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圖是甲.乙兩位同學設計并制作的小生態(tài)瓶.瓶中有水藻.以水藻為食的小魚.螺螄.池泥.河水.都放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結果是甲同學的生態(tài)瓶(甲)中的水藻和小魚很快就死了.而乙同學的生態(tài)瓶(乙)中的水藻和小魚卻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請問: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圖是甲、乙兩位同學設計并制作的小生態(tài)瓶,瓶中有水藻、以水藻為食的小魚、螺螄、池泥、河水。都放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結果是甲同學的生態(tài)瓶(甲)中的水藻和小魚很快就死了,而乙同學的生態(tài)瓶(乙)中的水藻和小魚卻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請問:

(1)兩位同學制作的小生態(tài)瓶合理嗎?為什么?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生態(tài)瓶必須從外界獲得的能量是___________。

(3)小生態(tài)瓶中小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非常脆弱,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斷小生態(tài)瓶中的小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否具有穩(wěn)定性,可通過觀察_____________。

(5)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小生態(tài)瓶,其所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分解者嗎?它存在于哪里?

(7)欲證明生產者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應如何設計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圖是甲、乙兩位同學設計并制作的小生態(tài)瓶,瓶中有水藻、以水藻為食的小魚、螺螄、池泥、河水。兩瓶都放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結果是甲同學的生態(tài)瓶(甲)中的水藻和小魚很快就死了,而乙同學的生態(tài)瓶(乙)中的水藻和小魚卻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請問:

(1)兩位同學制作的小生態(tài)瓶合理嗎? 為什么?

甲:                      ;

乙:                       。

(2)小生態(tài)瓶必須從外界獲得的能量是       。

(3)小生態(tài)瓶中小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非常脆弱,主要原因是                       。

(4)判斷小生態(tài)瓶中的小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否具有穩(wěn)定性,可通過觀察                        。

(5)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小生態(tài)瓶,其所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應是                          。

(6)欲證明生產者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應如何設計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圖甲表示光合作用碳反應的一些重要過程,為葉肉細胞模式圖(只畫出兩種重要的細胞器。請據圖分析回答:

???

圖甲??????????????????????????? 圖乙

1)圖甲表示的循環(huán),發(fā)生在圖乙中的???? 處(填號)。光合產物蔗糖是圖乙中的 ???? 處(填號)合成并運輸至植物體各部位利用的。

2NADPHATP共有的化學元素是?????????????????????????? 。由甲圖可知,該循環(huán)過程中NADPHATP除了提供能量外,還分別提供了????? ? ???? 。

3)圖甲的過程是通過設計巧妙的實驗研究清楚的?茖W家將小球藻裝在一個密閉容器中,通過通氣管向密閉容器中通入CO2,通氣管上有一個開關,可以控制CO2的供應,密閉容器周圍有光源,通過控制電源開關可以控制光照的有無。

向密閉容器中通入14CO2,經過不同時間的照光(數(shù)秒直至數(shù)十分鐘)后,將小球藻放入沸酒精中處理,其目的是?????????????????????? ,從而使小球藻中的化合物停留在碳反應的某一階段;然后分離出各種化合物,測定其放射性。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光照30秒,14C出現(xiàn)在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六碳化合物七碳化合物等20余種化合物中;而當把光照時間縮短為5秒時,14C主要出現(xiàn)在???????????? 中(填化合物的具體名稱),現(xiàn)已證明該化合物是CO2中的碳首先到達的化合物。

為探究固定CO2的化合物,科學家改變某實驗條件后,發(fā)現(xiàn)RuBP的含量快速升高,其改變的實驗條件是?????????????????????? ,由此得出固定CO2的物質是RuBP

4用葉片作實驗材料,做如下實驗:

1步:用直徑1厘米的鉆孔器,避開葉脈,打下小圓片10片,放于大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注射器抽去氣體,當葉圓片全部下沉后連同水倒于小燒杯中,放在黑暗中備用。

2步:另取小燒杯并加入適量NaHCO3稀溶液,加10片葉圓片,開始葉圓片沉在燒杯底部,置于適宜光照下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有葉圓片上浮。請分析葉圓片上浮的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面是某中學生物興趣小組成員所做的一系列有關植物生理的實驗。甲同學根據植物體根尖的有關生命現(xiàn)象及探究根尖對礦質元素吸收、運輸?shù)膶嶒灁?shù)據繪制以下圖示。實驗數(shù)據來源為:用32p標記的礦質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某植物幼苗一段時間后,在根細胞中檢測和推斷32p的累積量、吸收量和運輸量;卮鹣铝袉栴}:

(1)圖中表示分裂間期的序號是_______,此時細胞內的主要變化_________________,圖中③過程除表示了生長現(xiàn)象外還表示了細胞的_______現(xiàn)象。

(2)生長素通常產生于分生組織,促進細胞的伸長生長。你認為根尖生長素應由_______區(qū)的細胞產生,主要作用于_______區(qū)。

(3) 在研究根尖不同部位細胞對32p的累積量、吸收量和運輸量的實驗中,必須控制無關變量,除了保證32p離子的充分供給,還應保證根尖的_______(生理作用)正常進行。

(4)乙同學用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別浸浴上述根尖成熟區(qū)細胞,

觀察質壁分離現(xiàn)象,得到其原生質體體積的變化情況也繪制了一張圖。請據圖回答:

