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若想使物體沿斜面從靜止開始上滑.F至少應變?yōu)榇笮?.2mg沿斜面向上的推力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提出猜想:物體沿斜面下滑是一種勻變速直線運動,同時他還實驗驗證了該猜想.某小組依據(jù)伽利略描述的實驗方案,設計了如圖(a)所示的裝置,探究物體沿斜面下滑是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①讓滑塊從離擋板某一距離s處由靜止沿某一傾角θ的斜面下滑,并同時打開裝置中的閥門,使水箱中的水流到量筒中;
②當滑塊碰到擋板的同時關閉閥門(假設水流出均勻穩(wěn)定);
③記錄下量筒收集的水量V;
④改變滑塊起始位置離擋板的距離,重復以上操作;
⑤測得的數(shù)據(jù)見表格.
次數(shù) 1 2 3 4 5 6
S(m) 4.5 3.9 3.0 2.1 1.5 0.9
V(ml) 90 84 62 52 40
(1)(單選題)該實驗利用量筒中收集的水量來表示
C
C

(A)水箱中水的體積   (B)水從水箱中流出的速度
(C)滑塊下滑的時間   (D)滑塊下滑的位移
(2)小組同學漏填了第3組數(shù)據(jù),實驗正常,你估計這組水量V=
75
75
mL;若保持傾角θ不變,增大滑塊質(zhì)量,則相同的s,水量V將
不變
不變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若保持滑塊質(zhì)量不變,增大傾角θ,則相同的s,水量V將
減少
減少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3)(單選題)下面說法中不屬于該實驗誤差來源的是
C
C

(A)水從水箱中流出不夠穩(wěn)定      (B)滑塊開始下滑和開始流水不同步
(C)選用的斜面不夠光滑          (D)選用了內(nèi)徑較大的量筒.

查看答案和解析>>

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提出猜想:物體沿斜面下滑是一種勻變速直線運動,同時他還實驗驗證了該猜想.某小組依據(jù)伽利略描述的實驗方案,設計了如圖(a)所示的裝置,探究物體沿斜面下滑是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①讓滑塊從離擋板某一距離s處由靜止沿某一傾角θ的斜面下滑,并同時打開裝置中的閥門,使水箱中的水流到量筒中;
②當滑塊碰到擋板的同時關閉閥門(假設水流出均勻穩(wěn)定);
③記錄下量筒收集的水量V;
④改變滑塊起始位置離擋板的距離,重復以上操作;
⑤測得的數(shù)據(jù)見表格.
次數(shù)123456
S(m)4.53.93.02.11.50.9
V(ml)9084625240
(1)(單選題)該實驗利用量筒中收集的水量來表示______
(A)水箱中水的體積  (B)水從水箱中流出的速度
(C)滑塊下滑的時間  (D)滑塊下滑的位移
(2)小組同學漏填了第3組數(shù)據(jù),實驗正常,你估計這組水量V=______mL;若保持傾角θ不變,增大滑塊質(zhì)量,則相同的s,水量V將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若保持滑塊質(zhì)量不變,增大傾角θ,則相同的s,水量V將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3)(單選題)下面說法中不屬于該實驗誤差來源的是______
(A)水從水箱中流出不夠穩(wěn)定  。˙)滑塊開始下滑和開始流水不同步
(C)選用的斜面不夠光滑    。―)選用了內(nèi)徑較大的量筒.

查看答案和解析>>

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提出猜想:物體沿斜面下滑是一種勻變速直線運動,同時他還實驗驗證了該猜想.某小組依據(jù)伽利略描述的實驗方案,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物體沿斜面下滑是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①讓滑塊從離擋板某一距離s處由靜止沿某一傾角的斜面下滑,并同時打開裝置中的閥門,使水箱中的水流到量筒中;

②當滑塊碰到擋板的同時關閉閥門(假設水流出均勻穩(wěn)定);

③記錄下量筒收集的水量V

④改變滑塊起始位置離擋板的距離,重復以上操作;

⑤測得的數(shù)據(jù)見下表格.

(1)

該實驗利用量筒中收集的水量來表示

[  ]

A.

水箱中水的體積

B.

水從水箱中流出的速度

C.

滑塊下滑的時間

D.

滑塊下滑的位移

(2)

小組同學漏填了第3組數(shù)據(jù),實驗正常,你估計這組水量V________mL;若保持傾角不變,增大滑塊質(zhì)量,則相同的s,水量V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若保持滑塊質(zhì)量不變,增大傾角,則相同的s,水量V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3)

下面說法中不屬于該實驗誤差來源的是

[  ]

A.

水從水箱中流出不夠穩(wěn)定

B.

滑塊開始下滑和開始流水不同步

C.

選用的斜面不夠光滑

D.

