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 ) 下列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其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A.黃酒 B.冰水 C.碘鹽 D.食醋
28.某石灰廠新到一批石灰石,其中含有雜質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與鹽酸反應,高溫不分解)為測定石灰石樣品的純度,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分成三組實驗測得數(shù)據(jù)如下表:
實驗次數(shù) |
1 |
2 |
3 |
稀鹽酸質量(g) |
50 |
50 |
100 |
樣品質量(g) |
20 |
30 |
20 |
剩余物質質量(g) |
63.4 |
73.4 |
113.4 |
產(chǎn)生氣體的質量(g) |
6.6 |
6.6 |
|
⑴在空格中填寫數(shù)據(jù);
⑵該實驗中,第_________(填數(shù)字)組同學的實驗中,稀鹽酸一定反應完全;第3組實驗中,____________物質一定有剩余。
27.(10分)下圖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并檢驗其性質的裝置。
⑴圖中有一處明顯錯誤,是 ;
⑵裝置A中藥品反應方程式為 ;
⑶裝置B用來證明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B中應裝入的液體是 ,實驗現(xiàn)象是 ,相關反應為 ;
⑷裝置C中盛有澄清的石灰水;
⑸在裝置D中, 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
和 ,因此可以用二氧化碳來 。
26.(3分)某化學興趣小組選擇了一種制取
二氧化碳的裝置(如右圖),該裝置的特點打開
彈簧夾,大理石和稀鹽酸接觸,發(fā)生反應;關閉
彈簧夾后,鹽酸被反應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壓回
長頸漏斗,與大理石分離,停止反應。用該裝置
制備二氧化碳可起到節(jié)約藥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
下圖中裝置哪些可起到與上述裝置相同的效果?
(填寫編號)
25.(8分)某同學在家里做了如右圖所示的小實驗,根據(jù)圖中所示實驗回答以下問題:
⑴Ⅰ中觀察到的主要現(xiàn)象是
① ,
② 。
⑵當蠟燭熄滅后,給玻璃杯迅速
蓋上一塊蘸有石灰水的玻璃片(見圖Ⅱ)。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有關化學方程式為 根據(jù)Ⅱ中實驗能否證明蠟燭中含有碳元素 ,為什么? 。
24.(3分)如圖是一幅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漫畫大賽中獲獎作品,請仔細觀察并思考它所反映出來的環(huán)境問題是什么?請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你的建議。(至少提出兩點)
22.(6分)某煉油廠因油罐泄漏,一拖拉機行駛至附近時,隨著轟的一聲巨響,瞬間油罐起火爆炸,后經(jīng)及時撲救,大火數(shù)小時后基本撲滅,但仍有消防隊員用消防水龍頭對油罐繼續(xù)噴水至冷卻。依據(jù)學過的化學知識,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⑴油罐起火爆炸的原因
;
⑵明火已撲滅,消防隊員為什么還要繼續(xù)對油罐噴水?
;
⑶假設廚房油鍋著火,你應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
21.(6分)小明在家里幫媽媽生蜂窩煤爐時,對觀察的一些現(xiàn)象進行了思考,但是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請你用所學的知識來幫助小明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明的觀察 |
依據(jù)原理或解釋 |
⑴媽媽讓他先用火柴點燃報紙,再引燃木柴,最后再放上蜂窩煤 |
|
⑵小明記得以前用的是散煤,現(xiàn)在改用蜂窩煤 |
|
⑶鄰居家生爐子時,在進氣口處放置了鼓風機 |
|
20.(7分)2003年5月13日,安徽蘆陵煤礦發(fā)生瓦斯爆炸。為煤礦業(yè)敲響了警鐘。然而,在接下來的8天內,遼陽、山西、云南又相繼發(fā)生礦難,130多鮮活的生命隨之灰飛煙滅。
2005年2月14日,遼寧阜新孫家灣煤礦特大瓦斯事故,214個生命的軌跡戛然而止。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瓦斯爆炸是礦難中最主要的一種。解決瓦斯爆炸,亟待煤礦安全科技的投入。據(jù)有關科技人員稱,現(xiàn)有科技完全可以作以下的應對措施:如對井下進行24小時測量,除常規(guī)通風外,還必須進行瓦斯的抽放等,使瓦斯?jié)舛鹊陀诒ㄋ铦舛确秶?5%--15%)(體積百分數(shù))。
⑴“5%--15%”:這個濃度范圍是指瓦斯的 。
⑵請寫出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_
⑶有位同學家中使用的燃料就是天然氣,
為安全起見,計劃在廚房安裝天然氣泄漏報警器。
該同學認為報警器安裝的位置如右圖所示。你認
為這樣安裝合理嗎?寫出理由。
。
⑷如果報警器顯示有天然氣泄漏,下列應急措施可行的有(填編號): 。
A.檢查并關閉氣源閥門,防止氣體進一步泄漏
B.輕輕打開門窗通風
C.立即打開電動抽風機抽風,把泄漏出的天然氣盡快排出室外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