①原生質體體積在A→B段的變化是由于: ____________ 。

②在1分鐘后,處于2mol/L蔗糖溶液中的細胞和處于2mol/L乙二醇溶液中的細胞,其原生質體體積的變化不同是由于在實驗觀察的時間內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同學利用該植物設計了一個光合作用實驗。實驗前在溶液中加入破損了外膜和內膜的葉綠體及一定量的ATP和[H],然后分連續(xù)的Ⅰ、Ⅱ兩個階段,按下圖所示的條件進行實驗,但是圖未畫完,聰明的你請在下左圖中幫他繪出階段Ⅱ合成糖的速率的可能曲線。

 

(6)愛動腦筋的丁同學突發(fā)奇想將丙同學實驗中的階段Ⅰ和階段Ⅱ的控制條件交換一下,其他實驗條件均不改變,并將實驗結果繪制成曲線,他要你猜猜正確的曲線圖應該是怎樣的,請繪在上右圖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面是將乙肝病毒控制合成病毒表面主蛋白的基因HBsAg導入巴斯德畢赤酵母菌生產乙肝疫苗的過程及有關資料,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1】巴斯德畢赤酵母菌是一種甲基營養(yǎng)型酵母菌,能將甲醇作為其唯一碳源,此時AOX1基因受到誘導而表達【5’AOX1和3’AOX1(TT)分別是基因AOX1的啟動子和終止子】。
【資料2】巴斯德畢赤酵母菌體內無天然質粒,所以科學家改造出了圖1所示的pPIC9K質粒用作載體,其與目的基因形成的重組質粒經酶切后可以與酵母菌染色體發(fā)生同源重組,將目的基因整合于染色體中以實現(xiàn)表達。

(1)如果要將HBsAg基因和pPIC9K質粒重組,應該在HBsAg基因兩側的A和B位置接上            、           限制酶識別序列, 這樣設計的優(yōu)點是避免質粒和目的基因自身環(huán)化。
(2)酶切獲取HBsAg基因后,需用               將其連接到pPIC9K質粒上,形成重組質粒,并將其導入大腸桿菌以獲取               。
(3)步驟3中應選用限制酶           來切割重組質粒獲得重組DNA,然后將其導入巴斯德畢赤酵母菌細胞。
(4)為了確認巴斯德畢赤酵母菌轉化是否成功,在培養(yǎng)基中應該加入卡拉霉素以便篩選,轉化后的細胞中是否含有HBsAg基因,可以用                   方法進行檢測。
(5)轉化的酵母菌在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需要向其中加入           以維持其生活,同時誘導HBsAg基因表達。
(6)與大腸桿菌等細菌相比,用巴斯德畢赤酵母菌細胞作為基因工程的受體細胞,其優(yōu)點是在蛋白質合成后,細胞可以對其進行               并分泌到細胞外,便于提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選擇題

1.D   2.D  3.C  4.B  5.B  6.B.7 A  8.C  9.B  10.A 

11.A  l2.C  13.B  14.C   15.C  16.C  17.D  18.B  19.D  20.A

21.D  22.C  23.D  24.D  25.A  26.D  27.D  28.C  29.C  30.A 

31.C  32.A  33.B  34.B  35.B  36.A  37.A  38.C  39.C  40.B

二、非選擇題(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1)C;B;競爭

(2)4.6×l 07;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呼吸被消耗掉,一部分能量隨著遺體、殘枝敗葉被分解者分解

(3)先增加后減少,最終恢復動態(tài)平衡

    (4)數(shù)量;能量;數(shù)量金字塔是用每個營養(yǎng)級的生物個體數(shù)來表示的;能量金字塔是把   植物、動物的干物質都換算成能量單位來表示的(2分)

    2.(1)CO2、含碳有機物

    (2)80

    (3)能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4)增長   不變

    (5)①害蟲的抗藥性經自然選擇逐代增強

      ②化學殺蟲劑導致害蟲天敵大量死亡,破壞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原有的營養(yǎng)結構(害蟲無敵大量死亡,破壞了食物鏈的結構)。

    3.①Aa  aa   ②AA 

    ③B:    Aa    ×    Aa    C:Aa    ×    aa

             黃色        黃色      黃色        黑色

                     ↓                    ↓

     F1       AA   Aa    aa        Aa     :   aa

              1  : 2  : 1         1      :    1

            不存活 黃色  黑色     黃色          黑色

    4.(1)毛穎、抗銹    (2)PPrr、ppRR    ppRr

    (3)PR、Pr、pR、pr(2分)  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基因分離,而決定不同性狀的基因自由組合(2分)

    (4)      (5)    (6)RR:Rr=1:2(2分)

5.(1)甲:不合理。消費者數(shù)量過多(或生產者種群數(shù)量過少)  乙:不合理,瓶內未密封,瓶內未形成一個獨立的小生態(tài)系統(tǒng)

(2)光能(或太陽能)

(3)動植物種類很少,營養(yǎng)結構非常簡單,自動調節(jié)能力差(2分)

(4)動植物的生活狀況以及存活時間長短

(5)水藻(或生產者、第一營養(yǎng)級)

(6)有分解者,它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7)欲證明生產者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可再設置一裝置,其內不含水藻等植物,其余與改造后的乙相同,然后觀察生態(tài)瓶內的動物(小魚)存活時間。(4分)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