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C 3.A 4.C 檢測提高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A、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學習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后,設(shè)計實驗探究“過氧化鈉與二氧化氮是否發(fā)生反應”.他們分析過氧化鈉和二氧化氮的性質(zhì),從理論上分析,過氧化鈉和二氧化氮都有氧化性.
①提出假設(shè):
假設(shè)Ⅰ:若過氧化鈉氧化二氧化氮(反應只生成一種鹽),則發(fā)生反應:
Na2O2+2NO2═2NaNO3
Na2O2+2NO2═2NaNO3
;
假設(shè)Ⅱ:若二氧化氮氧化過氧化鈉(反應生成一種鹽和一種氣體單質(zhì)),則發(fā)生反應:
Na2O2+2NO2═2NaNO2+O2
Na2O2+2NO2═2NaNO2+O2

②查閱資料:a.亞硝酸鈉在酸性條件下能發(fā)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2NaNO2+2HCl═2NaCl+H2O+NO2↑+NO↑;
b.檢驗NO
 
-
3
的原理:Cu+2NO
 
-
3
+4H+
  △  
.
 
Cu2++2NO2↑+2H2O.
③設(shè)計實驗:
a.在一瓶集氣瓶里充滿紅棕色的二氧化氮,用藥匙放進一勺淡黃色的過氧化鈉粉末,蓋上毛玻璃片用力振蕩,用手摸瓶壁感覺發(fā)燙,紅棕色迅速消失了;
b.反應完后,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內(nèi),木條不復燃;
c.向反應后的殘余物中加入鹽酸,無明顯現(xiàn)象;
d.將瓶內(nèi)固體充分溶解,濃縮,再加入濃硫酸和銅粉共熱,可產(chǎn)生紅棕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且溶液呈藍色.
④實驗結(jié)論:假設(shè)
假設(shè)Ⅰ
假設(shè)Ⅰ
(填“Ⅰ”或“Ⅱ”)正確.
B、已知某純堿試樣中含有NaCl雜質(zhì),為測定試樣中純堿的質(zhì)量分數(shù),可用下圖中的裝置進行實驗.

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①按圖組裝儀器,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將a g試樣放入錐形瓶中,加適量蒸餾水溶解,得到試樣溶液
③稱量盛有堿石灰的U型管的質(zhì)量,得到b g
④從分液漏斗滴入6mol?L-1的硫酸,直到不再產(chǎn)生氣體時為止
⑤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
⑥再次稱量盛有堿石灰的U型管的質(zhì)量,得到c g
⑦重復步驟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質(zhì)量基本不變,為d g
請?zhí)羁蘸突卮饐栴}:
(1)裝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
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進入U型管中
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進入U型管中

(2)如果將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換成濃度相同的鹽酸,測試的結(jié)果
偏高
偏高
(填高、偏低或不變);
(3)步驟⑤的目的是
把反應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導入U型管中
把反應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導入U型管中

(4)步驟⑦的目的是
判斷反應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是否全部排出,并被U型管中的堿石灰吸收
判斷反應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是否全部排出,并被U型管中的堿石灰吸收
;
(5)該試樣中純堿的質(zhì)量分數(shù)的計算式為
106(d-b)
44a
×100%
106(d-b)
44a
×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室測定含碘廢液中I的含量以及碘的回收過程如下:
Ⅰ.含碘廢液中I含量的測定
用移液管量取25.00 mL廢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分別加入5 mL 2 mol·L-1 H2SO4和10 mL 20% NH4Fe(SO4)2·12H2O溶液,搖勻。小火加熱蒸發(fā)至碘完全升華,取下錐形瓶冷卻后,加入10 mL 2 mol·L-1H2SO4,加入幾滴二苯胺磺酸鈉(用作指示劑),用0.0250 mol·L-1標準K2Cr2O7溶液進行滴定至終點。重復3次,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
(已知反應:①2Fe3+2I=2Fe2+I2�、�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次數(shù)
1
2
3
滴定體積(mL)
19.60
19.65
19.55
 
