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對往事的追憶: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
追憶往事就其本質(zhì)來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它們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來彌補現(xiàn)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說,夜夢是愿望的滿足;白日夢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實現(xiàn)。詩歌創(chuàng)作和夢(夜夢和白日夢)往往是一回事。唐詩宋詞不乏寫夢之作。蘇東坡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最能說明弗洛伊德學說的這一論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寫盡生離死別的伉儷之情的詞作,從詞人創(chuàng)作動機到內(nèi)容,都是夢和詞的交織(詞人原是醒著做夢的人)。由此可見,對往事的追憶,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本質(zhì)上也是幻想,也是夢。
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說得好:上天賜給人兩樣東西——希望和夢——來減輕他的苦難遭遇。
沒有希望的人,就是絕望的人,就是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沒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憶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細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紅血球;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志之一。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滿希望的人。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貝多芬就是在滿腦子的創(chuàng)作計劃中溘然長逝的。(他說他準備再寫出幾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個老小孩那樣同塵世告別。)
……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紀德國著名思想家兼文學家萊辛說過,不斷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貴。這是愛因斯坦最喜歡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為自己一生的座右銘,從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確,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滿足的,是不斷地追求,是追求的過程。充滿希望的旅行(過程),要比到達目的地好。
我以為,這是支配人類一切活動的一條最根本的心理學原理。
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說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畢加索也是這樣一位大藝術(shù)家。他在60歲學版畫技術(shù),70歲學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藝術(shù)美的熱情令人嘆服。他說:“永遠不會有這么一天……可以說‘我已經(jīng)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結(jié)束,便意味著你必須開始新的工作?!阌肋h都不能說‘結(jié)束’這兩個字?!?/P>
再讓我們來談談構(gòu)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對現(xiàn)實的把握吧!
“現(xiàn)實”是什么?
現(xiàn)代西方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家和操作主義物理學家都思索過這個問題。愛因斯坦也為這個問題傷透了腦筋。愛因斯坦認為,“現(xiàn)時”的經(jīng)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是同過去和將來在本質(zhì)上都不同的東西,然而這種重大的差別在物理學中并不出現(xiàn),也不可能出現(xiàn)。這種經(jīng)驗不能為科學所掌握,對他來說,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無可奈何的事。
對我們這些不是物理學家的人來說,自然沒有必要去為“現(xiàn)時”的物理意義而坐立不安。我們只滿足于對“現(xiàn)時”作日常經(jīng)驗的理解:“現(xiàn)時”的經(jīng)驗是每個人所專有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現(xiàn)時”,每個人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
至于筆者,則把現(xiàn)時(當前)看成是小學算術(shù)課本上的1,對未來的憧憬則看成是0。每個小學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語言來說,就是:偉大志向造就偉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現(xiàn)時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當前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才是未來美景最可靠的保證。否則,就會在一個個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歲月,浪費自己的青春年華。
可是,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把握不了現(xiàn)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會像初冬從樹上飄落下來的最后一片枯葉,在西風殘照中孤零零地漫無目的地亂舞。
至于回憶和希望的關系,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回憶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點希望,多一點晨光……
一、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讀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 ]
A.打擾(r3o) |
游泳(y%ng) |
佇(ch))立 |
光霽(j@)日明 |
B.質(zhì)(zh@)樸 |
短暫(z4n) |
安謐(m@) |
迥(ji%ng)然不同 |
C.追溯(shu^) |
伉(k4ng)儷 |
崇奉(f8ng) |
溘(g4i)然長逝 |
D.嶄(zh3n)新 |
憧(ch#ng)憬 |
寂(j0)寞 |
根深蒂(t@)固 |
二、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必竟 憂郁 挑剔 自強不息
B.干癟 真摯 蓬勃 萬古桓新
C.勞碌 慰藉 斜暉 循環(huán)不息
D.贍望 暮靄 衰竭 蹉跎歲月
三、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句是
[ ]
A.他把它作為自己一生的座右銘,從中得到力量。
(寫在坐位右邊的,給人以激勵、警戒的格言。)
B.至于筆者,則把現(xiàn)時(當前)看成是小學算術(shù)課本上的1,對未來的憧憬則看成是0。
(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類的歷史意識給人類以智慧,使人類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
(人類對社會歷史的總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觸景生情的場合,往事歷歷,那風雨不蝕的記憶,實在是人性一種根深蒂固的表現(xiàn)。
(時光歲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損失。)
四、根據(jù)文意,下列對“人是什么”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加繆和歌德都曾論及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但他們由此而引發(fā)的對“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學家,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家。但他們對自己人生意義的思考,卻有驚人的一致的見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個古老而深奧的哲學命題,也是每個人一生中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
D.雨果對“人是什么”的回答是憂郁和暗淡的,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來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的先驅(qū)。
五、從全文看,作者闡釋“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總體思路是怎樣的?
