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誦讀李白的《把酒問月》,回答問題。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
1)詩人眼中的明月既然“皎如飛鏡”,卻為什么還要寫到“綠煙”?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人寫神話中的嫦娥,并沒有想象其美麗,而是問道“孤棲與誰鄰”,你從中體會到詩人內心怎樣的心緒?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明月?從中又顯露出一個怎樣的詩人自我?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閱讀理解。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問月》中寫道: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蘇軾(公元1037~1101年)的《水調歌頭》寫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詠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
李白、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了,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
同樣,我們現(xiàn)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是原文或譯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
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對自然界的現(xiàn)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稱為自然定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盡管自然現(xiàn)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和總結是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是一樣的。
在科學中,人們研究物質的結構,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由夸克組成等等。人們認識了物質的基本結構,進而去認識世界和宇宙。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有兩個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它們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一個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另一個是普朗克在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實驗依據(jù),后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fā)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也越多樣化。
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和總結,它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現(xiàn)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lián)。
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lián)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它的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chuàng)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善的意境嗎?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xiàn)。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科學與藝術》)
(1)在文中橫線上默寫《水調歌頭》的全詞(整首詞)。
(2)在里填上合適的關聯(lián)詞。
(3)文中加波浪線的一句話和論述科學時的哪一句話是相對應的?(理解文章前后的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的“這”具體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生活、學習中的例子,簡要說說你對下面一句話的理解。
沒有情感的因素和它的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chuàng)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善的意境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理解。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
701~762年)在《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蘇軾(公元
1037~1101年)的《水調歌頭》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詠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
李白、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了,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同樣,我們現(xiàn)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
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是原文或譯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對自然界的現(xiàn)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稱為自然定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盡管自然現(xiàn)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和總結是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是一樣的。
在科學中,人們研究物質的結構,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由夸克組成等等。人們認識了物質的基本結構,進而去認識世界和宇宙。
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
在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有兩個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它們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一個是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另一個是普朗克在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實驗依據(jù),后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fā)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也越多樣化。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和總結,它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現(xiàn)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lián)。
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lián)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它的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chuàng)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善的意境嗎?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xiàn)。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科學與藝術》)
(
1)在文中橫線上默寫《水調歌頭》的全詞(整首詞)。(
2)在里填上合適的關聯(lián)詞。(
3)文中加波浪線的一句話和論述科學時的哪一句話是相對應的?(理解文章前后的關系)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的“這”具體指代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生活、學習中的例子,簡要說說你對下面一句話的理解。沒有情感的因素和它的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chuàng)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善的意境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學習周報 語文 語文版 2009-2010學年 第39期 總第195期 語文版 題型:048
閱讀下文,完成下題。
李白沒有暮年,杜甫沒有青年
文/李新剛
、僖粋是“詩仙”,一個是“詩圣”,這名號就注定了他們一個是天上飛的,一個是地上走的。天上飛的詩仙 A ,地上走的詩圣 B 。
②李白很豪放,他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進入仕途。他用烈酒,和著盛唐香艷的脂粉,把佛道心境,融進歌舞聲色,描繪出一幅幅天上人間。他用浪漫的胸懷,以詩歌開路,闖進了大唐圣殿。在不得志的時候,他吼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而走進江湖。
③李白很瀟灑,一直是要“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每走到一處,可以說“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問何處是他鄉(xiāng)”。李白從來不會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他想去旅游,可以說“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他如果想上天,說“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他要是高興,說“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他要是發(fā)愁,他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是一個悲也千古、樂也千古的人。李白也狂,狂得天真可愛,不矯情,不造作,愛就磊磊落落地愛,恨就不加掩飾地恨,他熱情地擁抱自然,擁抱生活。
④酒是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酒就沒有李白那華麗的詩篇。比如:“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劍是李白的隨身之物,更是他濟蒼生、安天下的理想象征,“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月是李白浪漫主義的代表,李白有不下幾百首詩都提到了“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都是 C 的名句。
、堇畎讻]有暮年,而杜甫沒有青年,因為苦難加深了他臉上的皺紋。
、尢崞鸲鸥Γ藗兊哪X海中就會閃出一個畫面:一個消瘦、清癯,雙眉緊蹙,憂心忡忡,但又昂首向天, D 的老人,拄著拐杖從溪畔、從茅屋蹣跚走來。
、叨鸥κ强嚯y歷史的見證人。他一生將自己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難?嚯y使他過早地衰老。
、嗝鎸δ菢右粋社會環(huán)境,他不得不用他沉重的肉身和悲痛的詞句來承擔一個社會的悲哀。當然,這些是非他所能承擔得了的,但是他義無反顧。也許正是他的沉重,令后人感覺到他內心的蒼老,所以每次吟唱他的詩歌,總是將他想象得那么老,雖然那首詩歌或許是他年輕時作的。
、嵩凇睹┪轂榍镲L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在《江村小景》中,“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儼然一個真正的老年人了,可這時他的實際年齡只有四十多歲。
(選自2009年第22期《意林》)
1.結合語境,選擇恰當?shù)脑~語填在文中A、B、C、D四個橫線處。
備選詞語:膾炙人口 沉重凄涼 堅忍不拔 浪漫飄逸
2.文章以“李白沒有暮年,杜甫沒有青年”為題有什么妙處?作者為什么說“李白沒有暮年,杜甫沒有青年”?
________________
3.從結構上看選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說:“杜甫是苦難歷史的見證人!闭埬憬Y合本單元所學的有關詩句,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5.結合選文以及你課外對李白和杜甫的了解,仿照示例,為李白或杜甫擬寫一則頒獎詞。
示例: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fā)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