Ⅱ.碘的回收
取250 mL含碘廢液于燒杯中加入按上述計算所需的Na2S2O3溶液,并將CuSO4飽和溶液在不斷攪拌下滴加到廢液中,加熱至70℃左右完全反應(已知:2I+2Cu2+2S2O32-=2CuI↓+S4O62-)。過濾,得到的沉淀按圖1進行操作。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后,從分液漏斗中逐滴加入濃硝酸(注意滴液的速度)完全反應后,通過減壓過濾,得到粗碘固體產(chǎn)品和抽濾液。然后按圖2進行粗碘的提純。

回答下列問題:
(1)用移液管量取廢液時,將移液管豎直放入稍傾斜的錐形瓶中,接著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數(shù)秒后,取出移液管。
(2)在盛有廢液的錐形瓶中先加入5 mL 2 mol·L-1 H2SO4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jù)滴定有關(guān)數(shù)據(jù),該廢液中I含量是________g·L-1。
在滴定過程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確)會造成測定結(jié)果偏低的是_____。
A.終點讀數(shù)時俯視讀數(shù),滴定前平視讀數(shù)
B.錐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C.滴定管未用標準K2Cr2O7溶液潤洗
D.盛標準K2Cr2O7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氣泡,滴定后無氣泡
(4)在圖1錐形瓶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圖2裝置進行粗碘提純,采用的分離方法是________,a、b為冷凝水進出口,其中________(選填a或b)接水龍頭進水。最終得到較高純度的單質(zhì)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室測定含碘廢液中I的含量以及碘的回收過程如下:

.含碘廢液中I含量的測定

用移液管量取25.00 mL廢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分別加入5 mL 2 mol·L1 H2SO410 mL 20% NH4Fe(SO4)2·12H2O溶液,搖勻。小火加熱蒸發(fā)至碘完全升華,取下錐形瓶冷卻后,加入10 mL 2 mol·L1H2SO4,加入幾滴二苯胺磺酸鈉(用作指示劑),用0.0250 mol·L1標準K2Cr2O7溶液進行滴定至終點。重復3次,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

(已知反應:2Fe32I=2Fe2I2 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次數(shù)

1

2

3

滴定體積(mL)

19.60

19.65

19.55

 

.碘的回收

250 mL含碘廢液于燒杯中加入按上述計算所需的Na2S2O3溶液,并將CuSO4飽和溶液在不斷攪拌下滴加到廢液中,加熱至70左右完全反應(已知:2I2Cu22S2O32-=2CuI↓S4O62-)。過濾,得到的沉淀按圖1進行操作。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后,從分液漏斗中逐滴加入濃硝酸(注意滴液的速度)完全反應后,通過減壓過濾,得到粗碘固體產(chǎn)品和抽濾液。然后按圖2進行粗碘的提純。

回答下列問題:

(1)用移液管量取廢液時,將移液管豎直放入稍傾斜的錐形瓶中,接著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數(shù)秒后,取出移液管。

(2)在盛有廢液的錐形瓶中先加入5 mL 2 mol·L1 H2SO4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jù)滴定有關(guān)數(shù)據(jù),該廢液中I含量是________g·L1。

在滴定過程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確)會造成測定結(jié)果偏低的是_____

A.終點讀數(shù)時俯視讀數(shù),滴定前平視讀數(shù)

B.錐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C.滴定管未用標準K2Cr2O7溶液潤洗

D.盛標準K2Cr2O7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氣泡,滴定后無氣泡

(4)在圖1錐形瓶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圖2裝置進行粗碘提純,采用的分離方法是________,ab為冷凝水進出口,其中________(選填ab)接水龍頭進水。最終得到較高純度的單質(zhì)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室測定含碘廢液中I的含量以及碘的回收過程如下:
Ⅰ.含碘廢液中I含量的測定
用移液管量取25.00 mL廢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分別加入5 mL 2 mol·L-1 H2SO4和10 mL 20% NH4Fe(SO4)2·12H2O溶液,搖勻。小火加熱蒸發(fā)至碘完全升華,取下錐形瓶冷卻后,加入10 mL 2 mol·L-1H2SO4,加入幾滴二苯胺磺酸鈉(用作指示劑),用0.0250 mol·L-1標準K2Cr2O7溶液進行滴定至終點。重復3次,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
(已知反應:①2Fe3+2I=2Fe2+I2�、�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次數(shù)
1
2
3
滴定體積(mL)
19.60
19.65
19.55
 