________
六、請概括作者個人對“人是什么”的回答。
________
七、文中對“回憶”有一個定義,把它寫出來。作者認為追憶往事有哪幾層意義?把這幾層意義概括地寫出來。
________
八、作者認為“追憶往事”和“憧憬未來”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共同點?作者這種認識是基于什么角度?
________
九、作者認為,回憶、希望和現(xiàn)時三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它們和人有什么關系?
________
科目:gzyw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北大名縣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
清明時節(jié)的詩與思
每到清明節(jié),難免會想起那首著名的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首詩是誰寫的,寫于何時,有爭論。但是,不管答案如何,這首詩都已滲入了中國文化的肌理,變成了清明節(jié)最生動、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畫。
和許多中國節(jié)日不同,清明節(jié)是一個來源相對復雜的節(jié)日。它是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同時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許多社會性節(jié)日的內(nèi)容?!昂<{百川,有容乃大”,清明節(jié)因此有著更多元化的文化負載。
首先,清明節(jié)傳遞了中國古人的一種科學經(jīng)驗。中國古代歷書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古人仰望星空,長期觀察和總結(jié),創(chuàng)造出一種方法,把北斗七星的斗柄視為一年時光鐘表盤的指針,如果說有所謂“天機”,那么這便是天機,天機一露,便指示了人間的“時機”。所以,“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天道酬勤,也眷顧懂得自然規(guī)律的人們。中國農(nóng)業(yè)源遠流長,發(fā)達得很早,有山川地理的因素,有工具改良的功勞,更要拜這套經(jīng)驗科學之所賜。事實上,人類的每一步,莫不和經(jīng)驗有關,向前人的經(jīng)驗討教,又創(chuàng)造新的經(jīng)驗,為后人所用,由此沉淀下來,便成為了科學的知識。
其次,清明節(jié)蘊涵著中國人的人文關懷。誰說中國人沒有終極關懷?十字架前的懺悔或許因為內(nèi)心的拷問而顯得深沉,但是中國人有自己的方式。宋代高翥有詩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節(jié)祭奠,是一種儀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遠遠超越了儀式的范疇。在先祖墳前放一掛鞭炮,哭一曲悲歌,燒一沓紙錢,看裊裊青煙騰上天空,繼而消散,那一刻,不僅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對生命無常的思考。那喧鬧蕪雜的聲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就像人生流淌在無邊無垠的時間里。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因為有了這天地之間的廣闊背景,而顯得更加豁達。所以,清明節(jié)雖然是一個懷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歡樂,就像宋人吳惟信的詩句,“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边@個節(jié)日也鼓勵踏春和愉快的運動。
最后,清明節(jié)也滲透著中國人的維新精神。清明這時節(jié),春風化掉冬雪,萬物開始生長,生命開始孕育。而且,由于納入了寒食節(jié)的節(jié)俗,即使是火,也需重新燃燒起來。有古人以詩自況,“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币粋€寒窗晨讀的學者形象迎面而來。這里的“新火”,毋寧說是新的希望、新的規(guī)劃。“一年之計在于春”,士農(nóng)工商、漁樵耕讀,都得告別昨日的滄海桑田,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當然,所謂新舊,相反相成?!对姟吩疲骸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本S新就是在已有基礎上更好地創(chuàng)新。小到一家,大到一國,維新不是否定過去的一切,而是辯證之后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相信自己的道路和未來。我想,清明節(jié)就是這樣的一個日子,它提醒我們懷念,讓我們從過去看到現(xiàn)在;它也提醒我們?nèi)プ鲆?guī)劃,讓我們充滿希望、充滿想象力地走向未來。