選用了內(nèi)徑較大的量筒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學探究恒力做功和物體動能變化間的關系,方案如圖所示.
(1)為消除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可以使木板適當傾斜以平衡摩擦阻力,則在不掛鉤碼的情況下,下面操作正確的是
D
D

A.未連接紙帶前,放開小車,小車能由靜止開始沿木板下滑
B.未連接紙帶前,輕碰小車,小車能勻速穩(wěn)定下滑
C.放開拖著紙帶的小車,小車能由靜止開始沿木板下滑
D.放開拖著紙帶的小車,輕碰小車,小車能勻速穩(wěn)定下滑
(2)平衡摩擦力后,他想用鉤碼的重力表示小車受到的合外力,則實驗中應滿足:
鉤碼的質(zhì)量遠遠小于小車的質(zhì)量
鉤碼的質(zhì)量遠遠小于小車的質(zhì)量

(3)該同學在一條比較理想的紙帶上,從點跡清晰的某點開始記為O點,順次選取5個點,分別測量這5個點到O點之間的距離x,計算出它們與O點之間的速度平方差v2=v2-
v
2
0
,然后在坐標紙上建立△v2-x坐標系,并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如圖所示的描點,請畫出△v2-x變化圖象.
(4)若測出小車質(zhì)量為0.2kg,懸掛鉤碼質(zhì)量為0.026kg,g=10m/s2,由△v2-x變化圖象,取x=6.00cm,小車動能增量為
0.0150
0.0150
J,恒力做功為
0.0153
0.0153
J,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可認為二者相等.(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學探究恒力做功和物體動能變化間的關系,方案如圖所示.

       (1)為消除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可以使木板適當傾斜以平衡摩擦阻力,則在不掛鉤碼的情況下,下面操作正確的是        

       A.未連接紙帶前,放開小車,小車能由靜止開始沿木板下滑

       B.未連接紙帶前,輕碰小車,小車能勻速穩(wěn)定下滑

       C.放開拖著紙帶的小車,小車能由靜止開始沿木板下滑

       D.放開拖著紙帶的小車,輕碰小車,小車能勻速穩(wěn)定下滑

       (2)平衡摩擦力后,他想用鉤碼的重力表示小車受到的合外力,則實驗中應滿足:                    

(3)該同學在一條比較理想的紙帶上,從點跡清晰的某點開始記為O點,順次選取5個點,分別測量這5個點到O點之間的距離x,計算出它們與O點之間的速度平方差,然后在坐標紙上建立坐標系,并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如圖所示的描點,請畫出變化圖像。

(4) 若測出小車質(zhì)量為0.2kg,懸掛鉤碼質(zhì)量為0.026kg,g=10m/s2,由變化圖像,取x=6.00cm,小車動能增量為           J,恒力做功為           J,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可認為二者相等。(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1.CD   2.B  3.BCD

4.C  5.BD  6.AB

7.(6分) 0.900;   33.10(每空3分)

8.(14分)(1)(5分①小車所受阻力大小與速度大小的比例系數(shù)為5 N?s/m(3分)

  ②小車上電動機的額定功率為0.45 W(2分)

  (2)①電壓表選用V1(3分)

  ②設計電路圖如圖所示。  (3分)

 9.(1)火箭豎直勻加速上升,加速度為,有:

飛船對宇航員的作用力為F,有:

得:

(2)用表示飛船圓軌道半徑,則,用M表示地球質(zhì)量,表示飛船質(zhì)量,表示飛船做圓周運動的周期。

③電流由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定律得:

表A1內(nèi)阻的表達式為:RA=U/I-R2(3分)    

在地球表面,有:

解得:

10.(1)設彈簧壓縮量為時繩被拉斷:

從初始狀態(tài)到壓縮至繩被拉斷的過程中,       

故細繩被拉斷的條件為

(2)設繩被拉斷瞬間,小物體的速度為,有

解得:

當彈簧壓縮至最短時,滑塊有向左的最大加速度

此時,設彈簧壓縮量為,小物體和滑塊有相同的速度為。從繩被拉斷后到彈簧壓縮至最短時,小物體和滑塊、彈簧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

由牛頓第二定律:

解得:

(3)設小物體離開時,滑塊M速度為,有:

解得

由于,故物體最后離開滑塊時,相對地面速度恰好為零的條件是

,且滿足。

11.(1),

因為金屬棒始終靜止,在t時刻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所以


方向向右。

(2)根據(jù)感應電流產(chǎn)生的條件,為使回路中不產(chǎn)生感應電流,回路中磁通量的變化應為零,因為磁感應強度是逐漸增大的,所以金屬棒應向左運動(使磁通量減。┘矗,即

也就是

(3)如果金屬棒向右勻速運動,因為這時磁感應強度是逐漸減小的,同理可推得

所以磁感應強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下圖所示(時刻不為零)。

12.(1)D(2)B

13.(1)B(2)D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