Ⅱ.碘的回收
取250 mL含碘廢液于燒杯中加入按上述計算所需的Na2S2O3溶液,并將CuSO4飽和溶液在不斷攪拌下滴加到廢液中,加熱至70℃左右完全反應(已知:2I+2Cu2+2S2O32-=2CuI↓+S4O62-)。過濾,得到的沉淀按圖1進行操作。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后,從分液漏斗中逐滴加入濃硝酸(注意滴液的速度)完全反應后,通過減壓過濾,得到粗碘固體產(chǎn)品和抽濾液。然后按圖2進行粗碘的提純。

回答下列問題:
(1)用移液管量取廢液時,將移液管豎直放入稍傾斜的錐形瓶中,接著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數(shù)秒后,取出移液管。
(2)在盛有廢液的錐形瓶中先加入5 mL 2 mol·L-1 H2SO4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jù)滴定有關(guān)數(shù)據(jù),該廢液中I含量是________g·L-1。
在滴定過程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確)會造成測定結(jié)果偏低的是_____。
A.終點讀數(shù)時俯視讀數(shù),滴定前平視讀數(shù)
B.錐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C.滴定管未用標準K2Cr2O7溶液潤洗
D.盛標準K2Cr2O7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氣泡,滴定后無氣泡
(4)在圖1錐形瓶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圖2裝置進行粗碘提純,采用的分離方法是________,a、b為冷凝水進出口,其中________(選填a或b)接水龍頭進水。最終得到較高純度的單質(zhì)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A. A、B、C、D、E、F為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A、F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均等于其周期序數(shù),F(xiàn)原子的電子層數(shù)是A的3倍;B原子核外電子分處3個不同能級,且每個能級上排布的電子數(shù)相同;A與C形成的最簡單分子為三角錐形;D原子p軌道上成對電子數(shù)等于未成對電子數(shù);E原子核外每個原子軌道上的電子都已成對,E電負性小于F。
⑴寫出B的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     。
⑵A、C形成的最簡單分子極易溶于水,其主要原因是     ;與該最簡單分子互為等電子體的陽離子為     。
⑶比較E、F的第一電離能:E   F(選填“>”或“<”)。
⑷BD2在高溫高壓下所形成的晶胞如右圖所示。該晶體的類型屬于    (選填“分子”、“原子”、“離子”或“金屬”)晶體,該晶體中B原子的雜化形式為    。

⑸光譜證實單質(zhì)F與強堿性溶液反應有[F(OH)4]生成,則[F(OH)4]中存在   。
a.共價鍵     b.非極性鍵     c.配位鍵     d.σ鍵     e.π鍵
B.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過量炭粉與氧化鐵反應的氣體產(chǎn)物成分進行研究。
⑴提出假設(shè) ①該反應的氣體產(chǎn)物是CO2。
②該反應的氣體產(chǎn)物是CO。
③該反應的氣體產(chǎn)物是      。
⑵設(shè)計方案 如圖所示,將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與過量炭粉完全反應,測定參加反應的碳元素與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

⑶查閱資料
氮氣不與碳、氧化鐵發(fā)生反應。實驗室可以用氯化銨飽和溶液和亞硝酸鈉(NaNO2)飽和溶液混合加熱反應制得氮氣。
請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⑷實驗步驟
①按上圖連接裝置,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稱取3.20g氧化鐵、2.00g碳粉混合均勻,放入48.48g的硬質(zhì)玻璃管中;
②加熱前,先通一段時間純凈干燥的氮氣;
③停止通入N2后,夾緊彈簧夾,加熱一段時間,澄清石灰水(足量)變渾濁;
④待反應結(jié)束,再緩緩通入一段時間的氮氣。冷卻至室溫,稱得硬質(zhì)玻璃管和固體總質(zhì)量為52.24g;
⑤過濾出石灰水中的沉淀,洗滌、烘干后稱得質(zhì)量為2.00g。
步驟②、④中都分別通入N2,其作用分別為       
⑸數(shù)據(jù)處理
試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寫出該實驗中氧化鐵與碳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⑹實驗優(yōu)化 學習小組有同學認為應對實驗裝置進一步完善。
①甲同學認為:應將澄清石灰水換成Ba(OH)2溶液,其理由是    。
②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請你再提出一個優(yōu)化方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