1.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下列關于“清明節(jié)”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清明時節(jié)是中國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它來源相對復雜,融合多種社會性節(jié)日內(nèi)容,有著多元化的文化負載。
B .清明是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在“春分”之后,從自然規(guī)律來看,這個時機適合“種瓜點豆”
C.清明時節(jié)是一個懷念的日子,清明節(jié)到先祖墳前放鞭炮,哭悲歌,燒紙錢,這種祭奠儀式只是為了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致意。
D.清明節(jié)滲透著中國人的維新精神,因為這個時節(jié)萬物開始生長,生命開始孕育,人們也告別昨日,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2.下列詩句,不能表明“清明節(jié)蘊涵著中國人的人文關懷”的一項是( )
A.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B.春雨杏花滿清明,追思猶怨水煙輕。
C.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D.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人經(jīng)過長期觀察和總結(jié),能根據(jù)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判斷相應的農(nóng)業(yè)“時機”,可稱得上懂得自然規(guī)律。
B.中國農(nóng)業(yè)源遠流長,離不開經(jīng)驗。人們不斷繼承前人經(jīng)驗,又創(chuàng)造新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沉淀之后便成了科學知識。
C.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懷之所以豁達,是因為哪怕“清明節(jié)”這樣的節(jié)日也不排斥歡樂,鼓勵踏青和愉快的運動。
D.維新不是否定過去,而是在已有的基礎上更好創(chuàng)新。是一種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對自己的道路和未來的自信。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A.①④②⑤③ | B.①②⑤④③ |
C.④②⑤③① | D.④①③⑤② |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撲進畫框
韓少功
我一眼就看上了這片湖水。
汽車爬高已經(jīng)力不從心的時候,車頭大喘一聲,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藍色冷不防冒出來,使乘客們的心境頓時空闊和清涼。前面還在修路,汽車停在大壩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乘客如果還要前行,投訪藍色水面那一邊的迷蒙之處,就只能收拾自己的行李,疲憊地去水邊找船。這使我想起了古典小說里的場面:好漢們窮途末路來到水邊,幸有酒保前來接頭,一支響箭向湖中,蘆葦泊里便有造反者的快船閃出……這支從古代射來的響箭,射穿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新中國,疾風嗖嗖又余音裊裊——我今天也在這里落草?
我從沒見過這個水庫——它建于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是我離開了這里之后。據(jù)說它與另外兩個大水庫讓山外數(shù)十萬畝農(nóng)田受益,也給老山里的人帶來了駕船與打魚一類新的生計。這讓我多少有些好奇。
當時這里也有知青點,其中大部分是我中學的同學,曾給我提供過紅薯和糍粑,用竹筒一次次為我吹燃火塘里的火苗。他們落戶的地點,如今已被大水淹沒,一片碧波浩渺中無處可尋。當機動木船突突突犁開碧浪時,我沒有參與本地船客們的說笑,只是默默地觀察和測量著水面。我知道,就在此刻,就在腳下,在船下暗無天日的水深之處,有我熟悉的石階和墻垣正在飄移,有我熟悉的灶臺和門檻已經(jīng)殘腐,正在被魚蝦探訪。某一塊石板上可能還留有我當年的刻痕:一個不成形的棋盤。
巴童渾不寢,夜半有行舟。這是杜甫的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張繼的詩。獨行潭底影,數(shù)息樹邊身。這是賈長江的詩。蘆荻荒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蟲聲。長眠人亦眠難穩(wěn),獨倚枯松看月明。這是《閱微草堂筆記》中俞君祺的詩?!瓩C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繞過一個個湖心荒島,進入了老山一道越來越窄的皺折,沉落在兩山間一道越來越窄的天空之下。我感覺到這船不光是在空間里航行,而且是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畫廊里巡游,駛?cè)牍湃擞纳畹脑娋场?/p>
我用手機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在柴油機的轟鬧中聽不太清楚,只聽到他一句驚訝:“你在哪里?你真的去了八景?”——他是說這個鄉(xiāng)的名字。
為什么不?
“你就打算住在那里?”
不行嗎?
我覺得他的停頓有些奇怪。
融入山水的生活,經(jīng)常流汗勞動的生活,難道不是一種最自由和最清潔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難道不是一種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我被城市接納和滋養(yǎng)了三十年,如果不故作矯情,當心懷感激和長存思念。我的很多親人和朋友都在城市。我的工作也離不開城市。但城市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已越來越陌生,在我的急匆匆上下班的線路兩旁與我越來越?jīng)]有關系,很難被我細看一眼;在媒體中的罪案新聞和八卦新聞與我也格格不入,哪怕看一眼也會心生厭倦。我一直不愿被城市的高樓所擠壓,不愿被城市的噪聲所燒灼,不愿被城市的電梯和沙發(fā)一次次拘押。大街上汽車交織如梭的鋼鐵鼠流,還有樓墻上布滿空調(diào)機盒子的鋼鐵肉斑,如同現(xiàn)代的鼠疫和麻風,更讓我一次次驚悚,差點以為古代災疫又一次入城。侏羅紀也出現(xiàn)了,水泥的巨蜥和水泥的恐龍已經(jīng)以立交橋的名義,張牙舞爪撲向了我的窗口。
“生活有什么意義呢?”酒吧里的男女們疲憊地追問,大多找不出答案。就像一臺老式留聲機出了故障,唱針永遠停留在不斷反復的這一句,無法再讀取往后的聲音。這些男女通常會在自己的墻頭掛一些帶框的風光照片或風光繪畫,算是他們記憶童年和記憶大自然的三兩存根,或者是對自己許諾美好未來的幾張期票。未來遲遲無法兌現(xiàn),也許永遠無法兌現(xiàn)——他們是被什么力量久久困鎖在畫框之外?對于都市人來說,畫框里的山山水水真是那樣遙不可及?
我不相信,于是撲嗵一聲撲進畫框里來了。
(節(jié)選自韓少功《山居心情》)
注①:從2000年始,韓少功的手每年六個月在海口“握筆”,盡他海南省文聯(lián)主席的“本分”;另六個月在湖南汨羅八景峒大同村“把鋤”,在兩千年前屈原行吟之所養(yǎng)雞、種地。韓少功說:“《山居心情》也是在山地里刨出來的,今天刨一鋤頭,明天刨一鋤頭,零零星星、斷斷續(xù)續(xù)地……六年過去了,我總算對這些日子有了交代。”這是一本帶有紀實性、自傳性的散文集。
1、寫出“響箭”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2文中劃線的語段間接地映射出了作者的“山居心情”。請根據(jù)劃線語段的內(nèi)容推想作者理想中的生活情景。
3.閱讀全文,概括作者“撲進畫框”的幾個理由。
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作者由“在水邊找船”,想起了古典小說里的好漢們窮途末路時的落草場面,感嘆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也和他們一樣。
B.第四段作者提及某一石板上自己留著的“當年的刻痕”。通過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出作者一種復雜的情感:對往昔歡樂生活的回憶與留戀以及對今日不能實地探訪的些許嘆惋。
C.第五段引用古人詩句,意在說明作者夜游八景,憶起了當年的生活,沉醉于幽深的詩境而不能寐。
D.現(xiàn)代都市男女在不斷質(zhì)疑都市生活的同時,卻又無法逃離這種生活,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與作者“撲入畫框”、親近山水的生活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E.作者自如地穿行于農(nóng)村與城市、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散步在詩境之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語言樸實,意境深遠。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題
撲進畫框
韓少功
我一眼就看上了這片湖水。
汽車爬高已經(jīng)力不從心的時候,車頭大喘一聲,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藍色冷不防冒出來,使乘客們的心境頓時空闊和清涼。前面還在修路,汽車停在大壩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乘客如果還要前行,投訪藍色水面那一邊的迷蒙之處,就只能收拾自己的行李,疲憊地去水邊找船。這使我想起了古典小說里的場面:好漢們窮途末路來到水邊,幸有酒保前來接頭,一支響箭向湖中,蘆葦泊里便有造反者的快船閃出……這支從古代射來的響箭,射穿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新中國,疾風嗖嗖又余音裊裊――我今天也在這里落草?
我從沒見過這個水庫――它建于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是我離開了這里之后。據(jù)說它與另外兩個大水庫讓山外數(shù)十萬畝農(nóng)田受益,也給老山里的人帶來了駕船與打魚一類新的生計。這讓我多少有些好奇。
當時這里也有知青點,其中大部分是我中學的同學,曾給我提供過紅薯和糍粑,用竹筒一次次為我吹燃火塘里的火苗。他們落戶的地點,如今已被大水淹沒,一片碧波浩渺中無處可尋。當機動木船突突突犁開碧浪時,我沒有參與本地船客們的說笑,只是默默地觀察和測量著水面。我知道,就在此刻,就在腳下,在船下暗無天日的水深之處,有我熟悉的石階和墻垣正在飄移,有我熟悉的灶臺和門檻已經(jīng)殘腐,正在被魚蝦探訪。某一塊石板上可能還留有我當年的刻痕:一個不成形的棋盤。
巴童渾不寢,夜半有行舟。這是杜甫的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張繼的詩。獨行潭底影,數(shù)息樹邊身。這是賈長江的詩。蘆荻荒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蟲聲。長眠人亦眠難穩(wěn),獨倚枯松看月明。這是《閱微草堂筆記》中俞君祺的詩?!瓩C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繞過一個個湖心荒島,進入了老山一道越來越窄的皺折,沉落在兩山間一道越來越窄的天空之下。我感覺到這船不光是在空間里航行,而且是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畫廊里巡游,駛?cè)牍湃擞纳畹脑娋场?/p>
我用手機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在柴油機的轟鬧中聽不太清楚,只聽到他一句驚訝:“你在哪里?你真的去了八景?”――他是說這個鄉(xiāng)的名字。
為什么不?
“你就打算住在那里?”
不行嗎?
我覺得他的停頓有些奇怪。
融入山水的生活,經(jīng)常流汗勞動的生活,難道不是一種最自由和最清潔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難道不是一種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我被城市接納和滋養(yǎng)了三十年,如果不故作矯情,當心懷感激和長存思念。我的很多親人和朋友都在城市。我的工作也離不開城市。但城市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已越來越陌生,在我的急匆匆上下班的線路兩旁與我越來越?jīng)]有關系,很難被我細看一眼;在媒體中的罪案新聞和八卦新聞與我也格格不入,哪怕看一眼也會心生厭倦。我一直不愿被城市的高樓所擠壓,不愿被城市的噪聲所燒灼,不愿被城市的電梯和沙發(fā)一次次拘押。大街上汽車交織如梭的鋼鐵鼠流,還有樓墻上布滿空調(diào)機盒子的鋼鐵肉斑,如同現(xiàn)代的鼠疫和麻風,更讓我一次次驚悚,差點以為古代災疫又一次入城。侏羅紀也出現(xiàn)了,水泥的巨蜥和水泥的恐龍已經(jīng)以立交橋的名義,張牙舞爪撲向了我的窗口。
“生活有什么意義呢?”酒吧里的男女們疲憊地追問,大多找不出答案。就像一臺老式留聲機出了故障,唱針永遠停留在不斷反復的這一句,無法再讀取往后的聲音。這些男女通常會在自己的墻頭掛一些帶框的風光照片或風光繪畫,算是他們記憶童年和記憶大自然的三兩存根,或者是對自己許諾美好未來的幾張期票。未來遲遲無法兌現(xiàn),也許永遠無法兌現(xiàn)――他們是被什么力量久久困鎖在畫框之外?對于都市人來說,畫框里的山山水水真是那樣遙不可及?
我不相信,于是撲嗵一聲撲進畫框里來了。
(節(jié)選自韓少功《山居心情》)
注①:從2000年始,韓少功的手每年六個月在??凇拔展P”,盡他海南省文聯(lián)主席的“本分”;另六個月在湖南汨羅八景峒大同村“把鋤”,在兩千年前屈原行吟之所養(yǎng)雞、種地。韓少功說:“《山居心情》也是在山地里刨出來的,今天刨一鋤頭,明天刨一鋤頭,零零星星、斷斷續(xù)續(xù)地……六年過去了,我總算對這些日子有了交代?!边@是一本帶有紀實性、自傳性的散文集。
14.寫出“響箭”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4分)
15. 文中劃線的語段間接地映射出了作者的“山居心情”。請根據(jù)劃線語段的內(nèi)容推想作者理想中的生活情景。(4分)
16. 閱讀全文,概括作者“撲進畫框”的幾個理由。(6分)
17.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作者由“在水邊找船”,想起了古典小說里的好漢們窮途末路時的落草場面,感嘆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也和他們一樣。
B.第四段作者提及某一石板上自己留著的“當年的刻痕”。通過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出作者一種復雜的情感:對往昔歡樂生活的回憶與留戀以及對今日不能實地探訪的些許嘆惋。
C.第五段引用古人詩句,意在說明作者夜游八景,憶起了當年的生活,沉醉于幽深的詩境而不能寐。
D.現(xiàn)代都市男女在不斷質(zhì)疑都市生活的同時,卻又無法逃離這種生活,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與作者“撲入畫框”、親近山水的生活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E.作者自如地穿行于農(nóng)村與城市、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散步在詩境之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語言樸實,意境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